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原创】第五十一篇 刺齐论(SL51)之二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原创】第五十一篇    刺齐论(SL51)之二

LS55——《逆顺第五十五》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LS55—D0101→B0303‖→‖LS06—B0401‖→‖SW51‖迁移说明:

1、 原篇非独立论文,凑篇之简,宜迁出;

2、 《太素》置于卷第二十三《量顺刺》,独立成篇;

3、 《类经》置于二十二卷五十七《刺有大约须明逆顺》,独立成篇;

4、 《甲乙》置于卷五《针刺禁忌第一上》,后接《刺齐论》SW51-D0101→Q0207,皇甫谧对两篇关系之处置,甚是;

5伯高所论血气逆顺、脉气盛衰与针刺时机之关系亦即针刺标准和原则,迁入本论,与《刺齐论》主题相符,义理相通。

D0101大约:

1、《太素》卷二十三量顺刺注:“约,法也。”

2、《内经校释》注:“刺有大约,。”

B0101应:《说文》:“应,当也。”即对应。

B0201《兵法》曰:本句“无迎逢逢之气,无击堂堂之阵”,与《孙子兵法.军争》“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迫近,用针之道与用兵之道,大道归一,此之谓也。

B0201逢逢:通蓬。逢逢,即气势蓬勃、气势汹汹。为合原文叠词形式,译作蓬蓬勃勃。

B0201堂堂:即堂堂正正。《孙子兵法.军争》云:“勿击堂堂之阵。”此言用兵,勿击“ 一鼓作气”时,当击“再而衰,三而竭”时。 用针之理,大同。

B0201《刺法》曰:

1、《内经校释》注:“《素问》疟论作‘经言’。”

2、据《疟论》SW35—Q0901“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浑浑之脉,无刺漉漉之汗。”可知:本句经文引自《疟论》。

B0201熇熇:

1、 王冰注:熇熇,盛热状。

2、 熇,he4,熇熇,即热烘烘。   

B0201漉漉:湿淋淋状,即湿漉漉。

B0201浑浑:

1、 王冰注:“浑浑,言无端绪也。”

2、 《太素》卷二十三量顺刺注:“浑浑,浊乱也。”

3、 浑,浑乱。浑浑,即乱浑浑。

B0301方袭:

1、 姚春鹏译:“邪气正旺时。”

2、 《内经校释》译:“邪气旺盛的时候。”

3、 邪气刚袭时。

B0302故曰:

1、《内经校释》注:“《素问》疟论作‘故经言曰’。”

2、本句与《疟论》SW35—Q0905基本重简,而《疟论》所引,源自《逆顺》本句。

 

SW50——《刺要论篇第五十》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50—D0101→Q0102‖→‖SW51—D0101‖迁移说明:

1、 虽为刺要论》,实论却为针刺深浅标准,与刺要论》终始主题不属,当迁出;

2、 《甲乙》置于卷五《针刺禁忌.第一下》;

3、 《内经校释》云:“本篇内容主要论述有关针刺深浅的理论,原则以及由于针刺不当所引起的病症。”所言甚是;

4、 《类经》将SW50-D0101→Q0108置于针刺类二十二卷六十三《刺禁》,与《刺齐论》SW51-D0101→Q0207,合而成篇。定名虽为《刺禁》,然其对两篇关系之处置,甚是;

5、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第六卷刺齐篇中。”全元起之处置,甚是,从之;

6、齐者,标准也,尺度也。刺齐,即针刺深浅标准。据伯答内容来看,本节所论实为针刺深浅标准之类,迁入本位,又后文“愿闻刺浅深之分”帝导入,与《刺 齐论》主题相符,义理相贯

‖SW50—Q0103→Q0108‖≈→‖SW51—Q0207‖迁移说明

1、 论误刺五脏五体之害,与《刺要论》终始主题不属,显见漏简,宜迁出;

2、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第六卷《刺齐篇》中。”全元起之处置,甚是,从之;

3、 《类经》将SW50-D0101→Q0108置于针刺类二十二卷六十三《刺禁》,与《刺齐论》SW51-D0101→Q0207合而成篇。定名虽为《刺禁》,然其对两篇关系之处置,甚是;

4、所均为《刺齐论》SW51-D0101→Q0207相关解论,迁入本位,作为前文解论和深化,恰如其缝

Q0101各至其理:

1、《甲乙.针灸禁忌》张玉萍注:“各至其理,即言针刺深浅,当各至其所宜之分理。理:合理。”

2、各至九针定理。

Q0101无过其道:

1、《类经》二十二卷第六十三注:“应浅不浅,应深不深,皆过其道也。”

2、王冰注:“道,谓气所行之道也。”

3、无过其道,即勿要偏离原则。

Q0101壅:《韵会》:“壅,去声,塞也。”

Q0103动:

1、《内经校释》、姚春鹏注本均译作:“影响。”

2、张景岳注:“动,伤也。”

