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一代宗师:Stg44突击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Stg44突击战争影像





1942年初,为了让从莫斯科战役中败退下来的德军不至于一溃千里,严令德军“不许后退”,原第281“保安师”师师长西奥多·舍雷尔(Theodor Scherer)准将奉命坚守小镇霍尔姆,他指挥下的“舍雷尔战斗群”是一群杂七杂八、来自陆海空各部队的大杂烩,仅有约5500人,补给还全靠空投,而包围他们的苏军则是其十倍之多。看上去德军似乎没什么希望,但这场不成比例的围攻战却一直持续了105天,最后由德军主动撤退而告终,苏军则在这场占尽纸面优势的战役中伤亡惨重。


为德军创造了奇迹的,除了战术指挥方面的原因外,还因为被围德军从空投中获得了一种神秘武器。据当时幸存的苏军军官回忆,冲锋的苏军步兵在较远距离上就被猛烈的连发火力打倒,每具尸体上都有三四个密集的弹孔。突然增强的德军步兵火力,让这位军官非常疑惑,以为德军“人手一挺机枪”。然而他却想错了,让德军战力倍增的,是一种全新的速射步兵武器——突击。


▲二战时期的几种主力(能认出来吗?),

共同的特点是枪身细长,威力大,射程远


能连发射击的在今天已经是司空见惯,但在二战时期还是件稀奇事,这是怎么回事呢?实际让能连发射击并不是难以办到的事情,一战时期就已经有机枪和投入实战了,但二战中几乎所有国家的主力仍然是“手拉机”,顶多是像加兰德那样的半自动。


为什么那时的不能连发呢?不是设计不出来或造不出来,而是搞出来了也用不了——当时的弹威力很大,枪口动能可达3000到4,000焦耳(因此也被称为全威力弹),最大射程甚至能远达1000m。这样大的威力,一旦连发起来凭人力根本无法控制,精度会变得不可接受,人也受不了(大家可以回看一下加兰德那一期中的视频,想象一下连发射击大威力枪弹的情况),所以直到50年代之前,各国的主力均为手动或半自动。


那么为什么机枪和为什么能够连发而不会有问题呢?因为机枪有个架子有助于稳定,而则发射手枪弹,后坐力小得多,士兵很容易控制。


▲说是,像机枪,又重又长四不像


为了能够让步兵在战斗中拥有足够的火力,许多国家在战时或战前就做了努力,但主要还是在枪上下功夫,因此搞出了一些在今天看来不伦不类的,比较典型是美国M1918 BAR,BAR是“Browning Automatic Rifle”的缩写,从名字就能看出它最初被设计为能连发射击的自动,发射.30-06春田弹,实际上被美国大兵当作轻机枪来使(还好被设计有两脚架)。因为“天生”是,所以只设计了二十发弹匣,当机枪用火力持续性又不够,真当用又重(空枪8公斤多!)又难控制,成了枪中“四不像”,地位很尴尬,如果不是因为它的可靠性不错,恐怕很难被部队接受。


M1918的例子表明,要实现“连发”光在枪上想办法行不通。大量的实战经验表明,拥有很大的威力和射程很多情况下是多余的——400米开外人已经小到快看不清了,更难以命中,而又只有约一百米的有效射程,机枪虽然能打得又远又快,但不可能人手一支,而且还存在转移不便的问题,尤其是重机枪。所以解决问题的根本是弹药而不是枪——只要把弹药的威力降下来,剩下的问题都好办。


▲“Cei Rigotti”(上)、“Mle 1918 Rybeyrolle”

(中)和费德洛夫(V.G.Fedorov)


其实在很多国家都有机会在这方面拔得头筹——早在1900年,意大利就搞出过Cei Rigotti自动,发射6.5mm Carcano弹;1935年美国温彻斯特公司推出过.220 Swift(5.58mm)弹,以小口径来降低威力;一战末期法国研制过“Mle 1918 Rybeyrolle”全自动卡宾枪,使用8×35mm短弹;俄国设计师费德洛夫(V.G.Fedorov)也推出过使用日本6.5mm友坂弹的自动,还参加实战。但是这些设计不是因为战争胜利而失去动力,就是为“就要威力大”的顽固思想所阻碍,最终均被束之高阁。


