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钱仓惊现平阳第一座悬空玻璃观景台?还有很多美景等你来!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钱仓

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现属鳌江镇,西接萧江镇,北面有梅溪梅源,南与龙港镇湖前隔江相望,104国道、高速公路、温福铁路穿境而过,钱梅公路和57省道始于钱仓,距萧江高速公路出口和在建的鳌江火车站仅有10分钟路程,江岸线长9.09公里,沿线建有钱仓、黄沙和东江三大码头,水陆交通便捷,是浙南闽北和平阳北港17个乡镇的交通要塞。钱仓还位于平阳三大经济圈的联接点,被列入鳌江流域中心城市规划的核心区,在鳌江流域中等城市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钱仓是一个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的名胜景区,又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底蕴的文化古镇,境内有北宋双塔等省、县重点保护文物多处。明代的蔡芳携马性鲁游南雁时,把钱仓的宝胜寺、双塔、钱王的一宿楼都载入了《南雁荡山游记》中。近代钱仓更是豪杰辈出,金钱会英雄揭竿而起,声震浙闽。钱仓至今还保留着老城门、石板街、老码头、贞洁牌坊、南雁第一桥等古建筑。钱仓景区被称为南雁门,在宋代时就享有盛名,现留有碧泉和双塔两处景点。

  2016年的国庆节,钱仓青华山观景台终于竣工了,免费对外开放。几天来,吸引了很多的游客来观光。钱仓山玻璃观景台,2016年由钱仓登山队发起建造,是平阳境内第一座悬空玻璃观景台,有“踏入虚空”之感,置身其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仿佛在空中“翱翔”,脚下景致美不胜收,尽情感受一览众山小的壮观。正是:                  

                         登臨峰頂望神州,

                         鳌水蜿蜒入海流。

                         古鎮悠悠千載史,

                         錢倉勝景任君遊。

   钱仓山海拔381米,是历代史书上都有记载的名山,属南雁景区的一部分,这里风光秀丽,奇岩怪石,景色迷人。元代东海大儒 史伯璿先生曾隐居在此著书讲学。在某个雨后的清晨,如果你登上钱仓山之巅,若是有缘就能看到那漫无边际的云,如临大海之滨,波起峰涌,随风漂移,时而上升,时而下坠,构成一幅奇特的云海大观,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



龙虎岩




,有二巨岩壁立于前面两侧,称为龙虎岩,又名龙斗双虎岩。龙虎岩后边原有北山庙,清咸丰十一年六月(1861年8月),,为省级文保单位。。配合太平军在浙江的斗争,有力地打击了浙南的地主武装,打乱清政府在浙南的统治秩序。北山庙原名灵顺庙,利用龙虎岩之间隙地建造山门。由此拾级而上,迎面为五开间正殿。刻有明宣德九年(1434)建庙的摩崖题记。现在山庙已毁。龙虎岩上刻有题词多条,其中碧溪居土的题赞:“有崇斯岩、两峙并处,耸然如龙,矫然如虎。乃文乃武,乃弼乃辅,翊卧巨灵,以镇终古”,依稀可见,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宝胜寺双塔


 宝胜寺双塔始建于北宋乾德三年(965)。两塔大小相同,系六面五级,实心楼阁式砖塔,高15.6米,两塔相距11.8米,台基直径约4米,须弥座式,均有倾斜。原来二塔黝黑古朴,1984年修建后外涂黄色。当时修建两塔时,在东塔壁龛内发现石碑始知塔建于北宋太祖乾德,比原定造于靖康年间推前了一百六十多年。两塔每层壶门内各有佛龛,龛内原各有泥浇佛像一尊,恣态各异。1963年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宝胜寺

