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技术】棒材四切分问题及解决方法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一  切分刀粘钢 

        切分刀粘钢是指切分轧制生产过程中,切分刀两侧或一侧粘渣,最终导致切分故障的现象,切分刀粘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开轧温度过高。如果开轧温度过高,在精轧区切分过程中,切分楔处压下量非常大时,因急剧变形产生大量的热,造成局部金属温度迅速升高和切分带形状不规矩,引起切分刀粘钢。 

        2. 来料过大或过小,切分轧制遵循斧头原理,来料必须与16架切分楔处角度匹配。15料形过大或过小,都会造成切分困难,导致切分带过大,轧件前进过程中,切分带与切分刀发生摩擦,引起粘钢。 

        3. 切分轮切偏或没对准轧槽。切分导卫安装,必须保证切分楔,切分轮,切分刀三点一线,  

对中良好,如果安装不正,导致料与切分轮不能对正而切偏,造成切分带过大,与切分刀发生摩擦,引起粘钢。 

        4.  切分刀冷却不好,切分导卫必须保证充分冷却,尤其是切分刀,正常生产过程中因坯料,轧槽磨损等原因,造成轧件表面带细小氧化铁皮,切分带形状不规矩,与切分刀摩擦粘在两边,如果冷却效果不好,就会越粘越多,最终导致冲出导卫堆钢,和下游轧机无法调整。 

        5.  切分刀间距不合适,轧件进入切分盒后,成一定的角度,如切分刀间距未设定好,就会出现轧件件与切分刀发生摩擦而粘钢。 

        6.  切分孔型设计不合理,15,16架孔型系统设计非常重要,切分角设计必须匹配。 

        7. 轧机刚性差,弹跳大,料形控制差。 

        8. 切分刀长度不合适,三切分更为明显,离切分轮过近造成排渣不方便,引起粘钢。

         9. 切分轮角度设计不合理,切分不顺利。 

        10. 12到18架料形没有控制好,料发生便斜扭转,过大过小,头大尾大造成粘刚。 

        11.钢坯自身有问题有夹杂气泡开花。

         12.关键架次轧槽老化或蹦槽。

        13.关键架次导卫梁和导卫未对正轧制中心。 

        14.各架次张力没控制好或刚温不稳定。 

        15. 导板或导板磨损过度或导卫导槽装配有问题。 


切分刀粘钢解决方案。

        1. 按工艺要求控制好钢温,在满足主电机负荷的情况下,钢温应控制在1000到1050摄氏度,最好不要超过1100摄氏度。 

        2. 严格按工艺要求控制好料型尺寸,粗轧六架料型尺寸偏差控制在±0.5 mm以内,中轧尺寸偏差控制在±0.3mm以内,精轧尺寸偏差控制在0.2 mm以内。预切分和切分架次料型应严格按工艺要求控制。保证切分架次的充满度。 

        3. 切分导卫安装要精确,保持切分刀,切分轮,切分槽在同一直线上,同时加强切分导卫及轧槽的冷却,及时观察料型的转钢程度。 4, 设计人员对孔型要做好设计校对工作。 

        4. 切分刀的间距是一定的,仔细检查切分刀间距是否合适。

        5. 按要求控制好各道次料型。 

        6. 及时做好轧线在线检查。正确安装导卫及导卫梁。 

二.切分轧制线四线差问题

        切分轧制工艺虽然有效提高了作业率,使产量大幅度上升,但是受钢温波动,轧槽磨损,孔型系统设计,导卫安装,轧槽加工精度等各方面因素影响,每根轧件尺寸都不可能完全一样,即存在线差,若在获得较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又要求保证钢材质量,这就要求必须通过各种手段来缩小各线差距。线差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预切分15架或切分16架进口导卫没对正轧线,偏向一侧,此时来料被切分后偏向的一侧由于断面积大,导致此线成品尺寸大。 

