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地理人文】南山麻磡,拂过柔和的乡愁……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偶然走进麻磡村,刚好遇上山中云雾在屋顶间神游,应了“山为骨架、水为血脉,烟云为神采”的风水印象。


行走在窄窄的石板路上,那么漫不经心,又让人惊讶于这座古村的明媚与镇静。




麻磡——麻石与丘陵间的山头,这样简洁的意象,没有修饰或寓意。



大多数的古村落,一般是在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明末,张统公带族人从河源迁居白芒(张姓源于山西,辗转河北清河,后南迁至福建上杭,再到广东河源),清初,陈姓太婆带着三个儿子从白芒迁居于此。从此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生生不息,繁衍至今。



在村落渐次被改造的城市中,位于羊台山西南山脚,处于西丽水库上游的麻磡村仍保留着完整的风貌,在星月宇宙的流转间稳稳地呼吸着。


能想象出当时陈太婆来到这里时心中的欣喜:背倚青山,麻磡河在村的中部缓缓流淌,三面可以种植水稻和果树。山水环抱,藏风纳气,云彩悠悠,身心都可以安定下来了。

 


麻磡村有4座完好的碉楼,整栋出租,建筑里住人,才能保持着生命气息。位于村西135号的碉楼名“集安楼”,建于1926年前后,墙外的枇杷树依然繁茂,让人走近这里的时候,有一种安定的归宿感。



麻磡村保存得很好,与功能区的合理规划是分不开的。


村北是村民的居住区和市集,村南是环保科技产业园与水库源头,,一边古朴一边现代,互不干扰,又相得益彰。目前,麻磡村已经向深圳市、区文物管理部门申请将古民居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深圳地处亚热带,潮湿多雨、台风频发,早期民居多采用灰沙和青砖青瓦建造,麻磡民居亦是“麻石半墙,青砖到栋”,屋脊呈船形。


在这一处近4000平方米的老瓦房群中,有各类瓦房、碉楼共计300多间,基本都有人居(租)住。据村民讲述,这些古民居普遍建于明末清初,已有近400年历史。



以墙体的用材不同分成两种,一是半粽墙结构,四边屋角用麻石与青砖构筑;二是纯粽墙结构,所有墙体均为粽墙。在这些古民居的山墙和门楣上,还保留着许多精美的檐板画、门楣彩绘和灰塑。灰塑一般在门楣和侧面山墙上,有的房子窗檐上也有。

 

麻磡村有4座完好的碉楼,整栋出租,建筑里住人,才能保持着生命气息。位于村西135号的碉楼名“集安楼”,墙外的枇杷树依然繁茂,让人走近这里的时候,有一种安定的归宿感。据村民介绍,集安楼建于1926年前后,当时,麻磡周边土匪活动猖獗,村民深受其扰,从南洋回来的张志荣,拿出自己多年积蓄修建了这座碉楼。



 除开窗口四周用条石砌成,其他原料包括糯米粉、红糖、石灰、黄泥和沙石等,所以墙身稳固坚韧,在抗战时期经受得起炮火的攻击。经过岁月风霜侵蚀,至今依然矗立。


后来又先后建了其他三座,分别位于村西57号、72号,一座在村北88-1号,与天主教堂遗址毗邻。教堂的残垣断壁内成了一座小菜园,芳草犹绿,有人种着紫苏、木瓜、油菜,无论哪一处,都不曾荒废。



 在村落中穿行,一次次绕回走过的地方,心里生出熟悉与感动。特别是屋外的麻石长凳,阳光和煦地照在上面,孩童们坐在上面说着唱着,那不是童年时外婆家门外的自己么?


屋檐上的芒草安心地生长着,渐渐地换了世代。用手触摸都会半粽墙,感到石灰轻轻飘在手心,像一句温和的问候:没想到我们会这样相遇。




在这座小山丘的村落中,走了一圈又一圈,感觉到了包容的美,是的,生活在其中,与古老的树木一起,与明清精巧的匠心一起,一砖一瓦,一雕一砌,沉浸在清风与霞光之中。

 

不希望惊扰这座如画的村落,因为它印证着无限的乡愁,忧郁、柔和、无所求,放在心里溶成淡淡的水彩画,让时光倒流,让我重获慰藉。


 


来源:朵娅 文/图  

南山原住民





想知道深圳最新的文化、体育、旅游活动资讯,敬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深圳文体通!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