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北洋故事|见筑北洋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我们依然不能够知道

校歌里香风蔼蔼的花堤

滔滔奔涌的北运

描绘的是八十年前怎样一幅绚烂的春景

现下冬风既起

落木萧萧

总有某个偶然和暖的午后

使人能在半昏半醒间隐约看到幻梦般的昔日景象

/ 鸟瞰卫津路校区 /

泛黄的照片里那温暖的景色似乎触手可及,然而何处是离这梦景最近的地方?自然是北洋校园的巍峨楼宇,它们似是自有永有地,矗立在平实之中、变革之上,喧嚣之外、安宁之里。

/ “梦成真”石碑 /

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址本是一个天然湖,建设时首先于北侧填湖建楼,北门也即是最早的学校正门。而现在雄伟的东门,以及东门轴线上的北洋大学堂、,则是1995年百年校庆之际由北京校友会出资捐赠的。北洋广场上另有“梦成真”石碑,由校友在110年校庆时捐赠。它是建设三峡大坝时从坝基钻探取样的花岗岩岩芯,见证了北洋校友建坝三峡之宏伟梦想的实现,也勉励后进之北洋学子为跻身国家栋梁而努力奋斗。

/ 中轴线上,遥遥相映 /

敬业湖中轻盈的求是亭与湖畔庄重的百年碑亭遥相呼应,分别以外部和内部景观表达了相同的秩序感,使抽象的中轴线仿佛在这个片段具有了部分的实体,将东门之下鱼贯通过的人流导向天大内在之文源。

/ 敬业湖的始与终,求是亭与建筑学院 /

敬业湖的尽头,由彭一刚院士设计的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自1990年起便沉静地拱卫着每一个炽烈的黄昏。石材铺就的外表象征建筑学院中流砥柱的地位,两侧的中国斗拱和希腊柱头领衔中西文化在此处交融汇流,正门两旁的道德经选段,则是彭一刚老先生对于建筑空间连通古今的思考。今年正逢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八十周年院庆,长久伫立楼前,视线仿佛就能穿透薄如蝉翼的时光,看到天大建筑人在此相知、别离、再白头聚首,一代代才子在此成长、翱翔、又落叶归根。

/ 大学生活动中心 /

青年湖畔,荻花在风中摇曳,沉默的水荡反照着落日的余晖,不知在湖边钓鱼的安详老人中是否有年高德劭的北洋先辈,在他们深邃的眼底是否曾收藏那瑰丽的景象:新世纪搫着她洁白色的风帆自水上来临,一声人文的呼唤在北洋历史的最深处悠然响起。

香港知名人士邵逸夫捐款200万元的基础上,天津大学筹集资金,在1996年建成青年湖畔的大学生活动中心。这所建筑在建成之时硬件设备可称一流,为专注理工的天津大学带来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却只是静静守候在校园逐渐安静的一角,等待学生们从课业之外将空气里缥缈萦回的那一丝旋律重新发现,拾级寻上它宽厚的阶梯。

/ 第九教学楼 /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鞍山西道;平芜尽处也本没有楼,应了北洋人兴学复校的号召,才建起了一教至九教这批存留至今的俄式建筑遗产。五十年代,这些教学楼大多由前苏联援建,但却使用了大量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元素,大挑檐门廊、歇山顶,处处流动着中华文明的光彩。天津大学第五、六、八、九教学楼已被收录于天津市保护建筑名录,其中又数九教最为特别。

九教建于1954年,由我校著名的建筑学教授徐中设计,经历唐山大地震而不倒,后作为行政办公楼使用。它是典型的三段式建筑,由基座、屋身、屋顶组成,据说当年建造时很多建材是自学校内错综复杂的水路运来的。傍晚时每每有鸽子飞落九教屋脊,在塑造成展翅飞翔的白鸽形象的鸱吻旁停歇,清晨离巢的鸟儿又展开双翼,迎进照耀百年老校的第一缕霞光。每到这时,恍若回到1958年同样的朝霞笼罩下的九教门庭,在热情接见天津大学的师生代表,指示“把教育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而今在九教绵长的阶梯上,前仆后继攀登的师生则成为了北洋广场最美丽的一道风景。

/ 第九教学楼 /

栖居在天大校园,每每从书本中抬起头来,望向窗外的风景,都无法不怀念以往那些光谱一样斑斓的日子。站在百余年悠长历史的此端,多么想停下飞逝的时间,又想在轮换的四季里拉紧北洋的手,更想在无数个如同现在一样的日子里,无数次听见她动人的心音。

 

图:一只汪 智淳

文:天外天新闻中心 刘浩月

编辑:傻狍子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