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蒋天径:残存古建筑的文化价值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国学 | 文化 | 教育 | 哲理 | 养生 | 视觉 | 美文 | 杂谈

文化提升品位,阅读改变生活



按:《随县文化图典》从策划到完成,经过了整整6年。刘玉堂先生在总序中肯定说:“据我所知,县这一级编写出版地域文化丛书的似乎还不多,像随县这样以图文并重的形式全面系统地介绍一个县域的文化,在全国或许还是首例。”此套丛书,将在2018年元月中旬与读者见面,国学文化圈将选摘部分文章,以飨读者。


作者

简介


蒋天径,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随州市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协会员,随州市作协副主席。著有长篇小说《婚族》、《天汉浴》,地域文化专著《天下随时》、《随州方言大观》等作品。



残存古建筑的文化价值

——为程卫国、吕熊辉《随县民间建筑》序

蒋天径


                       

   

这本厚厚的《随县民间建筑》,以大量的图片和文字,记载了有较高文化价值的民居、祠堂、会馆、寺庙、桥梁、山寨等近古建筑残存物。我们不无遗憾的是,在整个随县大地上,几乎找不到一座完整的建筑实物原貌。这也不能责怪谁,因为人人都有权享受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带来的物质成果,简陋晦暗的老旧建筑实在不入时,若有人仍顽固坚守在里面走不出来,只能显示他的贫穷或古板。如此看来,我们应该为这种变化而欢呼。幸好,现今国家又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这就不得不让我们静下心来,深入思考这种保护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在此,我们选取了几处最有代表性的残存民居,来细品一下它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品质。

(一)草店镇碉楼 


上图一个是青砖碉楼,一个是土砖碉楼,都摄自随县草店镇。草店的楼子塆多,什么单楼子塆、双楼子塆、小楼子塆、大楼子塆、上楼子塆、下楼子塆,少说也有十来处。那都是过去乱世“乡民自保”的杰作:有条件的大户人家起砖楼,条件不济的小户人家起土楼。看来看去,还是紫金山村的这个楼子塆最有看头。这个楼子塆曾有过八个碉楼的历史,现在毁得仅存一个了,命运如其他村碉楼一样,被闲置而无他用,因而也无人看管。这个楼子塆人的气质、谈吐,以至整个乡风都不一般。这不一般一定有其不一般的人文环境。一说大家都知道,明末参将宋之彦就住在这里!同治八年版的《随州志》中有大段的文字记载,称其“慷慨好义,素为乡里所推服”。而我们更想知道的是野史,是流传在乡民口中的宋之彦,这可在《随县地名掌故》中找到一些影子,只有这些被他们认可了的精神元素,才能在这里代代遗传。

碉楼已朽,当年修筑碉楼人的精神是不朽的!

刘家老塆被一片乱石包围。此颗深藏在乱石堆中的璀璨明珠,早已被抛弃。这应了乡间一句老话:“随州人不识货,拿着乌金当位坐” 。刘家老塆祖上置下的这片产业,如今已被闽商石业巨贾砸破,明珠被掩埋在尘土中,想寻找它还真不容易呢!

2016年深秋,我们沿着小溪,踏着一条石板小路前行。溪两岸种满了枣树,红透了的硕大“秤砣枣”,掉在地上无人拾取任人踩踏。来到小桥旁,一棵巨大古枣树躬身相迎。走进塆内,眼前全是野麻、荒草和藤蔓,房舍破败不堪,院子里甩了几辆半新不旧的摩托,轮胎全瘪。可见主人已经发达搬迁,扔下此等“小物”也不足为惜。只有红色巨石垒砌的垣墙(实际上是寨墙)还显示着它昔日的强悍与辉煌,我情不自禁地爬上去,转身张望,刘家老塆虽破败却仍显示出老者的风度、威严和沉稳。下得垣墙,是一条人工沿石壁开凿的宽阔山道,壁上生长着的古老板栗树,也一应朝向村庄。

   

