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御窑的设立与全国制瓷中心的形成】景德镇陶瓷文化系列之四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一、元代浮梁瓷局的设立

在古代,瓷窑素有官窑、民窑之别。官窑,即官方创办的窑厂。封建社会的官窑是专为皇宫内院制造皇上用的瓷和皇帝赏赐臣僚的御瓷的御窑厂。景德镇置御窑厂萌于元初,兴于明清,绵延六百多年。

北宋初景德镇设窑丞,督造瓷器。公元1278年,元世祖忽必烈在景德镇设立第一所官窑——浮梁瓷局,专为元皇室烧造御用瓷器。《元史.百官志》载:浮梁瓷局,秩正九品,至元十五年立。掌烧瓷器,并漆造马尾棕、藤笠帽等事。大使、副使各一员。元代景德镇成功地造出枢府瓷、青花瓷和釉里红瓷,为明清两代御窑厂制瓷工艺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二、御窑厂的设立

明代洪武年间设置御器厂。明灭清兴后,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朝廷改御器厂为御窑厂。民国初年,,建号洪宪,仿效明、清两代皇帝派遣陶务监督到景德镇督造御用瓷器。这同他的洪宪帝制一样只是昙花一现罢了。

明、清两代在珠山脚下设立御窑厂,先后为元明清历代数十位皇帝生产过瓷器。现存御窑遗址以龙珠阁为中心,方园200亩。龙珠阁为御窑厂的代表性建筑,后逐渐衍化为景德镇的标志性建筑,成为景德镇的城徽。

景德镇御窑厂


珠山位于景德镇市中心。秦代,景德镇地属九江郡番县,因县令吴芮(当地人尊称为番君),曾立马山头,人们始称此山为立马山。后代以此山有五龙抱珠之象,故改称五龙山,唐代以后称珠山。五代诗人和凝咏珠山诗这样写道:山色川光南国天,珠峰千仞绿江前。萧萧伫立秋云上,多是龙携出玉珠。珠山自古闻名,已成为景德镇的别称。今人结社、雅聚、题咏多冠以珠山之名,珠山景德镇龙珠阁已成为著名商标、金字招牌。

龙珠阁座落在珠山之巅。珠山上建亭阁始于唐代,称聚珠亭。宋代改称中立亭。明代天顺年间改建,称朝天阁,万历年间重建,称环翠亭。清代改称文昌阁。1925年重建后称龙珠阁,阁名沿用至今。。今阁于1987年动工重建,1990年首届中国瓷都——景德镇国际陶瓷节开幕之际建成。重建后的龙珠阁,气势恢宏,巍峨壮观,是一座仿明重檐宫廷式建筑,共6层,高34.5米,建筑面积1650平方米。龙珠阁大门匾额上龙珠阁三字为江西籍著名书法家舒同题写。、彭真、等题写的中国瓷都景德镇横匾;殿内置有瓷都著名书画家、陶瓷考古家的作品和著作;陈列着明代官窑出土瓷器复原品以及名人名作,可谓名阁名瓷,相映生辉。

景德镇龙珠阁


近年来,景德镇在实施建设经济重镇,旅游都市,特色瓷都的战略目标过程中,为再现景德镇陶瓷文化风貌,在原明清御窑遗址区域建设御窑遗址陶瓷历史文化旅游工程。御窑遗址以其特有的历史、科学、艺术、考古价值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记录了中国陶瓷发展史最为灿烂的篇章,世界制瓷史上同样地位显赫,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皇家窑场,是中化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景德镇品牌的价值核心。目前,御窑遗址被列为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代,御器厂的建筑分管理和生产两部分。管理部分为典型的封建衙门建筑。生产部分的建筑,分兴建。与现代车间类似。御器厂分大碗作、酒钟作、碟作、盘作等二十三作。御器厂的窑分风火窑、色窑、大龙缸窑、匣窑等六种共九十二座。清代基本上维持明代御器厂的厂署规制

景德镇御窑遗址发掘后遗迹


朝廷设置御器厂,随即委派专门负责管理御器厂的官员,名为督陶官或称督陶使。明代的督陶官,一般以中官也即宦官充任。清代统治者改变明代的做法,革除中官督陶,而由朝廷直接派员任督陶官。在用工制度上,明代初期实行匠役制,工匠的来源,大部分是通过编役、上班等形式,小部分是通过雇募的形式而来的。御器厂的性质,实际上就是一种匠役制度下的工场手工业。清代初期,明令废除匠籍制度,御窑厂基本实行雇募制。