3、扰动。

Q0103泝泝然:

1、 姚春鹏注:“形容怕冷。张志聪:‘泝泝然者,气上逆而寒粟也。’泝,同‘溯’,逆流而上。”

2、 泝,su4,通溯,鱼儿逆水而上状;泝泝然,取哆哆嗦嗦意。

Q0104七十二日四季之月:

1、《内经校释》注:“指每季后十八天,为脾土寄旺之日,四季共七十二天。”

2、据《素问.太阴阳明论》“脾者土也,,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可知:每季90天,肝心脾肺肾各治18天,故在四季中脾共治18×4=72天,其余日子均为脾脏寄治四脏,即脾既有自治,亦有寄治,终日通治。

Q0104刺皮无伤肉……不嗜食:‖SW50—Q0104‖♂‖SW51—Q0105‖前者为后者解论。

Q0105刺肉无伤脉……夏病心痛:‖SW50—Q0105‖♂‖SW51—Q0103‖前者为后者解论

Q0107刺筋无伤骨……腰痛:‖SW50—Q0107‖♂‖SW51—Q0107‖前者为后者解论。

Q0108销铄:

1、 吴昆注:“销铄者,骨髓日减,如五金遇火而销铄也。”

2、 姚春鹏注:“久病消瘦。”

3、 销,通消,消蚀;铄,shuo4,熔化金属;销铄,即消蚀骨骼。

Q0108胻:即【骨行】,heng2,小腿。

Q0108【亻亦】然:【亻亦】,yi4,无力。【亻亦】然,无力状。

Q0108不去:

1、 张景岳注:“气虚则不能举动,是谓不去也。”

2、 去,实为向外、离开之动作,宜解作伸展;不去,即不能伸展。

LS06——《寿夭刚柔第六》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LS06—D0201→B0401‖→‖LS59-B0701‖→‖SW51‖迁移说明

1、 《寿夭刚柔》非独立论文,凑篇之简,宜迁出

2、 《类经》置于针刺类二十一卷三十一《阴阳形气。外内易难》,与前部LS06-D0101→S0105合而成篇;

3、 《甲乙》置于卷六第六《内外形诊老壮肥瘦旦慧夜甚大论》,且接于《卫气失常》LS59-D0401→B0701段前;

4、所论为外内、难易病之针刺标准,迁入本位,与《刺齐论》主题相符,义理相通。

B0301 以此衰之:姚春鹏注:“意谓按此数递减。马元台:‘人之感病不同,日数各有多少远近,以此大略,病三日而刺一次者之法,等而杀之。’衰之,在此有‘减少的含义。’衰者,使病情衰退也;此者,指九日三刺,一月十刺之方案也。”

LS07——《官针第七》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LS07—C0101→C0116、C0120→C0125‖→‖SW50—Q0102‖→‖SW51‖迁移说明

1、 《官针》非独立论文,显见凑篇之简,当迁出;

2、 《太素》将LS07—C0101→C0102置于卷第二十二《九针所主》,独立成篇;将LS07—C0104→C0116置于卷第二十二《十二刺》,独立成篇;

3、 《甲乙》置于卷五第二《九针九变十二节五刺五邪》;

4、 《类经》将本段分置于针刺类十九卷四、五、六篇,均独立成篇;

5、迁入所论显见为九针官能、九变、十二节针刺之深浅、针法之标准,主论“凡刺之要呼应前文帝问“愿闻刺要”,与《刺论》主题相合,义理相通

C0101官针:

1、 《太素.九针所主》注:“官者,谓用针时宜异于针也。”

2、 《类经》十九卷第四注:“官,法也,公也。制有法而公于人。故曰官针。”

3、 《内经注评》注:“官,即法定之意。官针,即以法定的形式确定九针的治疗范围以及各种刺法的适应证。”

C0101反:

1、 姚春鹏注:“分支,引申为蔓延、扩散。”

2、 《内经校释》作“反”,并校:“原作支,据《太素》卷二十九针所主、《甲乙》卷五第二、《圣济总录》卷一百九十二改。”从之。

C0101大者泻:

1、《内经校释》作“大者大泻”并云“原无大字,据《甲乙》卷五第三、《太素》卷二十二九针所补。姚文田《古音韵》卷四亦称‘句有脱字’。”

2、《灵枢悬解》卷一《官针》作“大者泻。”

3、据前、后文可知,当有“不”字之脱,宜作“大者不泻”。因原文不定,故不译待考。

C0102病在经络,痼痹者,取以锋针:

1、《内经校释》校注:“似应据《甲乙》删去衍文。移下文‘病在五脏固居者,取以锋针。’十一字于上‘取以鍉针’之下,以符顺序。”

2、《太素.九针所主》无此句;

3、《灵枢悬解》卷一《官针》断句作“病在经络,痼痹者,取以锋针。”从之。

C0102鍉:di2,九针第三针名。  

C0102铍:pi2,九针第五针名。

C0102泻于井、荥分俞,取以四时:

