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身份甄别的三大纪律和八项注意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流浪乞讨救助难,难在身份甄别,甄别难在获取信息,获取信息最可靠的手段就是询问。指南针行动至今已经成功甄别疑难救助对象百余人,初步完成了身份甄别的模型。首先分享给各位同行:

三大纪律:

之一:问询有提纲,确保沟通不冷场

提纲唯一的中心是:你想知道什么?围绕这个中心,你想通过什么样的问题得到你想知道的?你怎么去设计这些问题?精神分裂的怎么设计问题?精神发育迟滞的怎么去设计问题?离家出走的怎么设计问题?想知道家庭地址要设计哪些问题?想知道家人姓名要设计哪些问题?想知道重要事件要设计哪些问题?针对他的回答,你又准备了哪些问题?

一句话:你到底知不知道在干什么?



之二:询问有主攻,助攻只在旁压场

主攻,应该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从容应对救助对象提供的任何信息并针对性地调整问题和沟通方式。助攻,应该像玻璃人一样,除非主攻让你插嘴,否则请你千万千万不要打乱救助对象的节奏。你会有机会的,准备好就可以!

一句话:插嘴,要经过别人的同意!



之三:过程有录像,精准分析在后方

事实上,通过精准的问询录像分析,我们会发现询问过程中错过了很多直捣黄龙的机会。庆幸的是,精准的分析又让我们掌握了许多意外的信息。最后,综合所知,终于完成拼图,久别的乡关完美地呈现在面前。

一句话:精析信息是为了 “做精一个,参考一批”。



事实上,任何一位救助对象的成功甄别,有且只有一块关键的拼图,遗憾的是,在此之前,并不知道哪块拼图是最关键的。这个问题让八项注意来解决!



八项注意:


之一:女人问嫁不问娘,男人多问烟酒糖

包括芙蓉姐姐,女人印象最深的肯定是结婚、嫁妆和孩子,如果知道一个女人在什么地方采买嫁妆,在什么地方结婚,在什么地方生孩子,那么这个女人就基本框定在乡镇级的区划范围内了。而男人,多问问他的娘,多问问他的外婆,收获很多,爷爷不会喜欢这样的孙子,而外婆却正好相反。

一句话: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找盆太难,找浇湿的地就简单多了。


之二:老人问公社,区划调整查。

人民公社化的那个年代,给很多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他们现在都老了,但是记忆犹新。如果实在问不出地名,就问问公社吧,简单的查下区划调整、地名沿革,真相就会浮出水面。

一句话:人民公社好——查!


之三:学校和医院,必定有惊喜

罚站的老师和打针的医生是很多人心里挥之不去的梦魇,而这么梦魇绝大多数来自童年,童年就等于家乡,所以哄他一下:就能找到他们家附近的学校和医院,就能找到认识他的老师和医生。

一句话:替他“报仇”是个好办法。


之四:不多问姓名,要精问地方

我始终觉得不停的追问姓名是很不明智的行为!但是我却提倡问“绰号”,比如,隔壁老王的“疯儿子”,你不一定知道他的大号官名;再比如,“张通”你知道吗?武当派开山鼻祖“张三丰”总知道吧!由于区划调整,很多地名都消失了,幸运的是,这些消失的地名都能在强大的互联网上找到痕迹和变迁。

一句话:在任何情况下,地名永远优先于姓名。


之五:地形与地貌,再问地里刨

和方言相比,地形地貌和地产几乎可以称的上是救助对象家乡的第二张名片,尤其是在查询后期,一座石桥、一棵老树、一间古庙、一口古井,甚至祠堂里的一口棺材都会成为那块我们苦苦寻觅的关键拼图。

一句话:流浪了几十年的救助对象都能记住的物件,当地人一定记忆深刻,无人不晓,提及必知!


之六:他说随他说,千万别打扰

百问不答的时候,他为什么对某问题情绪激动而喋喋不休?这是多么明显的信号?千载难逢的切入口怎么能以“听不懂、胡说八道、瞎来”为理由而打断他?没有比这更残忍更无知更愚蠢的做法了。让他尽情的发挥吧,你要的信息都在里面。

一句话:找到宝藏的时候就赶紧搬回家,淘一淘,都是金子!


之七:能学尽量学,模仿他方言。

相信我,方言是表明他身份的第一张名片!如果举行全国的方言模仿大赛,夺冠的肯定是建德“指南针”三人组合。模仿方言,虽然会被他们取笑,但是他们会自然而然的亲近你,你有没有碰到过精神异常的救助对象认真纠正你的发音?用普通话耐心地向你解释方言的意思?我碰到过,几乎所有。

一句话:给他一个好为人师的机会很重要。


之八:助攻重复问,前后验真伪

主攻时助攻不插嘴,打扫战场却是助攻义不容辞的责任:对其中的关键信息进行重复询问,以此验证信息是最直接的办法。救助对象也许会补充很多,也许会否定很多,也许会和你讨论很多问题。

一句话:俘虏,大部分是打扫战场的时候抓获的,大鱼都在其中。



本号隆重推荐:

最后一招——微表情分析

微表情是内心流露与掩饰,是心理应激微反应的一部分,它从本能出发,不受思想的控制,无法掩饰,也不能伪装。因此,以微表情为代表的微反应是个人内心想法的忠实呈现,是了解一个人内心真实想法的最准确线索。

有很多人反驳,精神异常的救助对象怎么会有微表情?事实证明,微表情无处不在。从我们收集比对的百余G问询视频中发现:所有真实信息表述的时候都能找到微表情强烈反应的佐证。

不用解释

解释就是掩饰

掩饰就是事实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