        2. 孔型磨损不一致。由于轧槽冷却不一致,前道次料形不规矩或导卫孔型设计等各方面因素影响,磨损严重的一线断面积就会增大,造成成品尺寸的。 

        3. 两侧辊缝不一致。在换辊调试时,由于15—18架两侧辊缝控制不一致,辊缝大的一侧孔型面积就大,从而导致成品存在差异。 

        4. 轧槽加工精度不高。这主要与轧辊材质 ,制修车间成型刀具磨损及修复精度,加工方式有关。

        5. 12---16架次料形控制有问题。切分生产非常注重12—16架次料形的匹配,匹配不好就会造成线差。 

        6. 线差的主要原因一般集中表现为K4轧槽老化问题,和K3K4导卫对正问题,以及K6料形变化问题。


 四线差的解决方法 

        1. 准确安装导卫。在换辊前要预调好导卫,确保各方位对中,并固定好。 

        2. 改进15,16架冷却水管,加强冷却效果,生产过程中做好点检。

        3. 换辊时点动轧机,用同样的焊条测两侧辊缝,偏差控制在0.1mm以内。 

        4. 改进轧辊材质,15,17,18采用高速钢轧辊。联系加工部门提高加工精度。 

        5. 严格按工艺要求控制好各道次料形,按要求用样棒调整导卫间隙。 


三.18架顶出口故障 

        切分轧制生产过程中,18架顶出口故障发生较为常见,是制约四切分生产的一个主要故障点,主要表现为内侧或外侧两线钢前端向切分带方向急剧弯曲,将导管的舌尖顶掉,或弯曲180度从出口冲出来卡在导槽内堆钢。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孔型设计存在缺陷,主要是孔型设计时参数的分配存在问题,造成调整难度过大,对职工整体素质和操作水平要求极高。 

        2. 17架孔型槽口设计过大,切分带无法很好加工。 

        3. 料形控制不准确。15架充满度不好,或16架料形过小,切分后两线前端严重不对称,在17架变形不均匀,且对切分带加工不好,进入18架产生顶出口现象,或者12—16架料形过大,18架变形剧烈且不均匀,造成顶出口现象。 

        4. 15架16架导卫间隙控制不合适对中性不好,轧件前端弯曲在切分时切偏,造成头部尺寸过大或过小,经17架后,造成18架顶出口。 

        5. 切分带处温度较高,在18架不易脱槽。 

        6. 导卫设计有问题或18架出口内腔尺寸过大,离轧辊相对较远,不能有效阻止18架头部形状变化。 

        7. 18架轧机导卫,导卫梁未按要求装配对正。

        8. 17架料形与进口导板安装配合不好。 

        9. 切分导卫未按要求装配,或切分轮偏心方向不对或方向不统一。 

        10. 前面架次间转钢,尤其12—13架之间。 

        11. 17架出口扭转角度没调好。

        12.  轧槽磨损严重。 

        13. 切分轮和切分导卫设计问题。 

        14. 连接轴间隙太大。 


18架顶出口故障的解决方案 

        1. 优化孔型系统,重新分配各道次压下量。确定生产工艺。 

        2. 摸索最佳工艺,重点是加热参数,各架次料形尺寸,各架次速度及电流参数,形成标准在各班组严格执行。 

        3. 提高轧机导卫装配水平,重点做好精轧15-16架轧机导卫的装配,确保轧机刚性及轴向稳定性。严格做好导卫预调及安装工作。 

        4. 对切分带进行重点冷却。 

        5. 改进18架导卫形式和内腔尺寸,控制在一定范围,使舌尖尽量靠近变形区,提高导向性。 

        6. 17架料形与进口导板安装应遵循以下原则;17架孔型未充满时,导板不易偏向切分带。17架孔型充满时,导板应偏向切分带反方向. 

        7. 及时检查轧辊磨损情况。 

        8. 改变导卫形式。 

来源:钢铁技术网

公众号推荐:

轧机轴承(ID:DMD_bearing)

【福利】轧钢之家PPT发放第1期

【福利】轧钢之家PPT发放第2期

【福利】轧钢之家PPT发放第3期

【福利】轧钢之家PPT发放第4期

【福利】轧钢之家PPT发放第5期

【福利】轧钢之家PPT发放第6期

【福利】轧钢之家PPT发放第7期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