1、《内经校释》注:“本书《九针论》:‘四者时也’。锋针于九针中,序为第四,此处取以锋针,既已移倒,后人复据《甲乙》将‘泻于井、荥分输,取以四时’十字,增牵于此,以求合于九针论。’例以本段各针句式,则此十字似应删除。”

2、《灵枢悬解》卷一《官针》作“泻于井、荥分俞,取以四时。”

3、《太素.九针所主》作“泻于井、荥分输,取以四时。”

C0103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

1、《内经注评》云:“谓身体左面有病,针右面的穴位。右面有病,针左面的穴位,是交叉针刺法,称为巨刺。据《缪刺论》所述,巨刺与缪刺同为交叉刺法,但前者刺经,后者刺络,有深浅之别。”

2、《缪刺论》SW63—Q0201“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即为本解。

C0103焠刺:《内经校释》注:“即用火针刺治。王冰:‘焠针,火针也。’”

C0103刺燔针:

1、《内经校释》校:“‘刺’字疑衍。《甲乙》卷五第二及覆刻《太素》卷二十二九刺并无‘刺’字。”

2、燔,fan2,热,此燔针劫刺法也。详见《经筋》LS13—C0104之注及《经筋》全篇。

C0103则:法则,依法。

C0106报刺:报,重复。报刺,即在痛处,反复针刺。此周痹之刺也,详《周痹》LS27-D0401→Q0501相关论述。

C0107直刺傍之,举之前后:《内经注评》注:“即直刺在筋的旁边,或前或后地提插捻转。”

C0107恢刺:

1、《太素.十二刺》注:“恢,宽也。筋痹病者,以针直刺,傍举之前后,以宽筋急之病,故曰恢刺。”

2、据《说文》:“恢,大也”、《公羊传.文王十五年》:“恢,郭也。”可知:郭者,扩散也;是恢,分散也,淡化也。

C0109阳刺:

1、《太素.十二刺》作“阳刺”,并注:“寒气博大之病,正一傍四,内针浮而留之使温,故曰阳刺。有作‘扬刺’,错也。”

2、详见《长刺节论》SW55-C0102“阳刺,入一,傍四处”之注。

C0110引:《说文》:“引,开引也。”即开引皮肤。

C0114阴刺:

1、《灵枢经白话解》注:“阴,是指大腿内侧。阴刺适应于寒厥症,寒厥与少阴肾经有关,因此取足少阴肾经的原穴太溪,左右并刺。”

2、《太素.十二刺》注:“少阴,踝后足少阴脉也。病寒厥者,卒刺于阴,故曰阴刺也。”

C0114率:

1、《甲乙》卷五第二、《灵枢.官针》均作“率”;

2、《太素.十二刺》作“卒”;

3、或“卒”或“率”,原文不定,确意不明,不译待考。

C0116赞刺:《太素.十二刺》注:“痈肿未成病者,浅刺,数发于针,出血相助以愈于病,故曰赞刺。赞,助也。”

C0120加:《说文》:“加,语相增加也。”

C0122豹文刺:《内经注评》注:“马莳注:‘因多其针,左右前后刺之,故曰豹文。’用针较多,刺点分布像豹的豹纹,故名豹文刺。”

C0123关刺:

1、《内经校释》注:“指刺四肢的关节部分。”

2、《类经》十九卷六注:“关,关节也。”

C0123或曰渊刺,一曰岂刺:

1、《内经注评》校:“《甲乙经》此句接在“四曰合谷刺”之下。”

2、《灵枢悬解》卷一《官针》、《太素.五刺》均置“三曰关刺……此肝之应也。”之后;

3、“岂”意不明,不译待考。

C0124合谷:《灵枢悬解》卷一《官针》注:“合谷者,肉之大会为谷(《素问.气穴论》语,针入分肉之间,合于肉之大会也)。”

LS09—《终始第九》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LS09—C0128‖→‖SW50—Q0102‖→‖SW51‖迁移说明:

1、 所论与前后文意不属,当迁出;

2、 《灵枢悬解》置于卷八《百病始生》,并云:“此段旧误在《终始》。齐,准也。”

3、 《类经》置于针刺类二十卷十八《四时之刺》,接于《寒热病》LS21-C1001“春取络脉……经腧治骨髓、五脏”句后;

4、 所论为针刺浅深之标准,迁入本位,正补“刺齐”之缺,与《刺齐论》主题相符,义理相贯。

C0128毛:

1、《内经校释》作“毫毛”,并校:“据《 太素》卷二十二三刺及《甲乙》卷五第五补。”

2、《灵枢悬解》卷八《百病始生》作“春气在毛。”

C0128齐:

1、 姚春鹏注:“在此可理解为标准。”

2、 《灵枢悬解》卷八《百病始生》注:“齐,准也。”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