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淡竹岭往事,弹指一挥间,时间已经过去近四十年...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淡竹岭古道是古代浦江北部村民至浦江县城的必经之路,历史上称官道,位于中余乡冷坞村与郑宅镇金泥村交界。

      

淡竹岭古道从冷坞村至金刚坞口约五华里,全程有台阶一千八百十二级,坦途八百四十余步。据岭石碑记载,此古道原是荆棘纵横、崎岖特甚的羊肠小道,上道难如上青天。后经官兵清匪,于同治十一年,众多仁人志士筹划发起义捐,动员民众出银出工,由官府监督施工。全程采用青石板铺砌,民众不辞寒暑将荆棘纵横的羊肠小道建成坦途台阶。工程于同治十一年九月动工,至同治十三年十月竣工。

      



我一生中完整走完这条古道只有一次,可是就是这次让我魂牵梦萦,记忆犹新。那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只有十几岁。

      

我出生在离古道十公里外的山村,当时农村条件十分艰苦。在那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家中一年的主要收入看栏里的猪,一是猪多肥多粮多,二是把整头猪卖给收购站有五十斤猪饲料票和几十元钱的收入。那点钱不能乱花,一半要留下来买小猪,等待来年再饲养,实际可以支配的钱很少。卖猪是一家人最高兴的日子,我们小孩可以在那个时候耍赖,有可能赖件新衣服。

      

那年卖完猪后父亲要去岩头买小猪,因为我们本地没有小猪市场,岩头的小猪据说好饲养,父亲每年都到那里去买小猪,在我的再三要求下,父亲同意我随从。

  

如果坐汽车到岩头,来回有一百多公里路程,而且要到浦江城里转车,到我们村只有一天两班车,很不方便。主要是父亲舍不得花车费,所以他都是走淡竹岭古道,这次也不例外。

  

天刚蒙蒙亮,父亲叫醒了我。吃了早饭,带上母亲做的玉米粿作干粮,父亲挑上两只蔑做的猪笼,里面铺上干稻草就上路了,走了半个多小时到中余村,天才大亮。

  

跟在父亲后面一路走到冷坞村,我已经有点走累了,可是身材矮小的父亲还是走得很快。眼前这么长的岭让我有点怕,父亲说这座山岭叫做淡竹岭,没有公路之前是我们山区到城里的唯一通道,走的人很多。一路徒步而上,由于我人还小,行走很吃力,走着走着意识已经模糊,双腿习惯性机械地迈着步,快没有力气前行了,甚至连抬头望望两边风景的力气都没有了,只能耷拉着几乎无法思考的脑袋,把软绵绵的上半身的重量压向这双神奇的不受控制而行走的双腿。我心中暗暗地说:下次再也不来了。


终于到山顶了,山顶有个房子,原来是座古庙,在那个年代,古庙只是个空房子而已。终于可以歇歇了,我们吃了带来的干粮,接下去就是走下坡,省力多了。之后,我们到蒙山下的一个小山村里借宿。




      

第二天早上到岩头小猪市场后,父亲经过精心挑选买了两头小猪,我也买了一本小人书。在回家的路上,看着父亲弱小的肩上挑着两头小猪走一阵歇一阵,我有点不好意思,但是心有余力不足。只见父亲脸上洋溢着笑容,好像现在的小猪已经长成明年的收购猪,他把希望寄托在猪笼里面。到家时,已经傍晚,母亲早已经在等待了,我们连忙把小猪放到猪栏里面,像对小孩似地加以呵护

      

弹指一挥间,时间已经过去近四十年了,那段走过淡竹岭的往事,我仍铭记在心。 


长大后,我听说现存淡竹岭青石板古道几十年间历经诸多社会变革。建国初期整条古道两侧被开垦种植,造成台阶悬空和遭泥石流冲塌等灾害影响。冷坞段在半山腰建造了一座小型水库,把库区段部分青石板移作他用。金刚坞口段竖铺石板被人们挖走移作他用严重。特别是近些年来,由于交通发达,人们步行少了,古道被遗弃并开始清冷,荒芜。

      

淡竹岭断想。俨然昔日老农骨瘦嶙峋身驱上绽露的一条青筋,今日却被肥硕的几片嫩叶遮蔽。 古道在中余崇山峻岭的鞍部不折不扣地爬过。山风清冽。细碎的山花,不动声色的祭奠。土的掉渣的最温暖而能量集中的事物是霉干菜和高过人头的柴爿,这些怀旧的事物,在阳光下暴晒,在凉亭内被码得整齐而有章法。一个尼姑庵让人对圣洁事情充满无比怀想。“禁样石竹笋”的告示牌,让我们对淡竹岭文化不可捉摸。一位83岁看寺庙的老妪拉开了话匣子:,那年她才7岁,倚在门框边望着这些疲乏之师,在虎狼之师(日本佬)到来时匆匆撤退或转移,,几口吃完,匆匆丢弃,又匆忙赶路。

        

如今的冷坞村经过“五水共治”后山明水秀,景色宜人。站在村前的山上,从制高点俯瞰全村,房舍错落,黑瓦白墙,绿水与青山交相辉映,俨然是一颗镶嵌在绿色丛林中的明珠。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穿村而过,如一条洁白流动的飘带。溪上五座由条石砌成的拱桥和两座水泥便桥跨溪而立,将小溪两侧的居民紧紧相连。村里的古祠堂建于清代,屋檐之下、立柱与横梁之上全是精美木雕,梁柱上的牛腿木雕栩栩如生。

  

古道承载着行者往来,也承载着悠远记忆。随着花海冷坞旅游的开发,淡竹冷古道也得到了开发。在天地间,淡竹岭古道和其他古道一样如同游走的脉络,蔓延在广袤大地,千百年间,它们从无到有,从繁华到落寞。

      

如今,这些古道犹在,又逢新生。穿越千年古道、探寻古道历史、感受古道风光已成为驴友们最大的乐趣。



请你按下二维码关注远去的年华

将会不断看到怀旧文章


相关文章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