明、清两代官窑,涌现了众多著名的窑器,它们品种兼备,风格齐全,光彩夺目,精美绝伦。明代官窑产品,按习惯皆冠以帝王年号,如洪武窑、永乐窑、成化窑等,清代除以帝王年号称呼外,也有以督陶官吏姓氏冠首,如康熙(1662—1722年)时著名的臧窑、郎窑,雍正(1723—1735年)时的年窑,乾隆(1736—1795年)时的唐窑等。

明正德孔雀绿刻莲瓣纹碗


三、明代景德镇瓷器

明代是景德镇制瓷业的兴盛时期。当时,中国瓷器至精至美,莫不出于景德镇(《古今瓷器源流考》),景德镇一举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中国瓷都。景德镇从此进入了一花独秀、独领风骚600多年的辉煌历史时期。

创于元代的青花瓷在明代得到进一步的繁荣和进步。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烧制最优秀的时期,被称为青花瓷的黄金时代。颜色釉瓷器走向成熟和发展。铜红单色釉瓷器(也叫祭红)突破以往的成就,达到了新的高度,因其通体纯红,光彩夺目,又被称为宝石红。明代斗彩瓷、五彩瓷的烧制成功,成为中国彩瓷史上的又一高峰。斗彩是将釉下青花与釉上红、绿、黄、紫等色彩绘巧妙地(斗)在一起,形成争奇斗艳的效果。斗彩瓷器在宣德时期创烧,成熟于成化时期。成化时期流传至今的斗彩瓷器已成为稀世珍宝。五彩是多彩之意,是釉上彩,有的也釉下配青花。五彩同斗彩一样一般也经两次烧成。嘉靖以后,五彩瓷开始大量生产。

明永乐青花竹石芭蕉玉壶春瓶


此外,明代景德镇单色釉的成就也十分突出。甜白釉瓷创烧于永乐年间,这种瓷器胎体很薄,能够光照见影。

明永乐红釉印花云龙纹高足杯


明代景德镇集天下名窑之大成,汇众家技艺之精华,制瓷业规模空前。明前期有御窑29座,分烧不同品种的瓷器,宣德以后增为58座。宫廷需要瓷器的数量很大,嘉靖、万历时期,有几年每年烧制的瓷器在十万件左右。明代御窑在景德镇的设立,也带动了景德镇民窑的发展。民窑比御窑的生产规模大,从业人员不下数万人。形成官民竞市的局面,出现了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清代沈嘉徵《窑民行》诗句),陶舍重重依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明代缪宗周《兀然亭》诗句)的壮观景象。民窑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景德镇瓷器的产量,使得行销九域的景德镇瓷器基本上是民窑瓷器。到了明代中期以后,景德镇的瓷器几乎占据了全国的主要市场。

明嘉靖霁青釉五龙大碗


四、清代景德镇的瓷器

景德镇制瓷业经过自汉以来1600多年的发展和积淀进入清代,瓷器的生产工艺和产量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代景德镇制瓷业的极盛时期。其制瓷技艺更趋娴熟精湛,品种更加丰富多彩,集历代南北名窑之大成。品质之精,造型之多,彩釉之丰富,无不登峰造极

清康熙五彩凤凰牡丹纹花觚


著名的珐琅彩就是景德镇在康熙时期引进西洋珐琅彩料,并在装饰手法上接受欧洲装饰技巧的某些影响而创制的。珐琅彩瓷器的制作异常精良,它先从景德镇御窑烧制的白瓷中挑选质量最好的白瓷到皇宫造办处,由御用画师或聘请欧洲画师,用油画技法作画,然后再次入窑焙烧,艺术效果极佳。由于珐琅彩瓷是为满足宫廷需要而特制的优质瓷,成本高,产量低,从问世之日起就是皇室专用的内廷秘玩,未在民间普及,所以历来被视若拱壁。珐琅彩创始于康熙时期,至雍正、乾隆时期,其制品更为出色。2006年,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件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以1.5亿多元港币成交,一举创下清代瓷器拍卖价格纪录。