▲二战至今的各种弹数据对比,Kurz

弹的威力比同时期的弹小了约1/5,

可以注意到我国5.8mm枪弹凭借高初速达

到了二战的中间威力弹的水平


但在力图东山再起的一战失败者德国,情况却不一样。为了能痛快打个翻身仗,德国人在军事方面搞出了不少创新,也敏锐地捕捉到了减小威力的趋势。从1935年开始,德国黑内尔公司(C. G. Haenel Waffen und Fahrradfabrik 除了武器外还造自行车)就由于著名设计师雨果•施迈瑟(他的父亲路易斯•施迈瑟设计了MP18)担纲,根据战场经验研制减小威力的弹,并于1941年研制出了长度比当时的德军制式的7.92×57mm毛瑟弹更短的同口径33毫米Kurz弹(在德文中就是“短”的意思),弹头更轻,装药更少,威力“恰恰好”,不仅在战术上够用,在战略上细算下来也可以节省海量资源,而且口径不变,也不用对生产线做大的改动。


▲突击之父雨果·施迈瑟(Hugo Schmeisser)

和他的作品MKb42(H)(上),下为另一军火商

瓦尔特公司的产品MKb42(W)


之所以花了这么多文字来讲枪弹,是因为了“突击”这个东西确实是“因弹制枪”,只有在解决了枪弹这个源头问题后,才有可能实现连发的设想。有了枪弹,剩下的问题就好解决了。新枪还是由黑内尔公司的雨果•施迈瑟设计,于1942年推出了基于导气式自动原理、采用了枪机偏转式闭锁的原型枪MKb42(H)(MKb为德文“Maschinenkarabiner”的缩写,即“自动卡宾枪”,“H”代表黑内尔公司),成功实现了“步冲合一”,并最终在与瓦尔特公司的竞争中胜出,成为德军制式装备,并首先在东线小范围使用,获得了不错的评价,“舍雷尔战斗群”就是在该枪的帮助下成功坚守住了小镇。


▲这时它还是“MP43”,但已然获得了

世界第一款制式全自动的桂冠


按理说这么有开创性的武器应该很快普遍装备德军才对,但事实情况却是一波三折,因为对这种减小了威力的很不感冒。要知道“元首”可是有“实战经验”的,人家在一战时期跟英国人在堑壕战中真刀真枪地干过,对大威力远射程的执念非常顽固,部分德军高层也是如此,而且“元首”还担心因为不能使用原有毛瑟弹而带来的后勤问题,曾下令不得研制这种“阉割货”,所以实际上新式是偷偷摸摸搞出的——为了瞒过元首,就连正式编号也是MP43,使它听上去更像是一种,从而得到了的批准。



然而事情终究要败露,1943年9月,视察东线德军部队,其间曾询问士兵们还需要什么,得到的回答是:“更多的MP43。”很好奇地拿过枪一看,才知道这是以前被自己否定过的东西,感觉受到了愚弄的顿时怒火中烧,一度要“处理”相关人等。不过此时的还不那么疯狂,在稍微平静之后,决定还是先看看效果再说。在目睹了射击表演,并听到了前线部队对该枪的评价后,转变了态度,不但没有追究责任,还亲自“赐名”。


从此“MP43”就变成了“Sturmgewehr 44型”,简写为Stg.44。这支枪在汉语中一直被称作“突击”,实际上德文“Sturmgewehr”=“Sturm”(暴风雨)+“gewehr”(),直译应为“暴风雨”才对,是美国人根据“Sturm”的引申意义而将其译为“Assault Rifle”,由于英文的影响力比较大,所以根据英文译来的“突击”就成了这种的中文名字。


配备了夜视仪的Stg.44


得到了元首肯定的Stg.44总算不用藏着掖着了,因为特别好用而立即投入了量产,但是由于大规模投产时间太晚,总共大约生产了42万支,没能对战争产生重大影响,还却给对手留下了深刻印象——因为无论是西方盟国还是苏联,都没有类似武器,实际上还是吃了不少亏的。在西线战斗中,一个德军班曾用配备了夜视仪的Stg.44消灭了英军一个排,为什么Stg.44这么“牛逼”呢?




