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生物怎么学才能拿高分?教材主编为你揭秘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点击上方“首都教育” 可以订阅哦!
生物教材主编教你学好生物课

林祖荣:北京市特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员。人教版高中新课标教材推广专家组成员。主编多套生物学科用书。参与编辑苏教版和人教版生物教材的编写工作。
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就能养活中国  

想学好生物 

听特级教师为您讲述

Q
A
&
寒假以后生物复习的侧重同前一阶段相比会不会发生变化?考生在学习方法上需要做哪些调整?

高三复习总目标是高考,但不同阶段复习的目标与任务应该是有所不同的。寒假前大多数学校应该完成通常所谓的一轮复习。这一轮的复习是在新课学习基础之上进行知识的回顾与梳理,考生复习时着眼点在于知识点理解的深化、记忆与应用,同时关注知识点相互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初步做到知识间的融会贯通。寒假后大多数学校进入二轮的复习阶段,这时候的复习不再是面面俱到,而是以专题的方式来呈现。专题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以知识间的重组形成新的知识组块。如以“生命的物质基础”为专题,可分别从细胞的生命活动与个体的生命活动两个层面切入,或者根据生命活动的类型,从新陈代谢的物质基础、生命活动调节的物质基础、遗传与变异的物质基础、生态系统功能的物质基础等方面重新组织内容。二是以问题解决为入口组织知识内容。如“农作物的栽培管理”专题可贯穿作物栽培管理中涉及的生物学知识,“健康与疾病”专题可将代谢性的疾病、调节性的疾病(包括免疫性疾病)、遗传性的疾病等相关内容组织在一起进行复习。三是试题类型性的专题,如“选择题的解答”“实验题的解答”“坐标曲线类试题的解答”等等。复习内容侧重点的调节,就需要考生也随之而进行方法的调整。建议考生一方面紧跟老师复习的要求与节奏,另一方面这个阶段考生应该有更为个性化的主动性的复习安排,因为经过一轮复习考生间的差异将会趋于明显,考生需要明确自己的长短采取相应的措施。

在生物答题过程中,有些考生会因为文字表达不规范而被扣分,在平时的联系中考生该如何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训练呢?

目前生物高考中的非选择题都是填空的方式,考生往往会出现不知道题目要求自己填什么,或者填写的答案不符合标准答案的要求而丢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知识理解、学科专业术语记忆不到位,知识结构不完备。如试题情境中描述池塘生态中有茭白、菖蒲,问“它们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成分中的    。”有考生回答“植物”“第一营养级”,它们的确属于植物,也属于第一营养级,但这两个答案指向的是它们的类群与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级。本题问的是生态系统中的“成分”,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答案显然应该是从这些成分中去选择(生产者)。有些试题需要用生物学的专业名词来回答,如果不用或用错专业术语,如将载玻片、盖玻片说成是玻璃片,染色体、染色质、同源染色体与非同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与非姐妹染色单体等相混淆,这就难免在考试时丢分了。二是信息处理能力弱,不善于运用试题的信息答题。如在探究淀粉酶活性的实验中,鉴定淀粉水解产物时,试题给出了对照组的操作是“加入2ml斐林试剂,60℃水浴中加热2 mim”,要填写实验组进行的操作时,如果回答“加入适量的斐林试剂后水浴加热”就可能丢分;在一个探究某激素功能的实验中,如果实验组激素是加入到X溶液中的,对照组的操作如果回答“蒸馏水”、“生理盐水”等答案显然也是不妥当的。三是缺少解答的一些基本方法与技巧。如要通过测交实验结果来判断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第一步的操作是:某植株(AaBb)测交。试题要求写出第二步的操作。答案应该写什么呢?该实验是要通过测交实验的结果来判断的位置,第一步的作用已用测交来表述,第二步的操作必定是要得到可以判断的结果,这个结果当然应该是子代需要观察的性状类型及比例,所以应该描述成“观察子代……(性状),统计并计算不同性状子代的比例”。如果将答案描述成,“去雄、人工传粉、套袋”等具体的杂交操作的方法,显然就偏离了命题者的要求。

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如果是知识的问题,应加强的知识的落实;如果是后两类问题,则需要加强解题的训练。这里所需的加强,不是说一味的多做题,而是要对题目多作有意识的反思。对自己做题中的错误答案,不是订正了事,而是要思考自己的答案为什么与标准的答案不同,逐渐揣摩出命题者给出标准答案的意图。答题实际上就是与命题者进行对话,了解对方的意图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就可能答非所问。

生物试卷中的实验题所占分值不少,如果想在实验题上尽可能多的得分,考生可以怎么做?