   

我一下子悟出了刘家祖上的用心:“人心所向!”以树喻人啊!古树的姿态全是人工所为,家族文化就隐藏在这不言树木中。更富于人文意味儿的是:老塆把碉楼建在塆后制高点上(据说碉楼拆除时间不长,大炮现藏县文物馆),所谓“门楼迎客,碉楼防贼”,门楼与碉楼必须分开。怪不得门前拱桥边有一棵躬身相迎的枣树呢,那是在问候:“客人您早!”另有一义是:“人勤春早”,它在劝勉大家勤耕苦读呢!明白人懂,糊涂人窘。文化传统一半靠传,一半靠悟啊!


(三)安居镇五昌书院

 

安居最佳看点是五昌书院(燕子楼)。九街十八巷是一个整体,品相还有待打制。再者,九街的说法外地专家还不认同。2013年,我在接待原省作协主席刘富道先生、省民协主席傅广典先生时,他们问我:一条直肠子街能叫九街吗?至多叫一条大街!随州城内的大十字街、小十字街、玉石街、聚玉街……那才可以称九街、十街什么的。我一时还答不上来,因为我还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但走进五昌书院,他们却惊呆了,伸出大拇指说,这可能是中国的唯一!

它唯一在什么地方?五昌书院为明初安居大户韩富兴所建,其父韩品三经商有道,且寿高福大,竟活到了五世同堂。为此韩家决定修一座堂,便聚集当地学问大师和建筑高手,以“五世其昌”为主题,设计了一栋“燕子式”结构的三级进深堂院。堂院坐北朝南,三间口面,三进两院,地基由前向后逐级升高,呈俯瞰式;前房似燕喙;中房宽大,似飞燕展翅,而且正堂两边的厢房山墙呈半圆形,酷似燕腹;后房无拖檐,似飞燕之尾。此“燕式”设计寓意有二:一是取明朝文徵明之《戊午元旦》诗:“百岁内人登耄耋,一身五世见曾玄”之意,以颂其父之德寿;二是取《左传•庄公二十二年》陈氏之事:“初,懿氏卜妻敬仲,其妻占之,曰:吉。是谓凤凰于飞,和鸣锵锵。有妫之后,将育于姜。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与京。”这是一种期盼,希望后生官运亨通,财源滚滚,世代不衰。房子盖好后,韩家没有入住,而是做了书院,那是因为要达到“五世其昌”,不读书不行。尽管韩氏家族世代都是读书人,却并不致力于做高官,而是精心聚集财富,始终保持安居首富地位,十几代不衰。最让人称奇的是,居住此房的人家代代人丁兴旺。现今的房东张家安2子2女,其孙女竟为北大博士生。住于房尾的另一张家,也是儿孙满堂,事业各有千秋。

随州人至今还尊崇这番道理。尤其对燕子格外看重,而且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你去农家串门,可以看到,家家都在屋檩或墙壁上钉有一块小木板,那是专门为燕子衔泥做窝用的。而且为防止猫、蛇偷袭燕卵或乳燕,有的人家还在燕窝周围札上刺荆。燕子是候生鸟啊!哪户农家不希望人丁兴旺!燕子也很通人性,来年它还会飞到原来的主人家继续生蛋菢儿(见图)。根本没有那种“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薄情寡意。燕子也属那种两情相守的忠贞夫妻鸟,失去配偶的单燕大都是孤寂地度过一生,这一点很让人敬佩。当然大家最喜欢的还是“龙燕”,它不会把屎屙在主人屋子里,即使是幼燕也待老燕回来后再屙,让老燕衔出去丢在野外;“屎燕”就没有这种讲究了,往往把屎拉一地,很脏很讨厌。但即使这样,主家也能忍下,无非每天多打扫几次罢了。随州有很多地名叫燕,天河口有老燕窝,环潭千兵畈有大燕窝、小燕窝,庹家竟然还有一个燕子城,我简略地统计了一下,随州叫燕的地名不下于20处。随州也有很多人的名字叫燕,尤以女子为多,这里面固然因燕有美丽的羽翼和明亮的歌喉而讨人喜爱,而深层原因则是期盼那种“简狄吞燕卵而孕契”的故事能再度重演!不要以为是笑话,愿望总是美好的、积极的、令人快乐的! 

