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从作坊到工厂 从土砂锅到工艺品 从本土内销到出口海外 织金砂陶“破茧成蝶”舞蹁跹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传统的织金砂锅

王增荣的产品包装精美

王增荣的砂陶产品种类丰富

尽管引入了机器批量生产,但在王增荣的厂里,传统的砂陶制作方式依然保留了很多,例如烧制、雕花等工序,仍然坚持手工制作。

从10岁开始做砂锅,高保全说,他做砂锅做了“一个甲子还有多”。干活时,他不让活跃的老伴随便出声,整个身躯富有韵律地舒展,静默里挥洒出行云流水的美妙。

“就从舂砂下手”,王增荣对传统制品进行工艺改良,直接用机器将砂磨细,然后用细筛轻轻筛选……机器替代了砂陶制作过程中最耗费体力和时间的部分,产量得以大幅提升,从而实现了批量生产。

  编者按

  贵州是我国的非遗项目大省,拥有众多的民族文化瑰宝,民间手工艺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作为民间手工艺,织金砂陶的“蝶变”路径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很有现实意义。

  乡情档案

  在织金县城东门,有一种传承了上千年的手工陶制品——织金砂陶。

  织金砂陶起源于宋代的传统手工艺,是一种汉族陶器艺术品,从原料加工到成品需经过72道纯手工制作工序方能完成,具有现代金属炊具不可替代的优点。

  2009年,织金砂陶制作技艺被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3年以来,由于受到铝制品和塑料制品等产品的市场冲击,加上产品单一与制作粗糙等原因,织金砂陶一度陷入无人生产的窘况。

  2007年以来,织金砂陶制作技艺传承人王增荣瞄准现代消费市场,不断进行砂陶制品改良升级,开发出了砂陶茶具、砂锅、煲汤罐、装饰壁挂、摆件等砂陶新产品,远销日本、香港、云南等地,目前年均销售砂陶5万件,销售额达1100万元。

  1月4日,织金县城工业街。

  当地有名的老砂锅匠高保全的家,就在这条街上。

  临街的房间,就是高家的砂锅铺,后院则是做砂锅的“操作间”,大大小小的砂锅成品、制作工具和原料却并未局限于此,而是更多地占据了高家的生活空间——这就是织金典型的“砂锅人家”。

  关于织金砂陶的故事便由此开始。

  老手艺难以为继

  这个出了名的砂锅一条街,见证了织金砂锅最繁荣的时期。

  “手拉风箱声不断,夜晚烧锅红满天。”高保全回忆,上世纪70年代,整条街百余户人家,几乎都在做砂锅。

  街之所以被命名为“工业街”,是因为在当时的织金人看来,砂锅制作是发达的轻工业。

  好景持续到土地包产到户。

  高保全记得,大家分到土地后,许多人都忙着种地。之后,织金砂锅的生产逐渐式微,人们失去了靠它增收的信心。

  现在,只剩下十余户还在坚持。高保全就是将制作砂锅当成终生职业的人之一。

  时光给他的辛勤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他制作的砂锅几十年如一日的供不应求,六盘水、安顺等地的人要买砂锅往往要先付钱下订单。

  现在他和老伴一个月有上万元的收入,高保全已经很满足了。

  遗憾的是,儿子们都不愿当“砂锅匠”,没人继承他制作砂锅的手艺。

  “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老砂锅卖哦!”高保全感慨道。

  古老的织金砂陶,何去何从?

  小年轻以“旧”为宝

  高保全的儿子们放弃了老手艺,老王家的儿子却把它“拣”了起来——2007年,年轻的“砂锅匠”王增荣在外“转”了几年后,回乡创业。

  王增荣出身于砂锅世家,但和高保全不一样的是,他父亲并不愿意儿子当“砂锅匠”,而是希望他读书考大学。

  王增荣没有按照父亲给他规划的人生成长,而是偷偷学做砂锅。

  那时做砂锅特别辛苦,其中一道工序,是将当地产的优质黏土泥和无烟煤砂舂细,“舂一晚上的砂,只能做一个大砂锅。”王增荣说,这是“痛苦又刺激”的回忆。

  读完高中后,王增荣先后到南京艺术学院陶艺系、台北陶瓷学院学习,2000年进入深圳雕塑院深造,2002年,到深圳市梅村中学担任美术教师。

  半学期后,一直梦想着将织金砂陶发扬光大的王增荣决定回家创业,用年轻人更为开放的视野,让织金砂陶重焕生机。

  新砂陶何以“破茧”

  2007年,王增荣建起了自己的砂陶厂,织金砂陶的“破茧”之旅由此开启。

  他用砂陶原料创造了更为精细的产品,加入了鼎罐、瓢锅、凸底烙锅、平底烙锅、茶壶等新成员,并尝试将新产品推销到珠三角一带,很受青睐。

  记者指着一只茶壶问价,王增荣傲气地答:“这套茶壶售价1200元。”

  这个价格,让工业街的人很吃惊。

  对此“天价”好奇不已的老砂锅匠陈典志特意到王增荣的厂房里一探究竟,心服口服的陈典志决定跟着王增荣一起干。

  2008年,王增荣在织金举办起了“砂陶国际研讨会”,邀请6个国家30多名国际顶尖陶艺家前来参加。

  逐渐地,王增荣通过各种渠道推介,织金砂陶影响力越来越大,远销香港,出口日本,卖得贵且卖得好。

  2014年,王增荣从外地购进一套砂陶生产的机器,大批量生产。2015年,王增荣的砂陶厂年营业额超过了400万元。

  对此,以高保全为代表的老匠人担忧,“这样大批量生产,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还有什么意义?”

  王增荣回答:“传统制作工序还在,机器仅仅替代了最费体力的部分,产量大幅提升,规模做起来了,才有空间做品牌。”

  有发展才会有传承,看着自己的厂子日益兴盛,作为匠人后代的王增荣,对织金砂陶的“峥嵘”未来满怀信心。

  记者手记

  老手艺的青春路

  起初,这只是一个老手艺坚守的故事。

  高保全,右手从小残疾,制砂锅的很多动作都由左手来完成。

  跨越60年的脉动,那沾满砂泥的独臂制出来的砂锅,高保全做来轻轻松松、水到渠成,让我们在心灵震撼之余,召唤出对古老手工艺价值的重新发现。

  起初,这只是一个新青年盘活的故事。

  王增荣,改良制作工序,突破观念框架,重塑传统魅力,依然因着“织金砂陶”的名号,创造销售传奇,也会因此盛名,卖出更好的价钱。

  眼看砂锅身价陡增,曾经的砂锅制作人,看得目瞪口呆,疑问重重。

  他说,不尝试怎么知道不行?

  起初,这也只是一个围绕织金砂陶制作而发生的故事。

  三个故事,交织在一起,升温,熔合,冷却,凝固,最后,归结为传承和发扬的故事。

  有人放弃了,有人失望了,有人坚守着,有人创新着。

  古老的手工艺,如何传承下去?

  在贵州众多的民族民间手工艺,普遍存在着这一问题。

  王增荣的答案是:“有价值才会有发展,有发展才会有传承!”

  就这么简单。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