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他只是一介农夫,却在古稀之年倾尽一生积蓄,只为保住先辈留下来的遗产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虽然人生中我们赤条条的来,

又赤条条的走,

但是我们总想留下些什么,

让别人看到些什么


-复修古建-



修古建的农民




在桂林市全州县,

奔流不息的灌阳河穿城而过,

它曾是桂林西北水路的主航道,

灌溉两岸万顷良田。




沧海桑田,昔日的辉煌已逝。

如今西岸的一片土地上,

却奇迹般矗立着一座座

青砖青瓦、飞檐翘首的古民居。




这是72岁的农民唐以金,

用了6年时间、倾尽一生积蓄,

复建而成的桂北古民居博物馆。

他准备在全部竣工之后,

无偿捐献给国家。




7年前,

他不惜拿出辛苦一生的养老钱,

买进许多即将被拆迁的老建筑。

人们有过不解、怀疑,

甚至流言中伤,

他始终如磐石般,

在激流中守护自己的初心。




“我坚信,

只要不是为了谋私利,

总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的。”



我干建筑干了一辈子,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么精美的建筑毁在我们这代人的手上。

唐以金的家,就在灌阳河东岸的邓家埠村。自幼家贫的他,16岁开始,就跟着老匠师们学习木砖瓦工手艺。




也许是职业的影响,

也许是家乡古建筑文化的浸润,

唐以金对老房子,

一直有着特殊的感情。




尽管后来做现代建筑,

但在走街串巷讨生活的几十年间,

无论到哪个地方,

他都会本能地留心当地的老建筑。




2009年的10月,当听说因为湘桂铁路扩建,一组清代民居建筑群将要被拆除时,唐以金马上风尘仆仆赶了过去。


那组建筑位于永岁乡的和好铺村,

占地面积约2400平方米,

包括了清代先贤蒋仁禄建于的家宅

(建于1798年)、

和好铺学馆、蒋子麟宅等。

大宅三进四院,气势恢宏,

室内雕梁画栋,十分精美。




匆忙赶来的唐以金惊呆了:

这么美的建筑,

怎么可说拆就拆呢?


当时挖掘机已经铲掉了古宅门楼的一角,

精美雕刻瞬间化为粉尘。

唐以金的心也像被挖了一个窟窿,

穿堂风吹得心里凉意四起。




他当即横下心来,

不顾儿女的反对,

出资20万买下了这组古民居,

打算将它们异地重建。



家人的冷脸相向,

村民的议论纷纷,

甚至有人怀疑他在骗买文物。

这一切,老唐都知道,

但他没有丝毫犹豫。




这组古民居并未列入文保单位,

但他还是请来了

县文管所的工作人员现场指导,

严格按照文物部门的技术标准进行拆除:

先实物摄影,后编码标号。




在老唐的指挥下,

20多个工匠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

大卡车整整运了180多趟,

才把这个建筑群的上万个构件,

运送湘江河畔一处简易的瓦房

暂时保管起来。




我之所以倾尽所有,就是想把这笔社会财富抢救下来,然后捐给国家,达到文化共享的目的。


接下来是漫长的修复之路。

为了选择合适的修复地址,

尽量不占用耕地,

唐以金近乎跑遍了县内的荒山野岭,

从东山瑶乡的云溪岭到老洮阳城址,

再到白宝乡桐木湾村,

但都没有成功。




因为没有立项就不合法,不合法就不能开工。他又跑去争取立项,但自下而上层层下来,不知道又要多长时间。


一年已经一晃而过,

有的木构件已经开始腐朽,

“再等下去,恐怕文物就要消失了。”

他决定“先上车,后买票”:

把文物修复起来,

再慢慢完善手续。




老唐最终选了老家对面的一片荒地头,

用自家6亩责任田置换下来,

并投资120万,

修通了这片荒地与外界相连的公路。




拆解不易,复建更难。

附近懂古民居修复技术的工匠不多,

最年轻的一拨也已经60多岁,

很多老手艺也已经失传。

唐以金只能边建边摸索。




古建筑不是机器制造,

每个构建都要经过精雕细琢。

20多个工匠花了800多天,

才完成主体结构的复建。

这还只是组装拼接。




所有的泥塑,在拆房的时候已经完全损坏,只能照着照片重新做起。


但能做好山墙墀头技艺的,

只有老唐一个人。

做一个墀头要花5天的工,

整个建筑群就有200多个,

这还不包括门楼、中墙等其他泥塑。



▲ 唐以金在马头墙上塑墀头


老唐力图重现古建筑的原汁原味,

要“一点儿不变味,一点儿不走样”。

“如果及格分是60分,我要求起码做到80分,

否则必须返工重做。”




那些没有大损毁的构件,

组装完成后要进行防腐处理;

对于那些破损不堪的构件,

就用新木料按照原始尺寸加以复制。




自2010年开工以来,

老唐就蹲守在工地上,

集设计、施工和监理于一身,

大到建筑的整体设计布局,

小到每一个木构件的修复,

他事事关切,

不允许出现丝毫的差池。



工匠们都摸清了他较真的性格,

都自觉把手中的活做到极致。




老唐有一个小理想:

复建100座桂北古民居,

建成一个保存完整、艺术价值高、

体现清代民居建筑风格的古民居博物馆。



复建过程中,

还有人怀疑他,

是不是要搞旅游、做农家乐赚钱。


他却是满心敞亮,

从没想过借这事谋私利。

就连上梁的时候,

亲朋好友送的礼金,

都全部如数退还。




中间也有不少商人,

想要参与到古建筑群的开发中来,

但最后因为他的一句话,

那些人都退缩了。


“想投资也可以,我非常欢迎,但是在合适的时候我会将它无偿捐给国家,你必须尊重我的选择”。



“你不是说自己势单力薄,资金也不够吗?我们来跟你融资你又不答应。”有人逼问他。

“如果你能把这个工程的楚南文化底蕴体现出来,我立即立字据给你,我们卷铺盖走人!”在这一点上,唐以金毫不退让。



曾经,

他因为触犯了挖沙人的利益而被恐吓,

家中看守材料的六只狗甚至全被药死。

唐以金提心吊胆,

背负着巨大的而精神压力。


但他从来没有停下手中的活,

天晴的时候,一点点地修复,

下雨天出去收购流失在外的文物。




家里的谷物刚卖了点钱,

他马上投入进去;

文物贩子把全州的文物卖到衡阳,

他就马上从衡阳把它们买回来。



但严重的体力透支,

他的身体已经异常疲倦了。

有一次他在架子上指导工匠施工,

一脚踩空,直接摔了下来。



工人把他抬回房间,十多分钟不省人事。后来检查是腰部韧带受伤,需要慢慢调养。


他扎上一条护腰带,

马上又跑回了工地上:

这个工程太大太细了,

他要争分夺秒,

在有生之年把它完成。




现在已经没有人

再去质疑老唐的初衷了。

他建博物馆的梦想,

也已经慢慢实现。


在当年那片荒芜的土地上,

修复好的明清古民居已有14座。




围绕古建筑群,

还有民宿文物陈列馆、

楼台粮厂、古戏台,

甚至酒坊、磨坊、水车等。




这个叫思源民俗博物馆的地方,

也已经对外开放。

很多来这里参观的文物专家都惊叹:

居然能修复得这么到位!



阳光下,

整个建筑群气势恢宏,

飞檐走角,熠熠生辉,

仿佛一段复苏历史,

在时空的长河里,

再一次奏响绝美的乐章。




只是,

如果没有遇到唐以金,

它们命运又会如何呢?



| 来源:中国元素  |

| 编辑:明清家具之家 |



金桥国际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