九口堰因其为革命遗址而保存完整,现在做了新四军第五师革命纪念馆。这里不仅有名冠全国的红色旅游文化,也有不可多得的随派建筑文化。当今人们动不动就拿“徽派”风格谈建筑,这实在令人可笑。此地非彼地,我们是鄂派,是“随派”。“青砖挂斗”是典型的随州建筑术语,指的是青砖所砌的空心墙。现在的红砖平房,墙体结构仍沿袭这种建筑风格。随州人也习惯住平房,因为这里四季分明,潮气不大,更重要的是方便劳作。有钱的大户也盖楼房,但不高,一般是在一层的基础上,加盖半层或“壮”一点,所以称“壮楼”,也有人称“妆楼”,即小姐住的闺楼。这些都是随州典型的建筑术语,一套一套的,我们岂能忽略!



   

我们平常所见的防火墙(封火墙),大多数是一种马头墙,这是汉民族建筑的一种风尚。但为什么做成“马头”型?也是各有各的说法。最权威的一种解释是,马,是一种吉祥物,成语中的“一马当先”、“马到成功”、“汗马功劳”等等,都体现出汉民族对马的崇拜与喜爱。马头墙的作用,能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起着隔断火源的作用,故而马头墙又称之为封火墙。 

温氏祠的防火墙则是另一种风格,马头是一种虚拟,而马脊明显是波浪形(水)。这有两种解释:一是“以水克火”,表达的是五行“相生相克”理念。实际上,大多数象样的古宅院,院中都有一个盛满水的大坯缸,这是地面上的实效防火措施所需;而屋脊上构建一条龙,是从天上虚拟一个“水克火”的镇宅吉祥物。第二种含义是,强调族人要有龙马精神。龙本身就是各种动物的综合体,龙头即取像于马首。在建筑实用中,屋脊已经有龙镇守,两侧的防火墙就只能由低于龙的其他水族神物来护卫,这就是温氏祠防火墙虚拟马头的用意。也可称一绝!

  (六)普通民居

应该好好地谈一谈普通民居,这是我们的根基。这里选取的几处普通民居其实一点也不普通,它们的杰出恰恰代表了最底层劳苦大众的聪明才智。

(1)曾家畈石寨与桃源村石墙


曾家畈位于太白顶风景名胜区西南侧太山村山冲尾部,原建筑群落四周均用石条、石块砌有寨墙,并设有东南西北四个寨门,寨内房屋纵横交错,住有近百户人家。1947年,。下图是曾家畈居民区院落北门(正门)内侧图,全为石块砌成。

 

草店佛子洞西来阁,整个建筑未用一根木头,全用石条砌成,亦堪称一绝。 

随县民居中亦有石屋,但多被毁弃,残存的几处石屋,亦不典型,故未收录。这里不妨讲讲武胜关镇桃源村,他们地与地相连,生活方式与审美情趣相同,以此显示和映照随县石屋建筑的风格特点。

   

   桃源村以桃与杮闻名,但更具特色的是民居建筑文化。这里的泥瓦工匠们的独特创造力就在于: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桃源村夹在两山之间长长的冲谷里,土壤含沙量重,建房不宜打土墙,也不宜建土砖墙。但山上石头多,且石质坚硬,用于建房,则经久耐用。但建筑工艺要求极高,这里一两句话也说不明白。但最大的疑问是,墙体上每隔几块石头,便有一块像钮桩似的石头突显出来,这是为什么?有人说是为了搭漂板,方便砌匠砌墙;有人说,为了节约材料,从山上打一块石头不容易,不规则的石头也得砌上;还有的说,是为了锻炼人的手脚力气,“扒壁子上墙”指的就是这种墙,这最后一说也太离谱了。而实际上,它是一种力学原理的具体运用!这里面学问深深,科技含量很高,需要专家与当地的泥瓦匠紧密结合,才能做出正确的结论。

