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这个小镇,是我岁末年根的归乡之路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年关已近,和所有想回家的游子一样,我已开始想念老家的风土人情了。


最近总是想起章镇,那曾是我人生中一些重要历程的停靠站——在章镇老镇,我度过了三年高中生涯,几年后又在这里买了房子,并于此间结婚生子。



念念不忘,自然还是得回去一趟看看。坐着公交游老家,在章镇老镇原来的街心公园一下车,亲切的气息扑面而来,大爷大娘们用小三轮载着长条白菜叫卖着,这些可是咱老家冬季用来做腌菜的好材料啊。


左边是姜山,它是章镇的一个天然标志。登高望远,能望见整个章镇老镇的全貌。

▲姜山半山腰的东山里

▲从姜山半山腰往下看


然后顺着路向右拐,便进入章镇老镇的街道了。这条街两旁一直比较热闹,站在靠新建路这边往回看,左右两边是各式服装店、药店、杂货店一字排开。原老街的路口,已经摆了几年的瓜子花生小核桃之类零食摊生意总是如此红火,记得每到年底时,来这买年货的老乡都得排长队。


往里走,经过新建路,大通商城,就是菜市场了。菜场侧门口蹲守着卖菜的老乡,一把把新鲜带泥的菜就这么叠放着,任由人选购。她们的眼睛不时张望来往的行人,嘴也不时闭合说着什么,脸上略带企盼的笑意,希望有人能走近菜篮子把菜买回去。


我读书时最爱吃的大饼油条摊还有一家开张着,摊后面大妈的面孔是如此熟悉。一口支在煤球炉子上摊饼用的小铁锅热气上冒,双手往上面一伸,就感觉一股股暖气窜进心窝,入冬时围炉感觉真好。


大妈给我做了一个饼,涂一层自制的甜酱,卷一根油条,放几粒葱花,咬一口,浓浓的酱香立马涌上心头。大妈说她在这摆了29年的摊,爱吃她家早点的熟客不少,但年轻人的口味趋向多样化,生意是大不如前了。这些年饼的价格从8角,逐渐过渡到1.2元,1.5元,2.5元,直至如今的3元一个,可不知不觉也就苍老了容貌。


大饼油条摊边人来人往,人们熟络地进进出出,相互间还拉着些家常:“侬今朝嘎早啊!”、“早饭吃啥西?要要来只大饼!”。旁边修表配钥匙的师傅一看我举相机就低下头,踩老式缝纫机给人做针线活的大妈嫌我把她拍丑喽。


紧靠菜场边还有一家卖棉毛衫、棉袄的服装摊,大妈用章镇方言向老乡们介绍着自家便宜实惠的冬装。


老镇的早市热闹又平常,它看上去有些杂乱,却让人觉得亲切和自在。我甚至有点庆幸,它没有大变样,还能在这里找着旧时的光景,如果一切改造的面目全非,就只能在回忆里寻求温暖了。


这让我想起新四楼定居的那些年,那时每天早晨会来街上和卖早点的店家聊会天,和食客围着店里破旧的四方桌来碗肉丝面;或要几只豆沙馒头,冲上一碗咸豆浆,热热呼呼的吃个早餐。

▲这家做肉丝面和馒头的店也有几十年历史了


再去杂货店买点小零食揣兜里,边吃边逛圈菜市场,看见新鲜的蔬菜就拎些回去。在菜市场大门两旁摊位,能找到很多当地农民自制的竹制生活用具,扫帚、竹篮、竹匾... ...农村里大爷大娘用惯了这些农具,如果一时没有了这些,恐怕会很不习惯的。



吃着大饼油条,我向曾经求学的绿洲路那处章镇中学旧址走去。那是我美好的高中时代,那里曾盛载了正当好年华的无数青葱故事。它甚至让我想起沈从文的诗:“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如今的绿洲路街道整洁


高中时的我对任何事情都充满好奇,甚至因为看多了小说,开始学着尝试经历人生中的风景。于是我和小伙伴们,去学校旁的南大桥或章镇斜拉桥上看风景,看长长的曹娥江水,看天上变幻莫测的云彩。

▲如今的南大桥处和章镇斜拉桥

▲以前班里很文青的帅男生在斜拉桥上留的影(老同学可别怪我给你出镜哦)


也学会了青春期的叛逆故事——偷偷开始学着喝酒抽烟。还避开学校的保安去翻学校的墙头进出,和同学去看电影和夜游(据说当时的电影院是民国时金家祠堂改建的),对爱情也开始充满跃跃欲试的好奇,于是章镇的很多地方都成了美好记忆的一个个点。

▲章镇中学的后门,曾经发生过多少故事

▲学校后的南大桥是以前跑得最勤的点,很多同学爱在桥洞下静静的看小说背单词谈恋爱。现在的桥旁一大爷在卖他自已手工做的日用品,还别说,好多东西别的地方还找不着卖了。于是花了15元钱买了一根老藤做的手杖,大爷说这价可是半卖半送,得给他留个影!


