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晋北古建沧桑变迁之一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广武古村堡

广武古城在广武汉墓群南侧,为山西省现存较为完整的古城之一。古城雄踞隘口,南望内长城,东靠新广武城,北邻汉阴绾故城,西接辽代雁门关关城遗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古城城墙的确切建筑年代,史籍无载,现考证,应始建于辽代,当时为夯筑城垣,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土墙包砖,清代也曾补葺。现存城墙除外观具有明代特点外,其主体规制和构造基本为辽代故物。古城城墙周长1652米,总占地16296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城墙总高8.3米,下宽5米,顶宽3.4米,外表全部砖砌,石条作基。最上沿矮墙置垛口、望洞和射孔。整个城墙共施马面16座(包括城门马面),马面紧贴墙体,雄伟稳健,其尺度大小不等。城墙东、南、西三面设城门,不置北门,原城门上有门楼,已不复见。城内街道建筑布局基本保留原制。旧广武古城是研究辽金以及明代城池的重要实物。

上述文字,来自有关资讯。但临近古城,文字瞬息变得生动起来。冷兵器时代,这样的城墙似乎足够抵挡一年半载了。纵然到了二十世纪上半段,没有足够的重武器,打下这样的城池也非易事。不过,现在一切都结束了,过时的矛,过气的盾,古城要么被冷落被废弃,要么被保护被开发,结果可能也都差不多。

登上城墙,远眺内长城,近观牧羊人。倒是从墙中长出的一株老榆树,十分有型。朋友居然说恨不得将此树带走。罪过罪过。这老榆树,在曾经固若金汤的城墙上生根发芽,长成郁郁葱葱的模样,怎么也得耗去几十上百年的修行吧。与它同时代的守城人,今安在?

旧广武村在绵延的百草口长城脚下,是一个古老的村落,如今的村子非常贫困,民居几乎还都是破旧的土房子,没看到几家像样的砖瓦房。

一位老爷爷家的院子吸引了我们,破落的大门,硕大的院子,四周坍塌不全的房子,正中间的屋子里住着两位老人,家里几乎没有家具,除了土炕屋子里最显眼的就是大水缸,这个情景很让人震惊,这与我们平常所闻的山西煤老板的阔气有着天壤之别,与外界相比,但这里似乎是另一个世界,村民们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他们纯朴,善良,可爱,答应过村民们说给他们寄照片的,昨天才整理完这次的照片,冲洗好会给他们寄过去。

古朴的广武城,城墙上的弯腰古榆树、城西南挺拔的雌雄双柏树、新广武城金斗银簸箕的城形、半城墙上吊个门等等斑驳破损的遗迹,都在见证着古城的沧桑变迁。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路经广武时,曾留诗一首诗曰:广武城边逢暮春,夕阳归客泪沾巾。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



百草口长城

该段长城是山西北方门户雁门关的前沿,修建何时不曾考证,只是感觉颇为沧桑,尤其天气由晴转阴,寒风凌冽,使人有点失落。明万历二十三年,巡抚李景元筑雁门关边墙,“绵亘十五里,坚固精好,外护雁门,内巩省会,敌不敢窥焉”,百草口至新广武的这段长城,正是明朝雁门关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野长城”就是没开发,不要钱。其实这段长城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土长城,它墙两侧砌砖,中间填入黄土。只不过,近处的长城的墙砖早已被自然、被岁月、被人为地剥落。也许旧广武的城墙就有长城的砖,也许老百姓的房子也有用“长城”砌成,当年日本鬼子盖炮楼估计也会用此砖。

百草口为唐雁门关即西陉关北塞,新广武为明雁门关即东陉关北塞。长城外砖砌,内土筑,高8~10米,上阔4米(史载一丈五尺)。上有戍堡、敌楼,下有暗门。现保存完整的敌楼有“针扃”、“雄皁”等。楼有额匾,落款均为“万历丙午仲秋之吉,巡抚都御史李景元、兵备副使李茂春、左参将陈天爵、管粮通判蒲喜轮立”。敌楼多数筑于长城外侧,面宽10米,进深8米,总高15米左右。壮橹楼建于长城正中,前后两道门可将长城封闭。靠白草口一段,原垛口、女墙筑于石山上,现内无土墙,唯有砖垛口,巍然矗立于奇岩陡峰之巅,十分雄险壮观。暗门筑于内可屯兵、外可冲锋的地段。门洞砖券,高2米,宽1米,门置距外墙0米处。长城顶部三层城砖铺面,可以走马。长城附近建有烽火台、兵营暖屋(现毁),百草口长城是万里长城上保存最完整的一段,为长城的精华所在。





图文来源/网络

微信工作室编辑整理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