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文苑】古时黄宅柴炭市场非常兴旺,柴火原来是这样来的……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黄宅处于浦江盆地的腹部,鲜有山林,缺乏柴薪,当年有谚:“有囡勿卖黄宅,一年愁死烧柴”。村民们需要柴薪时,都要到市场上去购买,黄宅的柴炭市场也就非常兴旺。

黄宅处在浦阳县城的下游,古时需要大木料时都到县城去购买,回程时利用浦阳江这条水路运送木料。那时山区乡民进城赶集时,常扛几根木料,半夜起身,点起灯笼,翻山越岭,天亮时到达木材市场,售完后匆匆吃点早饭,买一些生活必须品,然后徒步回家,待到下一个集市日再次前来。

买主在树市处选购木料,交易完成后雇人把木料扛至南桥头边,那里有一个埠头,有许多放排人候在那里,他们专门替人放运木料,收取一点费用,看到有生意前来时,一拥而上。

放排人通常几人合作,组成一个小团体,价格根据木料的数量和路途远近来确定,一旦谈妥后就在木料上号上主人的姓名和地址,再用绳索捆扎,放入水中,顺流而下。

放排人手持竹杆,沿着溪堤一路跟随,遇到拐弯或浅水滩,木料在水中打旋或搁浅时,用竹杆轻翘一下,把木料引到主水道。放排人沿着溪堤时而慢行,时而小跑,有时甚至要涉水作业,到达目的地后,用一个钩子搭住木料,把货物拖上岸,再通知货主。

货主获悉后,组织若干亲友前来搬运,同时付清钱款,放排人怀揣着劳动成果,高高兴兴地步行回家。

无独有偶,当年我村附近的蜈蚣溪也曾作为一条运输线,主要是放流一些木柴。蜈蚣溪是浦阳江的一条支流,发源于岩头大岭,那里林深树密,柴薪丰富,当地人虽然守着座座青山,但山货难以运出,生活过得清贫,平时全靠人力肩挑,把木柴挑到岩头等市场销售,耗时耗力,很是不便。当地人因地制宜,想出了妙招,利用蜈蚣溪这条水路来运送木柴。

蜈蚣溪平时水量不大,有时甚至断流,因此必须等待时机。闲时上游少岭脚一带的村民把山中的一些杂木伐倒,锯成段状,再用斧子劈开,用藤条捆扎,堆积在溪旁待用。

每当汛期来临之前,山民们开始集体行动,派出部分人员先到蜈蚣溪下游,选好截留木柴的地址。我村位于蜈蚣溪下游,这里溪面广阔,有一大片裸露的溪滩,是一处很好的截留木柴的场所。

山民们手拿大榔头,在主水道处打下一排木桩,用于拦截木柴,一切准备妥当后,上游的村民开始往溪水中投放成捆的木柴,一些村民沿着溪堤一路浩浩荡荡地下行,部分人员守候在拐弯或浅滩处,一旦木柴搁置,用长竹竿推送一下,就这样一捆捆木柴随波逐流,漂到了下游。守候在那里的人员早就摩拳擦掌,他们赤裸着上身,穿着一条小裤衩,手拿一根带钩的长竹竿,把一捆捆木柴捞至岸边,不一会儿就堆积如山。

那打捞木柴的场面非常壮观,我村的村民纷纷前去观看,有时水流较大,一些木柴被洪水冲走,观望的村民为他们惋惜,但山民们不为所动,仍我行我素,专注着打捞上游漂来的木柴。

通过水路运送,省时省力,木柴价格也就低廉,附近村庄的村民纷纷向他们购买,山民们喜笑颜开,搬运、称量、收钱,忙得团团转,有时人手不够,请我村的村民帮忙,我家的一根大杆秤也被他们借用,归还时送几捆木柴作为酬谢。

那时每到汛期,蜈蚣溪放流木柴成为一道独特的景观。

黄祖焕/口述    黄贞祥/整理  来源:乡愁如水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