实验题是体现考查生物科学素养的一种重要的试题类型,实验题上要避免丢分,至少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考纲规定要考查的课本实验复习要到位。这里所说的到位不只是记住课本中实验的目的、原理、步骤、结果与结论,更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做到迁移与运用。如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它证明了成熟的植物细胞能渗透失水与吸水。但根据本实验我们还可以作更多的应用拓展:(1)叶片的气孔的开与关与保卫细胞的吸水与失水相关,那么利用该实验的原理就可以证明植物体叶片的气孔具有开启与关闭的功能;(2)质壁分离发生在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据此通过系列梯度溶液浓度实验,就可推测细胞液的浓度;(3)只有活细胞进行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据此可用来判断细胞的死活;(4)原生质层有选择透过性,如果溶质分子可以通过那就会改变细胞液与外界溶液的浓度差,从而使质壁分离后的细胞自动复原。据此可判断细胞是否能吸收溶质分子或吸收溶质分子的快慢。须知,课本实验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其本身的操作,更应该是通过本实验原理与方法、技术能解决新情境中的相关问题。

其次,要重视科学史中的实验方法与技术。这些实验我们并没有进行实际的操作,但它们是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采用的经典实验。高考试题中的许多背景也源于科学史中的实验。如遗传中探究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DNA半保留复制的证明,三联体密码的证明,密码子的破译,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实验方法的应用,无不包含着科学研究中的思想、方法与技术,复习过程中多从研究者的角度进行思考,无疑将有助于提高实验设计与分析的能力。

第三,要注意积累实验题解答中的一些方法与技巧。如自变量如何控制?因变量如何检测?无关变量如何排除或平衡?实验的原理怎么写?实验的步骤怎么写?如果预测结果得出结论?

扎实的基础知识,有效的试题信息处理,实验的方法与技术,是解答实验题所需要的三个基本要素,考生要答好实验题,就需要在这三方面下功夫。

在理综三科中,生物需要记忆的内容最多,有不少考生反映内容太多不易记忆,关于如何准确记忆,您有什么建议呢?

生物学科中需要记忆的内容多,这是事实,但生物学科决不应该是记忆的学科,它是理科,应该具有说理的特性,即使是记忆,也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死记硬背的知识只能在原情境中去再认或回忆,不可能在新情境中去应用,只有理解了的知识才能迁移,才能在新情境中通过逻辑推理加以应用。例如,细胞膜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骨架,蛋白质镶嵌、贯穿于双分子层中,或附于双分子层的表面。这是细胞膜的结构。如果试题直接考查细胞膜的结构,记住上述的知识就能回答。但如果试题的背景换成:“研究发现植物种子细胞以小油滴的方式贮存油,每个小油滴都由磷脂膜包被着,该膜最可能的结构方式是      。”这时候,如果只是从记忆中去搜索答案,除非是练习中曾经做到过,否则就无法作答。复习不能建立在把各种类型的问题情境都通过做题的方式做到的基础之上,否则就陷入了题海。更何况高考试题的情境一般都是新的,平时做题过程中不大可能做到的,此时只凭记忆就只能是束手无策了。细胞膜所以成为双分子层一方面是因为磷脂分子含有亲水的头与疏水尾部,在细胞内外都是水溶液的条件下,排成双分子层,疏水的尾部相对,亲水的头分别向着水溶液的内外两侧。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可以推测,如果小油滴由磷脂包被,就只能是单层:亲水的头着水溶液的外侧,疏水的尾部对着油滴。如果我们把问题再作进一步的拓展:要用磷脂分子分别包被水溶性、,如何包被呢?显然水溶液性的用双层磷脂包被是稳定的,脂溶性的应该用单层磷脂包被,如果脂溶性的必须用单层磷脂包被,那就应该包被在双层磷脂之间。没有理解基础上的逻辑,是不可能在新情境下进行分析推理的。

当然,生命的复杂与多样也决定了生物学知识不是单纯依靠逻辑分析就能进行推理的,它还必须符合生物学的基本事实,一味的推理而不尊重事实就会变成谬误。因此,我们不是否定记忆,只否反对死记硬背。 

将分散在不同章节的内容串联起来,考生可以采取哪些学习方法呢?

将不同章节内容串联起来的方法很多,下面列几种主要的方法供考生参考:

    (1)将同类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从物质的角度,可将不同章节中蛋白质(含多脉肽)类的物质归纳整理在一起,包括:膜蛋白中的受体蛋白、转运蛋白;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的抗体、淋巴因子、蛋白类激素;细胞内外分布的酶。由此可联系它们在细胞内的合成场所,它们是否需要内质网与高尔基体参与加工与包装,它们的作用发生在细胞内还是细胞外(反应是否发生在内环境中?如果是信号分子受体是在细胞膜表面还是细胞内?)它们的作用是否有特异性?是否在发生作用后被灭活?

(2)用共同的生命活动来串联相关的知识。如相关微生物的内容,可选确定一条知识链,然后根据这条知识链串联相关的内容。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