我们还是来看一下它的一些数据:

总重4.62公斤(空枪)5.12公斤(装弹)

全长940毫米,枪管长度419毫米

弹药7.92×33毫米(7.92毫米Kurz弹)

导气式,偏移式闭锁结构

射速500-600发/分

枪口初速685m/s

有效射程300米

供弹方式30发弹匣

金属机械瞄具、可调式表尺(或ZF-4光学瞄准镜)


可以看到虽然Stg.44的尺寸和初速比其它国家的主力都小,弹药的尺寸和重量也变小了,步兵能携带更多的数量,30发弹匣能保证足够的火力持续性。而最重要的是,它的射速在当时无以伦比,是半自动加兰德最高射速的十倍,从理论上讲能以一敌十,如果面对装备手动的对手,那就是以一敌二十了。全部装备了Stg.44的德军步兵班能完爆当时任何国家的同等班组火力,相比于对手而言,几乎就是“人手一挺机枪”的水平了。在1944-1945年间,东西两线的盟军都遭遇过Stg.44的猛烈火力,在许多小规模战斗中被打得抬不头起来。只是相对于战争巨大规模而言,区区四十万的量实在太少,按德国人自己的话来讲,如同“一滴水浇在滚烫的石板上”,起不了啥作用。



Stg.44还有一个很好玩的“魔改”装置——拐弯射击附件,可以实现向左右和向下“拐弯”射击,这是德军专为巷战开发的东西,但实际上并不好用,因为弯枪管本来就体积大,还得加个潜望镜式的瞄具,不便携带,除了拐弯射击外别的用处没有,比较累赘。此外还有一个“自行车游击版”,在车上架一支Stg.44,三角大梁之间挂上一枚“Teller”反坦克(“Teller”在德文中意为“盘子”),骑上这么一个“武装自行车”,就可以四处去打“游击”了(枪打人,雷炸车,设想得还挺好)。



虽然Stg44如同其它第三帝国的黑科技一样,都是昙花一现,但是却深深地影响了后世兵器的发展。苏联在战场上尝到了全自动的苦头后,很快就清醒过来,马上向对手学习,搞了M43中间威力弹,并在战后以Stg44为样本搞了出大名鼎鼎的AK47,直到我国的56和81系列,都还能看到Stg44的影子。而西方的全自动,从FN系列到M16,无论在设计思想和基本结构上,也都深受Stg44的影响(当然,美帝的小口径还是人家自己的创新)。


▲传说老卡是得了“老施”的

指点才设计出了AK的


1945年,61岁的雨果·施迈瑟先后被美军和苏军控制。斯大林在在情报人员的建议下,将施迈瑟和他的设计团队押到苏联“为红军设计更出色的步兵轻武器。”1946年10月,施迈瑟和其他15名德国设计专家一起,被安置在伊热夫斯克的“第58特别设计所”,施迈瑟是该所的五名设计师之一,但也是最不合作的一位。每当有人请教设计问题时,他都以“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为借口推诿。苏方人员对此气愤之极,把他的薪水由5000卢布降低为2500卢布,但施迈瑟仍然不合作,苏联最后放他回了家。这位天才设计师在1953年9月12日逝世于苏尔。





德国战败后,Stg44还曾在东德和南斯拉夫作为制式装备使用过一段时间,但很快就被替代了。而在很多非正规冲突中,Stg44这种爷爷辈的武器还能经常被看见,可见其真正的军事寿命并不算短。上数第二张为叙利亚内战中使用Stg44的自由军,最下面一张则是摄于索马里,一眼望去能看见各种“万国牌”枪支,不过最显眼的是还近处的Stg44,估计在照片里也是这的火力最强了。


Stg44在反映二战后期的影视剧中是常客,在各种二战类军事游戏中也是屡见不鲜,下面大家就睁大眼睛,看看能不能认出是哪些片子和游戏呢?……







参考资料

Lone Sentry

WORLD GUNS

CE: G43 – MP44 Collectors Service

360图书馆

搜狐军事

空中网




《军武次位面》官方新浪微博:@军武视频 

《军武次位面》总导演的个人微信号:crazy262a2

欢迎广大粉丝关注互动!



想了解更多关于军事知识的朋友们欢迎在各大视频网站观看《军武次位面》系列节目,在腾讯视频、优酷、爱奇艺、搜狐视频、凤凰网、土豆网、乐视网、ACfun、Bilibili、网易等视频网站,每周五晚同步更新!


从即日起,《巅峰战舰》已经在安卓全平台震撼上线!玩家们只需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便可直达《巅峰战舰》官网下载军武首款指定海战手游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