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若是能同时练习觉知与平等心,就能从痛苦中解脱.觉知与平等心–这就是内观.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有声书系列】

    书名:生活的艺术(葛印卡老师所教的内观)  

    威廉•哈特编著(原文由印度内观研究所以英文发行)

    第八章 觉知与平等心


觉知与平等心––––这就是内观。若是能同时练习觉知与平等心,就能从痛苦中解脱。


假使其中一者较弱,或是缺少了,就不可能在解脱之道上有所进展。觉知与平等心,两者缺一不可,就好象鸟儿需要双翅才能飞翔、推车需要双轮才能移动。而且,觉知与平等心的强度必需相当。鸟儿的双翅若是一强一弱,就无法正常地翱翔;推车的双轮若是一大一小,就只能在原地打转。内观者必须同时培养觉知与平等心,才能在修行的正道上向前迈进。

 

我们必须能够觉知到整个身心最细微的本质。要达到这个目的,仅仅专注于身心的表面现象(例如身体的动作,或是心里的念头)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对全身的感受,培养觉知,并且对这些感受,保持平等心。

 

如果我们有觉知,却缺乏平等心,那么我们对各种内在感受的觉知愈强、对感受就会愈敏锐,就愈可能起习性反应,而因此增加痛苦。反之,如果我们有平等心,却对自身的感受一无所知,那么这种平等心,只是表面上的;隐藏在心中深处的习性反应仍持续不断地进行,而我们却浑然不知。因此,我们应该在心的最深层,同时努力培养觉知与平等心。要对身体内发生的一切,能保持觉知,并且不对它们生起习性反应,了解无常变化的特性。

 

真正的智慧就是:对自身本质的了悟。是透过直接体验内在深处的真理而得到的了悟。这即是所说「如实观察实相,而生起的智慧」。有了这样的智慧,就能够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任何一种身体上的感受,都会让我们生起对无常的体认;所有贪爱、瞋恨的习性反应都止息了。我们学会如何客观地观察实相,而不再为自己制造痛苦。

 

 

过去习性反应的累积

 

保持觉知以及心的平衡,是停止制造新的习性反应、新的痛苦的方法。但是我们也必须好好处理痛苦的另一个层面。从此刻开始,我们不再起习性反应,就可以不再制造痛苦的起因。

 

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已经累积了许多习性反应,也就是过去所有习性的总和。即使我们不再累积新的习性反应,过去累积的旧有习性反应,仍会使我们痛苦。

 

「习性反应」(saªkhara)这个字,可以解释为「形成」。

 

它包含「形成的过程」,以及「所形成的东西」。每个「习性反应」都是最后一个步骤、是一连串心理运作过程的结果;但也可以是第一个步骤、是新的心理运作过程的起因。每个「习性反应」不仅被前导的心理过程所牵制、约束(制约),同时也牵制、约束后续的心理过程。

 

透过对心的第二个作用 –––– 想蕴 (判别) –––– 的影响,习性反应开始运作(有关「想蕴」的讨论,请见第二章)。「识蕴」(认知),基本上是不区分、不辨别的,它只是记录已发生在身或心上的接触。然而,「想蕴」(判别)会生起判别,它根据过去所累积的经验,对任何新现象,加以评价及分类。过去的习性反应,成了我们试图了解新经验的参考点;我们根据过去的盲目习性,将新的经验予以评断、归类。

 

如此一来,贪爱、瞋恨的旧习性反应,就影响了我们对当下的认知。我们无法看清实相,而是「透过有色玻璃」看事情。过去的习性、以及个人的喜好与偏见,扭曲模糊了我们对外在世界以及内在世界的认知。根据这扭曲的认知,一个原本是中性的感受,立刻摇身一变,成为愉悦或不愉悦的感受;而对这个感受,我们又再起盲目的反应,因而再制造新的习性,继而扭曲以后的认知。就这样子,每个盲目反应成为下一个盲目反应的起因;所有的反应,均被过去的习性反应所制约,接着又制约了未来的习性反应,如此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习性反应(行)的双重作用在「十二缘起」中说得很明白(见第四章)。十二缘起中的第二部分,就是习性反应(行),它是第三部分「识」生起的先决条件(行缘识)。「识蕴」是四大心理运作过程(识、想、受、行)的第一个部分,而「行」是这四大过程的最后一个部分,排列在「识蕴」(认知)、「想蕴」(判别)、「受蕴」(感受)之后。依此先后次序,「行」在十二缘起中,会再度出现在「受」的后面,也就是「爱」––––贪爱、瞋恨的习性反应(受缘爱)。贪爱或瞋恨发展成为执取(爱缘取);而执取就是新的身心活动的推动力(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如此一来,这整个过程一再重复,每个「习性反应」启动了一连串的连锁活动,最后又制造了新的「习性反应」;而新的「习性反应」又再度启动新的连锁活动,如此永无休止地恶性循环下去。每当我们起了盲目反应,就更加强了自己盲目反应的惯性;每当我们有贪念、或怒意,就会强化心灵滋生贪爱、瞋恨的倾向。一旦这种内心的模式定型了,我们就身陷其中、不能自拔。

