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中国砖瓦骄傲——砖雕也疯狂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青砖,本是民居建筑里不起眼的小物件,当人们开始在上面雕琢出山水、花卉、人物、鸟兽等的时候,它的命运便被改写了。小小的砖雕,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和技法,成为了民居建筑装饰中亮丽的笔触。


我国的砖雕源起于东周时期的瓦当和空心砖,具体做法是在湿的泥坯上用印模捺印出各种图像,然后烧制成大型的空心砖。先前的砖雕较多地使用于墓室壁面,雕砖的数量、质量和材质,象征着墓室主人社会地位,常见的图案有墓室主人夫妇对坐、男仆托盘、侍女执壶等,生动再现了墓室主人生前的生活情景。打从朱元璋在应天府坐进金銮殿起,砖雕开始由墓室走向楼阁高墙。及至清代,砖雕已成了流通货,很普遍了。


不同民俗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浸染使得砖雕的技法和内容也逐渐分化,懂砖雕的人,一眼便能从雕琢过的青砖上看出它的派别和好坏。



京派砖雕·官派儿



京派砖雕位列砖雕艺术四大派系之首,被广泛用于京城官吏、富豪宅院的厅堂、大门、照壁、祠堂、戏台、山墙和园林等建筑,其雕刻风格带有明显的官式特征,造型古朴大方,色彩庄重高雅。


北京是明清两朝的都城,封建宗法制度十分严格,琉璃彩画之类的装饰只有皇宫、寺庙等大型建筑才可使用。砖是普通的建筑材料,而且较之木料,又能够防火、防腐、防蛀,自然成了民间建筑装饰的首选,普遍使用开来。若是信步走进老北京的胡同巷弄,一准儿能看见坐北朝南的四合院,在大门、廊子、花墙、迎壁、花窗等处看到许多精美大气的砖雕构件。或是受到紫禁皇城的影响,烧制出来的块块青砖都流露着一股君临天下的气势。


北京城的砖雕以浮雕和透雕为主,题材则多为花卉,偶有动物、人物、字体等,沿着西四北二条至八条,南锣鼓巷西侧的胡同,还有东四三条至十条等处走一遭,便会看到不少诸如凤戏牡丹、五蝠捧寿、岁寒三友等吉祥图案。


随着时代的变迁,京派砖雕这门手艺也渐渐地失传。在北京,一直在默默传承砖雕手艺的只有“砖雕张”家族。据其第四代传人张泰和口述,“张氏家族原是工艺世家,打祖辈儿起就以建筑雕刻、泥塑手艺为业。张氏砖雕的先祖,是从江苏南京征招来京建造皇城的工匠,传到张廷武这一辈是张氏砖雕的第三代”。如今的张彦、刘海荣夫妇已经是“砖雕张”的第六代传人,纯手工制作,并保持了京派砖雕在雕技上,雕口落刀不改、一刀到位、不重口的精湛手艺,雕口或圆或直均齐整有力、刀刀见功夫。传承之外,砖雕技艺还走出了创新的路子,张彦在保留传统技法的基础上,从老北京四合院建筑上的砖雕饰件中得到灵感,选用上等澄浆泥青砖,创作出了微型古建筑砖雕,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京雕的古韵味儿,填补了一项中国古建雕刻研究的空白。


近些年,很多院子的主人用新的砖雕替换掉了原来老旧破损的砖雕,可是这些新的砖雕件多为流水线生产,技艺十分粗糙,可见人们只把建筑当作一个住人的盒子,建筑成了工程而不是艺术。



徽派砖雕·民范儿



徽地建筑多为青灰色的屋脊和屋顶,雪白的高墙,水磨青砖的门罩、门楼和飞檐等,门槛和屋脚皆用青石或麻石,有的也用水磨青砖平铺,再用圆头铆钉固定在木质门板上,砖雕装嵌其中,十分和谐美观。独特的地域民俗赋予了砖雕别样的灵感,更加细腻,也更加亲民。


相传徽派砖雕由明代窑匠鲍四首创,鲍四自幼跟父辈学习烧窑,生意虽好却耗时费力,赚不了几个钱,后来他卖了砖窑去做生意,竟然成了当地首富。他非常得意,处处炫耀说自己钱财无数。后来受到菩萨点化,使他领悟到:钱财有限,技艺无穷!于是重回烧砖行当,先是烧制精美的莲花砖,渐渐又在砖上刻了花木、虫鱼、人物、楼阁,后来鲍四技艺逐渐娴熟,收了几个门人一心研究砖雕。其时,一些徽商发财致富后回到故里,往往不惜重金大兴土木,修祠堂,建宅第,砖雕因秀丽精美、清新淡雅而被广泛应用,发展起来。


徽派砖雕装饰的重点是作为古民居出入口标志的门楼、门罩。门楼有垂花门楼,字匾门楼、四柱牌楼等数种,有一间三楼,也有三间五楼,还有的用石块和水磨砖混合建成,下部有鼓石,式样和牌坊相似;门罩则是大门外框上方用水磨青砖砌成的向外凸出的线脚装饰,顶上附以瓦檐,除了具有一种装饰美外,还能挡住墙面上方流下的雨水,避免门上方墙体受潮。内容大多都是吉祥的花鸟、灵兽,以及民间传统题材,如鹿鹤同春,五蝠捧桃,富贵牡丹等,也有雕福寿字的。


