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保和寨:一座凸显和为贵的旷世古堡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保和寨,坐落于富顺县城以西12公里的永年镇菜湾村,去永年场3里有余。站在保和寨高高的寨墙上居高临下,但见脚下田畴宛如棋盘,车辆在细瘦的黑白带子上慢慢爬行,而平日里感觉热闹非凡、井市鼎沸的永年场,此时仅为一“某家大院”。蓦然,内心竟升起生灵渺小的超脱感觉。

 

在寨前尚很生态的停车场下车,与唯一同行的游伴、摄影家昌哥一起拾级而上,便远远望见保和寨厚厚的城垛大门,“保和寨”三个大字也依稀映入眼帘。

 

自厚重的石砌寨门穿过,迎接我们的是竞相吐绿、雪白梨花怒放的大片梨园。时至人间三月天,春阳高照,暖风佛面,梨花摇曳。在梨树林深处的石板路上,脱去冬装的游客身心轻快,要么在镜头前搔首弄姿,要么自摆自拍,忙得不亦乐乎。我知道,在这种时候,摄影家昌哥一般是不会管我的。果然,他取出三角架,安上相机开始选景、构图,口中念念有词:没有人物的美景不能算真正的美景。所以,他的眼睛和镜头始终追逐着一群莺歌燕舞的美女。



于是,我们两人便分成两个小分队游览保和寨。

 

穿过白得有些让人忧伤的梨树林,一直前行,是几间“农家乐”砖瓦房,游客用餐就在这里。“农家乐”旁边有一个篮球场,一个休闲饮茶的地方,篮球场下方是一个逐渐向下的石梯,石梯通向一个波光粼粼的碧色小湖,小湖上有一个小小凉亭,均为仿古建筑。这一切,都被梨树环绕,远远望去,它们在梨树丛中“异峰突起”,极为突兀。偌大的梨林被高出三五米不等的寨墙包围着。寨墙上荆棘丛生,碧绿的藤条缠绕交织,将整个寨子包围起来。

 

据《富顺县志》记载,保和寨又名安和寨,坐北向南,建于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建筑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它的文字还这样叙述到:“安和寨一名保和寨,永年场保内保和山,咸丰九年己未兵匪变作,周五福、雷开衢聚众建……”据此可见,保和寨已有150多年历史,其建造的最初功能是用于乡民迁至寨内以防土匪来犯。



因此,到保和寨游览,不游当年刀光剑影的寨墙,等于没有来过。这也是朋友事先提醒我的。我从寨或者叫做城的南面也就是寨门旁边登上寨墙,沿着逆时针方向行走。整个不到一公里的寨墙,大约为一个躺着的梨的横切面形状,除进寨的南面寨门附近的数十米外,所有寨墙均在悬崖边上,十分险要,基本都是条石砌就。寨墙上长满杂树、藤条,如今,它们客观上起到了护卫游客安全的作用。走在我前面的一位老者显然比我更了解保和寨。据他介绍,我们现在脚下的保和寨城墙,与清咸丰九年初建时基本保持原风貌。略有不同的是,看不到冷兵器时代的防卫装备。他说,据一位已故的老人讲,原城墙垛子上有瞭望孔、射击孔,城墙上还有用于居高临下投向土匪的尖锐石块、洒向土匪眼睑的石灰包等。

 

遥想一个半世纪以前,身为保甲长或者士绅的周五福、雷开衢们,率领附近的殷实人家筑寨自保,举家躲进这个取名为“保和”或者“安和”的高寨里。他们的不安全感来自于十九世纪中叶席卷南中国的太平天国?还是他们耀眼的财富?亦或是他们为富不仁的品德。或者都不是。当年的土匪就是真正的“匪”?难道就没有食不果腹、逼上梁山的穷人?总之是不得而知。我只知道,财富是害怕动乱的。



不过,“保和”、“安和”这样的取名倒是十分经典,无论朝代如何更迭,无论财富属于个人还是人民,没有“保和”、“安和”就没有发展,而均衡的发展又促进“保和”与“安和”。只是,这样的理念,在一个半世纪前的封建统治者的头脑中,是不会产生的。

 

突然想起那天晚上,远在省城的“蓝博士”在酒桌上告诉我,他与人合伙流转保和寨已经快一年了,如今,做什么农家乐,养什么黑山羊,已经不在他的考虑范畴。他要办书院,要办中医讲堂,连门楣上的对联他都想好了。中医讲究中庸之道,突出的就是“和”字,也许,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契合了当年起名的初衷。



抚摸寨墙上斑驳、黝黑的一砖一石,想想它当年见证了多少财富与惊恐,刀光和剑影;再想想这一个半世纪以来,有多少人在这上面走过,再看看眼前如织的游人,感叹逝者如斯。不变的是这高高耸立在红色矮丘陵中的保和寨,它依然是一位看惯白云苍狗的寂寞智者,默默地挺立在春风浩荡的阳光下。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