钱仓现存的最有代表性的历史遗迹,大概要算宝胜寺双塔了。宝胜寺双塔始建于北宋乾德三年(965)。两塔外形相似,皆为砖砌五层六面楼阁式塔,高15.6米,两塔相距11.8米。关于宝胜寺及双塔的历史,平阳县志上有简略记载。清乾隆二十五年《平阳县志》卷九·寺观载:“宝胜寺在钱仓,唐咸通间建子院二曰律院,宋大观间建曰教院,元佑间僧德玉重修。”卷十八·古迹载:“钱王楼在钱仓宝胜寺,五代吴越钱王曾宿于此。”民国《平阳县志》卷四十六载:“宝胜寺在凤山麓,唐咸通间建子院二曰律院,宋大观间建曰教院,元间僧德玉重建,咸丰季年金钱匪乱被毁,同治僧广法重建,规模狭小矣。”卷五十四载:“钱王楼在钱仓宝胜寺,五代吴越钱王曾宿于此。”以上史料文献表明,钱仓历史上曾建有宝胜寺、“钱王一宿楼”等相当规模的建筑。相传吴越王钱俶去南雁荡山朝圣时曾路过钱仓,下榻宝胜寺楼,这座楼就被称为“钱王一宿楼”。宝胜寺毁于何时现已无法查考,至今仅存双塔及残牌楼柱。因双塔是宝胜寺主要建筑物之一,因此就叫宝胜寺双塔。清代张元启曾撰诗《钱王楼怀古》:

钱王遗迹至今存,忧见层楼绕断垣。

千乘旌旗空想象,万家灯火自朝昏。

添州未补英雄恨,废寺徒留寂寞魂。

闲立西风残照里,霜图销歇不堪论。

宝胜寺双塔历经1000多年沧桑而存续至今,非常不易。为加强对古塔的保护,2006年,经省、市文物专家实地勘查,有关方面制定了宝胜寺双塔修缮方案,投入了70万元用于古塔的主体建筑维修和周边环境整治。目前,修缮工程已经完成,修葺一新的双塔使古镇钱仓更添韵味和古意。



广福寺

平阳钱仓,也有广福寺,也有宋代古塔,也居名山之麓。但寺后山,千疮百孔,破败不堪,塔后水泥厂,尘噪嚣上,如燎,如战。无不山之灾,地之灾,村之灾,民之灾,政之灾矣。寺内有石缸,石盂各一。石缸长方形,花岗岩质,长2米、宽0.95米、高0.89米、沿厚13厘米。右侧刻有“元宣辛酉”,缸沿亦有刻字,已磨损不辨。考《民国平阳县志·金石志·补遗》尚有记:“广福寺石缸题字;在江南三峰。“郑暤、林直宣、金八、林廿一娘,元丰无年‘”想必此乃缸沿题字。据此推之,石缸右侧的“元宣辛酉”当为“元丰辛酉”之误。元丰辛酉,为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故石缸右侧的题字,系以后好事者增刻。石盂,园形。盂唇一侧厚边处,刻有“三峰寺”三字。由此可知,广福寺的前身旧名三峰寺无疑。

《乾隆平阳县志•寺观》载:“三峰院,在楼石,后唐光化间建。”楼石,即今流石,位三峰西南约二公里,旧同属二十六都。光化,是唐昭宗李晔的年号,即公元898—909年。但《民国志》把“三峰院”列为废寺,另出“广福寺,在三峰山麓,宋时建。”未具岁次。显然《民国志》把三峰院与广福寺分为二寺,当误。


史伯璇墓

平阳县(今属浙江省)钱仓人。自幼刻苦求学,笃信朱熹学说,反复研究达三十年,"遂取诸家篡辑之编而去取焉。乖戾者折而辟之,隐味者引而伸之,旁通曲畅著于简牍,名曰《管窥》(《四书简窥》),成为元儒名家。他精思善学,对天文、地理、历学、算术也很有研究,都达到"博涉能通"。如对日蚀、月蚀作了非常通俗的阐述。他说:"月掩日为日食",把张衡的"暗虚"说和朱熹的"同度同道"说,解释得清清楚楚,比明万历欧人传入的地影说早了一百多年。