清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


在雍正时期,景德镇的瓷工们又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参照珐琅彩的制作工艺,创造出一种新的釉上彩——粉彩。粉彩瓷的制作是在白瓷釉面上勾成图样,再填上一层玻璃白然后用彩料描绘洗染,入彩炉烘烧而成。雍正粉彩的淡雅柔丽名重一时,粉彩瓷为世人喜爱,后发展成景德镇彩瓷生产的主流,西方人誉之为玫瑰族瓷器

清乾隆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


在清代200多年的时间里,景德镇瓷工们在颜色釉瓷器的制作上有许多新创造和发明,如郎窑红、美人醉等。郎窑,是指康熙时1705—1712年,江西巡抚郎廷极在景德镇督造御窑时出产的瓷器。郎窑红是在仿制明代宣德宝石红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郎窑红里外施釉,高温焙烧,釉层开片,色泽浓艳欲滴,红如宝石,光可鉴人,是景德镇颜色釉瓷器制造的突出成就。

清嘉庆蓝地缠枝莲托八宝纹长方形香炉


五、景德镇瓷器贸易与全国制瓷中心的形成

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中国被称为瓷国。景德镇自宋代创烧青白瓷器而被御赐镇名以来,逐步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成为享誉世界的瓷都。在英语中,大写的China指中国,小写的china指瓷器。“china”系景德镇古称昌南的音译。国与瓷同名,皆源自于昌南,从这一点来看,景德镇被称为瓷都是当之无愧的。

清道光粉彩云幅纹赏瓶


据清人蓝浦、郑廷桂《景德镇陶录》载:昌南镇陶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事陶之人,动以数万计,海樽山俎,咸萃于斯,盖以山国之险,兼都会之雄也。

那么,景德镇瓷器是如何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呢?

清同治蓝釉象牙琮式瓶


唐代,景德镇瓷器就有假玉器的称誉,被贡奉朝廷,并走向全国。宋元时期,景德镇陶瓷产品拥有相当广阔的市场,取得了与真定红瓷、龙泉青秘三分天下的地位。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写道: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产。……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明清时期,随着各大名窑的日趋衰落,景德镇成为天下窑器所聚,以致其所被自燕云而北,南交趾,东际海,西被蜀,无所不至,皆取于景德镇,而商贾往往以是牟大利。(《江西省大志》)景德镇瓷器在国内陶瓷市场上居于首屈一指的地位,说景德镇瓷行于九域,是毫无夸张的,也是与其作为全国制瓷中心的地位相一致的。

清咸丰青花八宝纹花盆


景德镇瓷器不仅行于九域,而且施及外洋,成为我国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两宋时期朝廷因财政困难,一切倚办海舶,奖励外贸,不遗余力。广州、泉州均设置市舶司。景德镇瓷器,主要经过这两大商港,通达海外大小50余国。元代,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游记中说:元朝瓷器运销到全世界。景德镇的青花瓷已较多地销往阿拉拍地区。内陆交通,主要是沿着丝绸之路运瓷器,从内地运至新疆,进入中亚细亚的沙漠草原,然后到达波斯,再到地中海各国。明代初期,郑和七下西洋,促进了瓷器等贸易在国外市场的扩大。景德镇瓷器随之越洋过海,销往东南亚及西方诸国,远至东非各国。近年来,南海一号南澳一号等海上考古发现宋代、明代大量的景德镇瓷器。以瓷器为主的海上贸易路线,被现代人称为陶瓷之路陶瓷之路丝绸之路成为景德镇瓷器走向世界的两条重要通道。

“陶瓷之路”示意图


明清两代,景德镇一跃而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成为享誉世界的瓷都,由此景德镇的城市规模也得到飞速发展。成书于清代嘉庆年间的《景德镇陶录》记载:其自观音阁江南雄镇坊至小港嘴,前、后街,计十三里,故有陶阳十三里之称。旧时景德镇人多以陶为业,故有陶阳的别称。千窑升火,万匠制瓷,商贾盈市,舳舻蔽江是当时景德镇的写照。清代督陶官唐英回顾景德镇的盛况时论道:其人居之稠密,商贾之喧阗,市井之错综,物类之荟萃,几与通都大邑。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