(2)小林镇沙地塆 


    

沙地塆不是建在一片平坦的沙地上,而是建在一个山头上。山上没有石头,全是黄土拌砂子,像人为堆砌的沙土包子。这是一种什么地貌,又是怎样形成的?这得靠地质学家来作详细阐述。这里住着几户张姓人家,村妇联主任张立清就是从这里出嫁的。在一次方言调查会上,她突然讲到,她爷爷是周围几十里铲泥墙高手,能把干定性的毛毛糙糙的新泥墙铲得光光溜溜的,至今那把铲锹还保存着。后来我们专为看这把铲锹去那里,遗憾的是铲锹放在她弟弟家,而弟弟门上“一把甩”,一家人都去外地打工了。但我们看到了濒临灭绝的“沙泥墙”。这在过去不算稀奇,沙泥墙的工序也不难。把沙土翻匀捣细,泼上适量的水,再加入适量的稻草,然后人和牛进去踩,踩得越熟越有筋丝越好。再请砌匠垒墙,墙干后布上檩条椽子盖上瓦,于是新房落成。铲墙是后来的事,属于装修程序,一般选在闲月少雨的季节。所用铲锹有点像随南农村用的花锹,只不过中间多了一道“砍刀”。

据村民讲,这种沙泥墙比熟砖墙还耐用,熟砖墙砌厕所,上硝后一点点掉,而沙泥墙不怕。我们看了几段毁弃的沙泥墙,经过二十多年的日晒夜露、风吹雨淋,仍坚如盤石。真了不得啊!

(3)吴山新集的芭茅房(亦称巴茅房)

 


上图还不算正宗的芭茅房,它已经“贵族化”了,但最突出的特点“翻毛鸡儿”还存在。真正的芭茅房工序也很复杂,但最重要的不是拼技巧,而是拼力气——备料。虽然是穷苦人盖房,用料简单,但若不备足材料还是不可以动工的。芭茅房主要是指房顶用材,檩子是不可或缺的,而且要更牢实,因为它要承受更大的压力。椽子无需正规板材,竹子、黄荆条、树枝、豁皮都行,无非是要排密些。再上面铺桃木秆(高粱秆)、红毛坠(茅草)等,然后糊上泥,泥是土拌石灰和成的,很讲究,不干不稀,能匀匀地巴上茅草,使泥草浑然一体。泥上再巴瓦,上下两巴,要不怎么又叫巴茅房!巴茅房只铺沟瓦,不铺盖瓦。之所以沟瓦称为“翻毛鸡儿”,是因为它极像农家喂养的一种“翻毛鸡儿”——毛不顺长,翻着。比喻十分形象,农家气十足!芭茅房所节约的材料主要就是椽瓦两部分。其实上好的“翻毛鸡儿”工艺也很讲究,行话叫做“清边瓦”,铺上去清丝严缝的,雨雪都钻不进去,这种瓦也只有一流的窑匠才能烧制得出,所以它比“毛边瓦”贵。其实那种粗糙便宜的“毛边瓦”也能凑合上屋。选材好坏也看个人经济实力的强弱。往年这里的富人也有盖芭茅房的,因为这种房屋冬暖夏凉,适用性很强。

上图是我们农民作家李旭斌的住房,如今他搬进了城,留下了这套“模特”芭茅房供我们研究欣赏。

(4)三里岗镇刘店“古陴”房

 