我记得教室门前那一树树开着黄色小花的迎春树,拎着热水瓶打水走过宿舍与食堂的通道,体育楼门前的假山曾合过的影,也在学校的黑板报上写字画画,同窗过的同学和教过书的老师,吴卫芬、陈丽燕、梁云、立军、德毅、张建昌... ...一个个画面和人物从脑海闪过,瞬时觉得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故事。

▲隔着铁门的学校内景


如今的学校教学楼已改办“章镇镇中心小学”,门口的保安也不让人进去,而章镇的高中也于2003年停办。47年历史的章镇中学,成为我们这些往届毕业生一个永远回不去的记忆。


章镇中学的前生,是“上虞县第八初级中学”,也就是现在叔伯辈口中的“老八中”。我曾特意去查过自己学校的历史,据史料记录,老八中于1956年成立,首年只有两个班级112人,在悦昌茶厂内上课。1957年,在章镇中心小学东侧,新建13间一层教育楼,设4个教室一个教师办公室。第二年在校区北侧山脚下扩充新建了教室、办公室和两排平房宿舍。下半年上虞八中改名为章镇人民公社中学,后改为章镇中学,并于1970年增设了高中部并招了两个班。以前的校址已于前些年拆掉建造了民宅,而我曾就读的绿洲路教学楼,是80年代中期章镇中学第三次扩建而成。

▲学样后面路上拍到的学校内景


时过境迁,以前的章镇中心小学现在成了“章镇镇中心幼儿园”,章镇中学成了中心小学,而中学,则新建在那座著名的章镇斜拉桥的另一端,以前的老八中的旧址已改建成居民住房,寻不到一丝痕迹了。

▲章镇中心小学据说原先是伴月庵,如今是中心幼儿园

▲老八中的旧址处



说起章镇这个老镇,自然也不能不提“章家埠”这个集镇,以及集镇上那些老宅和老街的情怀。诚如冯骥才所说,一个地方如果拥有老街,那就是拥有一件传家宝!它是个实实在在的巨大的历史存在,既是珍贵的物质存在,更是无以替代的精神情感的存在,而章镇老街历史之厚重,故事之丰富,让当地人说个几天都说不完。它就像一个地方的历史博物馆,给人一种丰富和深切的乡恋,而这,便是老街存在的意义。

▲在改造中的老街


章镇老镇在当地人口中经常称之为“章家埠”,皆因在章镇大桥建立之前,这里曾是曹娥江流经途中著名的“章家埠”埠头集市,是虞南商贸集市的中心,历史上虞南经济的象征和标志。埠头联结南面的清潭溪、东面的隐潭溪、东北面的下管溪、西北面的范洋江,曹娥江的流经成就了章家埠的崛起,当时往返于新昌、嵊州的竹排、帆船,无不在此投宿歇脚。据记载,当时章家埠江面上成队的竹排,头戴竹笠、脚穿发袜的撑排佬寒暑往来不辍。

▲章镇斜拉桥旁的河埂,而我的父辈们曾为此埂填土挑石


当时的章家埠是虞南、新昌、嵊县三地著名的山货、茶叶、桑蚕等农产品集散地。茶商在这设栈收购,运往杭州、宁波、上海等地,再转之欧美各地。虞南茶的名气可上溯至宋时在章镇(当时称始宁县)建“始宁墅”的主人谢灵运,据考证1600年前在章镇张岙一个叫“挂壁铜锣”的山崖下,就是谢灵运的“石壁精舍”,他常在此以此间好茶待友或斗茶,并写了堪称空前绝后之作的虞南乡地方志—《山居赋》,为章家埠添了一笔重彩。

▲正在兴建的章镇灵运谷度假小镇效果图


在1874年,章家埠及周边村落曾设置茶栈、茶庄25家。晚清马传煦《白燕堂笔记》载:“上虞章家埠各堡岭路上设茶亭路廊百余,夏秋施茶。”《上虞县志》、《中国实业志》记载了“浙江茶栈由绍兴平水首创,上虞属‘平水茶’产区,章家埠为最。”可见章镇茶的名气之盛,民国文学家周作人嗜茶,也源于当时家住章镇八郑村的姑婆家,甚至“每饭不忘”。1957年,吴觉农建议在章镇林岙的十里长山建了上虞茶场和上虞茶叶技术学校,极大促进上虞的茶叶事业,并由此研发了上虞觉农舜毫、龙浦仙毫、觉农龙井等名茶。

▲上虞章镇茶场“十里长山·健康驿站”为主题的旅游度假综合体即将动工建设


现在章镇的“茅园墩”、“里市路”、“下沙弄”弄堂里还存有一批老宅子,有些就是民国时开过茶栈的商人住宅。因有老宅在,大小胡同里串进串出,这就代表以前那种独特的生活方式还没有完全悄然逝去。

▲里市路光明弄张家老宅

▲外市路陈家台门,上存“竹苞松茂”四字


我在这些街巷弄堂寻访时,就见着两位章镇老人和当时“源生茶行”老板之子72岁的金老在聊天。金老曾随父母去上海定居,却对章镇念念不忘,如今退休后就和夫人回了章镇老宅过日子。