史伯璇为人也很有骨气,"平生不事举业",过着隐居生活。他的朋友周觉民曾劝他"北游"求官,他说:"士各有志,不可用同一标准来要求。"因为他生长的时代,正是黑暗的王朝。与他同时代的平阳金乡诗人、他的好友陈高的诗中就曾反映这一情况 。如《即中漫题》之三写道:

农父江边立荷戈,无人南亩种嘉禾。

今年妻子愁饥死,活到明年更奈何。

史伯璇不求高官厚禄,隐居小镇,数十年中,踏踏实实做了一些事。尽管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他的主要业绩被历史潮流冲刷得差不多不见了,渐渐地被多数人所遗忘,但只有益于人类、有益于民族、有益于社会,总还有人再说起他的时候。史伯璇的旧居,后建成祠庙;他的坟墓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以说,终于"赢得生前身后名"。



浙闽古道弓桥头

又名,弓桥, “如一张卧于塘河的长弓“,故名。位处鳌江镇钱仓村(原钱仓镇)郊外,通梅溪的浙闽古道上。钱仓曾是北宋温州四大名镇,携水利和渔业之便,一度是区域之中心。当年税收曾占整个平阳近74%。北宋时期,郊外曾有西湖与断桥一说(据地方图志,家谱等文献),断桥疑是今弓桥位置。“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钱仓驿曾是浙闽古道上重要驿站之一。南宋诗人陆游远赴福建任职,曾取道于此,乡土学者疑其诗作或作于此。衬托了钱仓郊外梅花盛开,断桥晚照的独特风光。

 桥长约40米,6孔3板石梁构造。有乡土学者通过铭文,史料考证:或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而非宋代,附近多座姊妹桥当建于宋,如座落于钱仓河上的熙宁桥(在十七都奇石,宋熙宁庚戍建)……不管事实如何,钱仓郊外曾有一幅东京汴梁,桥锁塘河,驿路农客的市井气息。


浙闽古道

平阳是浙江南大门,南北要冲之地。浙闽古道平阳段,全长约15公里,当年没有高速,航班,这条就是唯一的驿路,官道,类似现在国道。连通南城门到钱仓,鳌江,梅源,梅溪,福建,历史悠久。沿线分设路亭,驿舍,置驿拯一职,专门管理接待沿途官员,和斥候起居,处理批文之用。作为两浙两广的沿海大动脉曾经和西北丝绸之路一般重要,承载着晚清民国沉重的对外开放史,见证着华夏民族艰苦卓绝地文明传承,是不可再生的历史瑰宝,人文遗产。尤其在平阳段曾经发生过轰轰烈烈的事情:南宋陆游远道福建赴任曾取道于此,写下千古名篇《驿舍咏梅花》。吴越钱王御驾经此去南雁,日本圆真和尚一行西叩大唐求学经此,黄公望返乡省亲经过此,还有朱元璋,方国珍,建文帝的足迹,金钱会十万大军,还有近代军阀孙传芳发动的浙闽大战,,从上古绵延到近代,在这片古道,土地之间上展开厮杀,角逐,更多地是朴素地乡亲百姓,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在这片古道上上演,还有谁和谁……这一切已不再重要了,因为随着‘’祖国‘’如火如荼地大拆大建运动,历史在今天嘎然而止,这片古道将夷为平地,消失在我们的视线里,出现在孩子们天真地教科书里。



碧泉湖(岩庵水库)



岩陡山日出



罗垟水库



栖真寺五佛塔

栖真寺(又名棲真寺)五佛塔(现存四座)位于鳌江镇罗垟村罗垟山栖真寺放生池前,因五塔壶门内又分别供奉佛像,故名。据明代天顺元年的《重建塔志》记载及佛塔构件特征考证,其始建于五代后周广顺年间(公元951——953年),宋代进行过重建。