 

举个例子来说,某人阻碍了别人,使其无法得到想要的东西。这个不能如愿的人因此认为,某人真坏,而心怀厌恶。这种看法其实不是根据人品考量,纯粹因为某人使他不能如愿以偿。这种想法深深地烙印在被阻碍者的潜意识深处,每当两人碰面,「坏印象」都左右了他,令他生起不愉快的感受;这种感受又制造新的瞋恨,而更加强坏印象。即使这两个人二十年后才再次见面,这个多年前被阻挠的人,会立刻想起那人是个坏东西,而再次感到厌恶。事实上,在这二十年间,也许那个人的个性已经完全改变,但是他仍旧用过去经验的标准,来评量那个人。这种反应其实不是针对那个人本身,而是根据过去对他的坏印象,而这坏印象是来自原有的习性反应,其实是一种偏见。

 

另外举个例子,某人帮助别人取得了他想要的东西,那个受惠的人相信:某人真是个大好人,而喜欢那个人。这种想法其实仅是因为某人帮助了他,满足了他的欲求,而不是仔细考量过那个人的人品。这种好印象记录在潜意识当中,每当两人再度相遇,他都会受这好印象的影响,而升起愉快的感受;这种感受,使他更喜欢那个人,也因此更强化他对那个人的好印象。不论两人有多少年没有见面,一旦相见,同样的模式会再度运作。事实上,并不是他对那个人起反应,是对他自己心中的好印象起反应,而这个好印象是依据原有的习性反应而来的。

 

如此一来,「习性反应」不仅可以在眼前这一刻生起,也可以在遥远的未来,令我们生起新的盲目反应。同时,每一个新生起的习性反应,就是下一个习性反应的起因;盲目反应只会带更多的痛苦。这就是习性反应一再重复的过程,也是痛苦一再重现的过程。我们一直以为自己是在对外境起反应,而事实上,我们是对自己身上的感受,起盲目反应。这些感受(受蕴)被判别心理(想蕴)所制约,而判别又被我们的习性反应(行蕴)所制约。即使我们从这一刻开始,不再制造新的「习性反应」,我们仍然必须解决过去所累积的旧有习性。因为只要过去储存的旧习性仍在,习性反应随时都可能故态复萌,制造出新的痛苦。旧的习性一日不去,我们就尚未全然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该如何才能根除旧有的习性反应呢?要解答这个问题,必须对内观修行的过程,有更深入的了解。

 

 

根除旧习性

 

在练习内观时,我们仅仅是去观察全身上下的各种感受。

 

至于是什么原因引起某种特殊的感受,并不重要;只要了解到,每个感受都是一种内在变化的显现,就已经足够了。这种变化可能是源自于身体,或心理;身、心是相互依存而运作的,通常很难加以区分。心理上所发生的任何事,很可能反应在身体上;反之亦然。

 

就身体的层面而言,如在第二章讨论过的,身体是由许多次原子微粒––—「极微」所组合而成的,它们分分秒秒都以极快的速度生起又灭去。当快速生灭时,它们以无限多种的组合,呈现出物质的基本特性—––软硬的性质(地)、黏着的性质(水)、冷热的性质(火)、以及动的性质(风)––—而在我们身上制造出各式各样、所有可能呈现的感受。

 

次原子微粒的生起有四种可能的成因。第一个成因是我们所吃的食物;第二个成因是我们所居住的环境。然而,心中生起的任何念头,也会对身体造成影响,因而引起次原子微粒的生起。因此,次原子微粒的生起,也可能是因为当下心理上的习性反应;或是因为一个过去的习性反应,影响了现在的心理状况。身体需要食物才能运作;然而,如果一个人停止进食,身体也不会立刻垮掉。在必要的情况下,身体可以消耗储存在组织里的能量,而继续支撑几个星期。当所有储存的能量,都被消耗殆尽,最后身体才会垮掉而死亡:它所有的活动才宣告结束。

 

同样的道理,心需要靠活动来维持意识的流动。这个心的活动,就是「习性反应」。根据「十二缘起」,心识的生起,是缘于盲目的习性反应(行缘识);每一个心灵的习性反应,都是心识流动的动力。身体在一天当中,只是每隔一段时间需要进食;而心却时时刻刻都需要新的刺激。若是没有刺激,心识之流片刻也无法继续下去。例如,人在某一刻生起瞋恨,在下一刻所生起的心识,就是此刻瞋恨的产物。如此一刻接一刻地继续下去。我们不断重复此刻的瞋恨反应,并且不断给自己的心,提供新的食物。

 