“古陴”是哪两个字,我问了很多老木匠、老艺人以及有学问的老先生,其说不一。有人说叫“古屏”,是后人逐渐说变了音,说成了“古皮”。它确实起着一种屏风作用,主人设屏的目的,就是避免外人进门,一眼就望穿了后堂种种之事。有人说叫“估闢”,因为闢是开的意思(《说文》:“闢,开也。”),这些厚实的门是可关可开的,但要估摸一下情况后,才能决定关与开。这话也说得通。还有说“古匹”、“古皮”的,这就似乎有些牵强了。我采用了“古陴”,陴是城墙上另建的女墙(小墙),《三国志•魏志•武帝纪》上说,有一次守城,曹操因兵少,便设伏让妇女守陴,结果大胜(见裴松之注)。住房里建陴,其主要用途也就是让女人回避外人。之所以称“古”,就是借用了古代城墙上建陴的功用。这里姑且用“古陴”,当否请专家慧眼指正。

上图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锣鼓传承人张大荣之家。“古陴”正面是字画,背面可挂各种物件,古朴而有文化气氛。老艺人艺心高远,生怕这种建筑的传统技艺灭绝,在楼房林立之间,坚守这一老式住宅,以供研学者观瞻。其用心可亲可敬!

还有温家大塆的民居四合院,它没有北京四合院的大家子气派,但却有小家碧玉般的纤巧。 

:50年以上的房屋也可算历史建筑,此知青屋建于1968年底,应该也算文物了),但也值得一提。。三排平房,依山势起伏而建,很有层次感。尤让人感慨的是,当年知青的土灶和熏得漆黑的火墙都原样未动,历史的印记再现了当年知青艰苦创业的风采。这里还时不时有知青、知青子弟和研究知青的学者造访,随州知青文学艺术学会曾专程来此表演了一场当年知青生活的文艺节目。知青屋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清楚,保存它就会给无数人为寻找某种答案提供实物根据。 


这里只挑选了几处最具代表性的残存老宅,看后,你能不慨叹“残破中亦有大美”?你能不为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尽一份力量?这是我们自家的老底儿啊,断然丢不得!

名城随州的历史文化是全覆盖式的,呈星罗棋布状,这一点我们当记取;名城随州的历史文化又是全方位性的,除了民间建筑,还有传统民歌、地方小吃、古典工艺、方言习俗、甚至古树及古地名故事等等,这些在我们《随县文化图典》丛书中都基本谈到,请大家看后不吝赐教。

 

 

《随县文化图典》简介


  本丛书共18本,书名为:《随县农事劳作》(作者:何相安)、《随县神农百草》(作者:樊友刚)、《随县民间建筑》(作者:程卫国 吕雄辉)、《随县传统器用》(作者:邓世勋)、《随县匠作工艺》(作者:任儒举)、《随县岁时习俗》(作者:程卫国)、《随县民间礼仪》(作者:李旭斌)、《随县方言字韵》(作者:刘村汉)、《随县俚语俗谚》(作者:苏满华)、《随县乡土成语》(作者:马桂秀)、《随县灯歌艺术》(作者:刘忠芬 徐太华)、《随县地名掌故》(作者:邱雪梅)、《随县戏剧曲艺》(作者:李永朝)、《随县民间歌谣》(作者:李旭斌 罗爱玉)、《随县锣鼓演唱》(作者:程卫国 徐太华 吕雄辉)、《随县金石碑刻》(作者:龚凤鸣)、《随县文物考古》(作者:黄中华 后加升)、《随县非遗概览》(作者:殷红 刘闯 储小猛)。


总顾问:刘玉堂

学术指导:刘村汉

主  编:宋云

执行主编:蒋天径

责任编辑:苏功秉


全套《随县文化图典》(18册) 





大家都在看↓↓↓

你早!文化公园。

【专家论坛】蒋天径:常安店和氏璧遗址考

中秋,月圆,人圆。

散文诗:雨 中

丨采桑子 ·  重阳

西行诗思(组诗)

散咵随州特产

大气磅礴的文化公园

婆婆岩的传说

敬祝万寿无疆

花的心跳

更多精彩↓↓↓

国学文化圈官方微信号: gxwhq69

进文化圈,做文化人。

传承国学经典,弘扬中华文明!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