戏曲、神话、传说亦是徽派砖雕内容的一大看点:帝王将相的风雅画面,商贾远行的旅途生涯;砍柴的樵夫,耕种的农夫,放牛的牧童,纺线的村姑等都可以雕进青砖里。较为经典的有“武松打虎”、“郭子仪拜寿”、“八仙过海”、“百子图”、“太白醉酒”等。歙县博物馆收藏的一块灶神庙砖雕,见方仅尺的砖面上,雕刻着头戴金盔,身披甲胄、手握钢锏的菩萨,据考证这块精巧绝伦的砖雕花费了上千个匠工,堪称徽派砖雕艺术的经典作品。


徽派砖雕的用料与制作极为考究,一般采用特制的水磨青砖。据考:精选无砂碛的泥土注入泥池,和清水搅拌成泥稀浆糊状,待泥渣子沉淀后,把泥浆糊放入到另一个泥池过滤。再经过沉淀排掉上面的清水,等一两天,待其略干一点即用牛把它踩成千斤泥,反反复复直到踩成泥筋才可以做成砖坯,待砖坯晾干后,方可入窖。封窖后用水浸烧,砖色以青灰为最佳,不能太脆太嫩,太脆刀刻易进,太嫩入刀易碎,软硬适度方合格。成砖型后,使用前放在水中光滑石上细磨,就成了平整如镜,没有砂或粗粒的水磨砖。之后经历“打坯”、“出细”、“修饰”、“粘补”、“排拼”和“做榫”等多个环节,才能出来砖雕成品。



苏派砖雕·俏样儿



苏派砖雕的风格精细典雅,故有“南方之秀”的美誉,其名声在宋代便远播内外,曾设有“金砖”(能制作砖雕的砖按品质可分为:金砖、半金砖、半王砖和方砖)御窑,可见技艺相当了得。据传苏州曾拥有二百余明清时代的砖雕门楼,如今大部分都已湮灭,甚为可惜。


有道是,“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更擅雄。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五更市卖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若使画师描作画,画师应道画难工”。经济的繁华自然带动了建筑装饰的崛起,而富有诗意的江南文人风尚赋予了砖雕独特的魅力,众多的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诗人,他们在不同的精神文化领域各有建树,而这些文人特有的灵性亦渗透在了苏派砖雕作品之中。

门楼砖雕可谓苏派砖雕代表,占去了苏派砖雕的绝大部分,也颇能体现苏地特征。大致有住宅门楼、祠堂门楼、会馆门楼、商号门楼等。


值得一提的是苏派砖雕的门楼都有字牌,与徽派砖雕、晋派砖雕截然不同。字牌是门楼的中心,多为名人题字,内容上有“藻耀高翔”、“凤羽展辉”、“恭俭惟德”、“慎修思永”等,精美的书法和典雅的砖雕相得益彰,更添了几分浓厚书卷气。


苏派砖雕极为重视构图,如故事人物类的题材,则多采用散点透视的手法,或用透视构图;在雕工上,窑前雕与窑后雕相结合是,技法多变,精致细腻、气韵生动,极具艺术感染力。



晋派砖雕·家味儿



去过山西的人,莫有不知晓乔家大院或是王家大院的,殊不知,晋商的崛起,着实为晋派砖雕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根基。自隋朝以来,山西境内的诸多寺庙砖瓦中,都可看到雕刻痕迹,据民间相传,山西平均四个村庄中便有一座小砖窑,且每座砖窑均可烧制砖雕。


晋派砖雕装饰大多采用借代、隐喻、比拟、谐音等手法传达吉祥寓意,表达人们对人生价值的探索、对富裕生活的向往、对社会地位的追求。民间工匠们给这种文化内涵和美好寓意插上了想象力翅膀,使得居宅上的晋派砖雕图案多种多样,喜闻乐见。


晋派砖雕的艺人们进行雕刻创作遵循画稿与落稿两道工序。画稿一般是请当地名画家、名书法家前来打样,落稿则是将画稿复印在砖面上。雕刻时先将砖块切割成所需尺寸,再把雕面和四周磨平,然后进行“打坯”与“出细”。打坯就是用刀、凿在砖上刻画出画面构图、景物轮廓、层次,确定景物具体部位,使之具有前、中、远的层次感,这道工序需要有经验的老师傅来完成,非常讲究刀路和刀法。这中间一是要“打窟窿”,即用錾子将图案以外的空隙部分剔空到需要的深度,并将底部剖平,以显示出图案的大抵形状;二是要“镳”,即对图案的深浅层次、遮挡关系进行大略表现。最后的修饰是对细部进行进一步加工,对粗糙不光洁的地方,用糙石磨光;砖面遗留的沙眼,用砖灰调适量猪血填补。


在山西稷山县城西4公里的马村西部,有个马村砖雕墓群,该墓群总面积约为1.6万平方米,墓室里以砖雕的形式表现了墓主人生前居室的布局样式,再现了当时的建筑风格,刻工十分精细,具有非常高的史学价值和美学价值。

• END •

是一种鼓励 | 分享传递友谊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