然而,经由练习内观,修行者学会不再起习性反应。在当下这一刻,他不再制造「习性反应」,因此他不再给自己的心提供新刺激。这么一来,心识之流会发生什么事呢?心识之流不会立刻停止,相反地,为了让心识之流继续流动,过去累积的某些习性反应,就会浮上心识的表层,旧有贪瞋的习性反应就会生起,心识因此又可以延续到下一刻。这种贪瞋习性反应,会在身体层面呈现,造成某一种特殊类型的次原子微粒的生起;这种次原子微粒会使我们体验到身体上的某种感受。例如一个过去的瞋恨习性生起了,它以次原子微粒的形态呈现,而使人体验到身上有一种不愉快的灼热感。如果我们对这种灼热感,生起厌恶的习性反应,就又制造了新的瞋恨。我们一旦开始给心识之流添加新东西,就无法让过去累积的盲目习性反应,浮现到心识的表层。

 

然而,如果不愉快的感受生起,我们能够不起盲目反应,如此一来,就不会制造新的习性反应,而这个从过去累积旧习中生起的习性反应,就会消逝而去。在下一刻,另一个过去的习性反应,又再以某种感受的方式呈现出来;同样地,如果我们不起盲目反应,它就会灭去。就像这样,我们保持平等心,让过去累积的旧习性反应,升到心识的表层;一个接一个的旧习性,会以各种感受呈现出来,借由对这些感受保持觉知与平等心,我们得以渐渐根除旧的习性反应。

 

只要瞋恨的习性仍然存在,每当面临生活中不愉快的经验时,潜意识的习气就会生起瞋恨的反应;只要贪爱的习性反应尚未根除,任何愉快的情境,都会再次产生贪爱。内观的训练可以渐渐改变这些习性反应。每次练习内观,我们都会一再经历到愉快和不愉快的感受。以平等心观察每一个感受,我们得以逐渐削弱并且除去贪爱、瞋恨的习气。在某一种习性反应被根除后,我们就再也没有那一种痛苦了。而当所有的习性反应一个接一个地被根除之后,心就完全解脱了。


精通这个过程的圣者曾说过:

 

习性本是无常,

 生灭为其本质。

 若其生起,并被根除,

 就会带来真正的快乐。

 

每个习性反应生起又灭去,在下一瞬间又再度生起,如此循环不已。如果我们能培养智慧,并且开始客观地观察,这种循环就会停止,开始根除习性反应。只要我们不起盲目的反应,一层又一层的旧习性反应就会生起,并被根除。能够除去多少旧的习性反应,就能享有多少的快乐,享受从痛苦中解脱的快乐。如果所有过去的习性反应都被清除殆尽,我们就得以享受到全然解脱的无限快乐。

 

内观可说是一种精神的断食,由此清除过去的习性。我们一生当中每个片刻,都不停地在累积盲目反应。现在,借着保持觉知以及平静,我们开始在某些片刻,不再起盲目的反应、不再累积任何习性反应。无论这些片刻是如何的短暂,都是非常强而有力的,因为它们带动了反向的运作过程,也就是净化的过程。


想要启动这个净化的过程,必须真正做到「无为」;也就是说,我们必须确确实实不再生起任何新的盲目反应。无论所经历到的感受,其起因为何,我们只是以平等心观之。如同点亮一盏灯,就能驱除一室的黑暗,觉知与平等心的产生,就自然能够清除旧的习性反应。

 

曾经讲过一个故事,是关于一个乐善好施的人。但在故事的结尾,下了一个结语:

 

即使他做了最大的布施,若他能以恭敬心归依觉者(佛)、正法(法)、圣众(僧),其功德将更加殊胜;即使他能如此,若他能以恭敬心持守五戒,其功德更加殊胜;即使他能如此,若他能在短如挤牛奶的时间里,培养对一切众生的善念,其功德更加殊胜;即使他能如此,若他能在一弹指的时间里,培养对无常的觉知,其功德更加殊胜。

 

也许,修行者只能在一小片刻中,觉知到身体上各种感受的实相;因为他了解瞬间生灭的本质,所以能够不对它们生起盲目的反应。即使是如此短暂的片刻,也会有极大的效果。随着耐心有恒、持续不断的练习,保持平等心的短暂片刻会逐渐增长,而盲目反应的片刻会慢慢减短。渐渐地,不断起反应的心灵惯性会被打破,旧的习性会被根除,直到有一天,不再有任何过去的或现在的盲目反应,心也就由痛苦中解脱出来了。

 

文 | 音频 | 台湾内观禅修基金会  图 | 网络

愿每个人都能在一生中,拨出十天的时间来修习內觀。只有透过亲身体验,才能真正体会它是什么。然后透过实修得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安详、解脱。。精勤、觉知、时时徹知无常。


内观课程不需要费用,随喜就好。


想要了解更多有关葛印卡所教授的内观,可以访问下列的中文网页:

国际内观中文网  http://www.dhamma.org

中国内观报名网  http://ng.81355.net  

內  觀  禪  修 Vipassana


愿你拨出十天的时间来修行内观!

这是生命中最美好的十天!


微信号:  vipassanameditation (←长按复制)

或长按以下二维码可快速关注



内观禅修 新浪微博网址: http://weibo.com/231456588

内观禅修 中国报名网址:http://ng.81355.net/

少儿观息 中国报名网址:http://ctc.81355.net/

内观禅修 国际报名网址:http://www.dhamma.org/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内观报名网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