▲茅园墩25号


金老很健谈,一起聊天的老邻居们也对以前的事记忆犹新,于是我搬了个小凳子坐下来,听到了很多关于民国时期章家埠茶栈的有趣故事,当时章镇茶行可谓遍地开花,虞南周边茶山也多,很多茶叶都经章家埠的船只发往上海等地,再飘洋过海出口至欧洲各国,可见当时章镇茶业的兴隆发达。



不知不觉就时近中午,金老回去吃饭的间歇,让他带我参观了他家宅院,并分享他如今自在生活的一些心得。


告别金老,顺着茅园墩进入里市路,我先去参观了如今的粮站。老一辈的人告诉过我,解放前章镇的老粮站(田粮处)相当有名,而且据说因为当时粮站早早拥有了一台柴油发电机,使得整个章镇老镇的人也早早就用上了电,这曾让他们为身处章镇这个地方而感到自豪。

▲如今的章镇粮站


在里市路,又碰到热心的老者给我讲述老章镇这条著名的“里市街”。


在解放时期章镇有一句老话叫“先有里市路,后有老街”。当时整条里市路称为“里市街”,都用石板铺成,周边都是商铺。

▲还依稀存有古风的里市路口一家“里市小店”处


里市路连通老街。从老当弄过去,直至老街,依次有当典、米店、烟店、布店、剃头店、蜡烛店、茶食店、新民药房、南货店、三八饭店等等热闹非凡。从山区下来的人也会在街沿摆摊卖些土货、木炭,想象当时热闹的情景,不由神往。

▲里市路残存旧貌的老当弄

▲给我指方位老者的家就在老当弄10号

▲里市路街头

▲里市路一些老宅


边走边聊的过程中,我走过了老镇的里市路、外市路、金家弄、下沙弄等,想当初这些弄里到处都是店铺,还有章镇卫生所、王宝富牙科、良友照相馆这些当地人熟知的门店,感受着弄堂人生的风情,又不知不觉转回到老街处。


▲这是外市路一位做章镇老白酒的师傅,约我下次去喝酒

▲坐在下沙弄崇正支弄家门口做手工活的一位老大妈,满头银发在光影中穿梭


当地的原住民还不时说起以前老街的“天安门”、采购商店,以及这些地方曾经香火鼎盛的一些庙宇—老岳庙,章家庙,新岳庙。于是我去寻访了旧址。老岳庙、“天安门”早就不见,在附近的外市路,只见着“三星观”老饭店的老宅,恰原来是以前采编过的一家章镇老理发店。

▲据说这里曾是以前老街的“天安门”处

▲据说这里以前是“三星观”老饭店,后改为章镇老街理发店


而现存的章家庙在最南端的茅园墩,如今已扩建成前后两进,外面立有“包青天”和“关公”两块碑,他们应是百姓喜爱这些历史人物品性的一种体现。章家庙有一位外地来的庙宇主持,他说已在此居住10多年。记得我住老镇的那些年,也曾来章家庙抽过签,对这里倒也有不少印象。



逛完了这些街巷弄堂,我又想起以前最爱吃的章镇酱厂出产的霉豆腐和老酱油,于是又去走访了姜山脚下老酱厂的旧址。


如今的章镇酱厂已不复旧时盛景,临街的门面也大多租给别的店家,只剩一个小小的门市部,里面卖着章镇的小酱瓜和别的一些酱货。


时过境迁,总是在一些环境的变迁中看得出过往历史的痕迹,于是一些细微的情绪,也常常有一种无法言说的感慨。就像这旧时光里最热闹的娱乐场所——章镇逍遥楼,它早已悄悄变换名头,而我曾为参加学校的十佳歌手在此学过歌,甚至和女同学相拥在这里跳过老式的三步四步交际舞......


曾经虞南有名的章镇老茧站,也已悄悄拆掉,旁边的“老茧站丝绸店”名称,徒让人留存一份记忆和伤感。


再往上走,就是章镇著名的斜拉桥。章镇大桥于1983年竣工,全长303.69米,塔高30.31米,有5对斜拉索。它是中国斜拉桥之母,是我国第一座独塔预应力混凝土公路斜拉桥。而对当地人而言,它不仅仅是一串数据,还是无数人的青春故事,我老爸就曾为造桥来这挖沙挑石头,并由此认识了不少外村的朋友,至今仍有往来;而属于我的青春时代,已能在桥上看风景了。

▲桥上的风景

▲桥边的村子


对于章镇老镇的故事,当然不是一篇稿子能说尽了的,而对曾居于此的居民和朋友而言,更不是几张照片能道尽往日的情感。但我还是希望用一些文字,来守住我们共同的乡愁,不管走到哪里,我都能为自己身为章镇人而自豪,为它过往的厚重历史,也为它未来更繁荣的发展。


文字 ∣ 青湄

图片 ∣ 青湄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