  五佛塔系青石结构单檐塔,通高2.5米,由塔基、塔身、塔顶三部分组成。佛塔除雕饰及供奉佛像略异外,其它建筑构造形式几乎相同。塔基分台基和须弥座。台基平面呈六角形,采用规则六角硖石垒成。台基上作二重须弥座上下枭浮雕仰覆莲,六角圭脚,须弥座束腰浮雕有狮子、麒麟、牡丹、茶花等图案。塔身置于须弥座上为六楞瓜腹状,正面辟一如意壸门,壸门内供奉有如来佛像一尊,仪容端庄,神态自如,跏跌于莲台上。佛塔出檐较短,塔顶檐部做出斗栱、椽子、角梁、瓦垅,均仿照木构建筑形式。

 全塔造型优美,雕刻线条流畅,动物花卉雕刻等方面表现了时代和地方传统风格。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和艺术研究价值。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塘川风光

 鳌江塘川,古时又有隔岭、箭岭之称,塘川东接西塘,西联钱仓。民国时期至共和43年前皆为塘川乡建制,隶属于鳌江(小南)区,1992年撤区扩镇后,原属鳌江区的塘川乡并入钱仓镇。2000年,又将原属钱仓镇的塘川划并现鳌江镇,现为鳌江镇塘川办事处。因本乡塘中溪两岸均系平川,故名。

 石碑上刻“唐(塘)川八咏”四字,正文依次为:石佛仙踪(按:景观在石佛自然村。下同)、天池浴凤(景观在高洋自然村后山)、龙山叠翠(景观在龙山村与山外村之间)、罗峰插汉(景观在罗洋水库南端)、铁狮遗像(亦称铁狮岩人,景观在高洋自然村后山)、月屿啼乌(景观在联东村东爿、西爿自然村之间)、箭岭含晖(景观在联南村西岙底自然村之箭岭)、石壁飞泉(景观在龙山村石壁头自然村)


塘川八咏石碑


在温州鳌江镇塘川办事处塘西村,有一方高约一百零二公分(除纹饰基座)、厚约二十五公分、宽约五十六公分的石碑牌立于绿茵浓密的田垄一侧,碑身与基座微有斑驳但完整无缺、未见风化及裂损迹象,其后有株碗口般粗壮的水杉树。石碑牌为红石(花岗岩一种)砌成,上以诗词形式描介当时塘川的八大景色,虽历经五百多年的风雨侵蚀,然字形隽秀仍依稀可辨。


石碑牌如今所立之处原为溪道(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工作组时期被填废置地),其往北几步之遥的一端各向两边分叉成两条支流宛似蛇口将西山(塘西村一自然村)吞噬于内,另一端如同蛇尾延伸至石碧头(龙山村一自然村)。相传清朝末期西山地方山洪肆虐频繁、桀骜不驯、暴涨未退,一时间河满库盈、潦水成灾、四处坍塌、交通断绝,低洼之处悉成泽国、陇畔几与河面相等、田禾亦被淹没殆尽,虽经各农佃竭力抢筑戽救,但已无力回天(尤传咸丰年间此地亦遭风灾重创,其摧枯拉朽之势无法抵挡,茅屋等被其揭去者更是不可数计)。自此,百姓饥馑难觅悲啼长泣、禾农生计困顿向天呼号,加之当地常有襁褓莫名其妙夭折,导致那里长期出现了五谷不登、人丁不兴、香火不盛、畜群不旺的悲情惨况,恐慌不已的村民便四处寻助求解。一堪舆先生来此,携罗盘、尺量等对附近地形及环境进行了一番勘察并品土尝水,而后一语指出端倪、道破玄机:西山正由"蟒蛇"巨口所吞噬,一切灾祸皆源于其中。于是村民听信其解,将白马观口一描颂塘川景色的明代石碑牌(成化年间当地乡贤名仕李弥撰立,亦含风水)移置于"蛇颚"下三寸位置截断其颈,以求添丁口、富财谷、生旺吉,从而兴家济世、造福桑梓(然这段历史事实和真相在地志、史料中却丝毫未被提及)。故依据清末当时这一情况来讲,石碑牌移置于此既满足了村民"镇妖"的急切意愿又起到了宣传塘川"八景"的良好效果,可谓"一碑两用";因此我们后人从考究角度出发,应以严谨细腻的思想态度和思维方式,透彻地探寻与深挖出其历史真相所在、摸清事物的来龙去脉和之间的相互关联,严避空穴来风、断章取义、望风扑影、穿凿附会之谈。

碑文"重建"之意与"李弥"身份之说。有人质疑:石碑牌落款处有前朝的"立"字与后朝的"重建",其意是否为明成化年间立碑,而后湮灭无踪、不知去向,清光绪年间又重新仿刻?解疑:其实从上文笔者的考证内容已可获悉。再者,光绪一行字也明显是挤占于均匀对齐的碑文空隙处并有偏斜之嫌,且笔迹比划及镌刻力度均有异于其它文字,说明光绪这行字乃清代时期所补加,这儿的"重建"实为"将原碑移置此地用于镇妖"之意。此外,光绪一行字末端部分的"添丁财旺吉",也正印证了将石碑牌用于镇妖是在光绪年间,而非明代;也有个别人指出:照看落款处"拙庵"两字,为何断定下面的"李弥"就是乡贤名仕而非僧人一类?解疑:"拙庵"在古时是一种谦辞,通常为僧人和尚一类的法号或者文人名仕的字号。试想,僧人一类题词留墨,落款处顶多留写法号,根本就不可能书上自己的真实姓名,此外,西山历代出文人在当地亦是个不争的事实。调研期间一知情者还透露,赞颂塘川美景的八咏碑起初建于白马观殿前本就含带风水之意(石碑享沐白马爷灵光、碑文字里行间又隐射出一股魄势极具威慑力,加之中国人历来对年代悠久的东西都抱有敬畏心理,因而被后朝百姓移置镇煞蛇妖),说明立碑者定谙堪舆之术,由此笔者觉得"李弥"除了最大可能乃文人墨客、乡贤名仕之外,其他微乎甚微的推想身份也许便是"斋公"一类罢了。

塘川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自古以来素以"物华天宝、地灵人杰"享誉一方,其荟萃众多的文物遗址、历史古迹更是名声籍甚、蜚声遐迩。这方具有标志性、代表性和针对性的八咏石碑牌,可谓塘川大地湖光山色、人文景观浓缩融合之精髓所在,其镌文虽非细雕细琢、精湛圆熟,但亦实属罕见、弥足珍贵、堪称一绝。在漫长岁月中,它目睹、见证了该地区的环境变迁、历史变化,为后人对此处乡俗民风、宗教信仰等考究留下了依据佐证和宝贵一笔,因此极具史学价值、亦颇有一番"看头";在漫长岁月中,它也饱受了世代震风陵雨之洗礼,却仍得以幸免于难、依然坚守三尺之躯,笔者身为塘川之子亦深感惊叹、庆幸。然这一切迄今鲜为文物工作者与学术研究者所知,更甭提谁人晓得其间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了。笔者此次的田野调查及入乡寻究,尽最大能力、最大限度地还原重现和承接补充了这一段曾经几近消逝和湮灭的历史真相,也让八咏石碑这集欣赏研究、参考借鉴为一体的重要实物真正地浮现于世、以飨众人。


塘川石佛仙踪



钱仓铜钱岩


 在钱仓下埠,凤山脚下,有一处奇岩叫“铜钱岩”,离地约15米,宽65米左右,其外有一条石道,路南就是东津渡,古代人们去鳌江以南,都在这里过渡,民间传说,若是有人没钱,就去石罅中一摎,铜钱岩石罅中就会不多不少正好流出二枚铜钱,给你做过渡船资。如今岩上尚有流钱孔。



钱仓南雁第一桥


钱仓宋代摩崖石刻


钱仓奇石陡门



塘川东垟陡门遗址



岩庵山瀑布



陆游咏梅驿外断桥边



岩陡山风光



岩陡山风光


来源:鳌江流域古道文化之旅、史伯璿国学研究会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