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犍为又添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近日,犍为县政府公布第五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金石井手工陶

罗城赵门蔡式武术

手工小青瓦制作

——榜上有名

金石井手工陶
▼▼▼▼▼▼▼▼▼▼▼▼▼▼▼▼▼▼▼▼▼▼▼▼▼▼▼▼▼▼▼▼▼▼▼▼▼▼▼▼▼▼▼▼▼▼▼

     

历史渊源

在湖广填川时期,王建华的祖辈带着制陶手工艺从湖南来到四川乐山安家落户,手工土陶,一辈传一辈,一直传至今日。早年间,自贡市和乐山市范围内的手工土陶都是王姓人,因手工土陶传承有一个规矩:传男不传女,不传外姓人。当时,王家一共在金石井镇 群英村2组大坳颈开办了几条窑,一条土陶窑有5—6个小窑,几十个手工艺人,并且在当地开办了私学。至今大坳颈的小地名都叫“坛罐窑”。



王建华初中毕业以后,跟随学艺,慢慢掌握了成型、脱胚、装窑、烧窑等手工制陶核心技艺,并对手工制陶产生了浓厚兴趣,两千年王建华选址在马湖沟新建了自己的窑厂,开始手工土陶独立生产,并把这套从父辈手里接过来的传统技艺传承至今。



基本情况

王建华的金井土陶厂占地面积约2亩,有手工制作的工场3个,中型烧窑一座,产品堆放场地3个,员工6—7人,现场的生产能力,约每月烧制1窑,每窑产品6000多件,全年产值共计15万元左右,产品主要有酒坛,酒罐,水坛,泡菜坛,花盆,花瓶等。每个品种有10—20个规格,产品主要销往犍为本县、沐川、五通桥、乐山、成都等地。



粉碎、和泥、拉胚、晾干、上釉、码窑、烧制是制陶的几道主要工序,手工土陶由于没有任何模具,因此,每一件产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在能工巧匠手中,手工土陶成为了泥与火结合的完美结晶,也让手工土陶技艺和文化在犍为县乃至乐山市源远流长。



“金石井手工制陶”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凝聚着制陶技师的聪明才智,独特的纯手工制作工艺,确立了“金石井手工制陶”在犍为传统技艺中的重要地位,并在犍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同时,“金石井手工制陶”也影射出犍为旅游经济产业的发展,是传统技艺及犍为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潜在着无限的商机。


▲▲▲▲▲▲▲▲▲▲▲▲▲▲▲▲▲▲▲▲▲▲▲▲▲▲▲▲▲▲▲▲▲▲▲▲▲▲▲▲▲▲▲▲▲▲▲▲▲▲▲▲▲▲▲▲▲▲▲▲▲▲▲


罗城蔡氏武术馆
▼▼▼▼▼▼▼▼▼▼▼▼▼▼▼▼▼▼▼▼▼▼▼▼▼▼▼▼▼▼▼▼▼▼▼▼▼▼▼▼▼▼▼▼▼▼▼



基本情况

罗城人古朴,练功习武之风盛行,清末民初,习武之风达到鼎盛,上至老人下至幼儿都是练家子,以回民最为突出,涌现出了不少武林高手,有“铜牛”大侠、“铁牛”、马教官、李拳师等一批武功高强的练家子。



师父蔡敬斋,回族,犍为县罗城镇蔡家村人,1899正月初七生,号“铜牛”,因家属铁山之麓,又称“铁山”大侠。少年时期习武,造诣极深,走镖川湘黔,行侠仗义,威震川湘黔边,民国时期,成都青羊宫武术擂台赛荣获银奖,川军刘文辉聘任其为武术主任教官,授少校衔,兼军直警卫旅总教官,解放后,曾任国家武术家协会理事,四川省武术家协会常务理事。门徒遍及云贵川,一生极富传奇。1996年逝世,享年97岁。


基本情况

   

      2016初,武术家蔡静斋的大徒弟,罗城塑料厂的董事长李忠烈,为了传承峨眉(赵门)蔡静斋武术家的衣钵,召集张林等师兄弟们商量,开办了罗城蔡氏武术馆,将峨眉(赵门)蔡氏武术,这一传统武术传承下去。在罗城塑料厂内,筹建了罗城蔡氏武馆。张林和蔡静斋武术家的嫡传弟子谢建仁、周晋、许伟等一起,毫无保留地将蔡氏武术传授给学员,弘扬中华武术。



罗城赵门蔡氏武术,套路之系统、器械之多、技击性之强在武林中独树一帜,其身形、步法、手法、劲力、技击、拳理有独特的风格和长处,特色鲜明,有别于武林其他门派,自成一门。



2017年,首次参加四川省青少儿武术比赛,获得7块金牌、6块银牌和21块铜牌。




2017年,罗城蔡氏武术的30多名弟子登上中央电视台《记住乡愁》将罗城蔡氏武术在全国演练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罗城蔡氏武术,知晓犍为。



罗城蔡氏武术馆的主教练张林更是“洋气”,是蔡静斋武术家的嫡传弟子,中国武协会员,四川省武术教练。去年参加全国武术比赛获得二等奖、国际交流大赛一等奖。同时,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华武术精神,张林还潜心研究多种武学,将武德、武技、武艺渗透到教学活动中,自编武术健身操作为课间操在罗城、纪家等中小学推广。



罗城赵门蔡氏武术历经百年长盛不衰,在新时期全民健身行动的大潮中,倍加珍贵。

▲▲▲▲▲▲▲▲▲▲▲▲▲▲▲▲▲▲▲▲▲▲▲▲▲▲▲▲▲▲▲▲▲▲▲▲▲▲▲▲▲▲▲▲▲▲▲▲▲▲▲▲▲▲▲▲▲▲▲▲▲▲▲


手工小青瓦制作
▼▼▼▼▼▼▼▼▼▼▼▼▼▼▼▼▼▼▼▼▼▼▼▼▼▼▼▼▼▼▼▼▼▼▼▼▼▼▼▼▼▼▼▼▼▼▼



历史渊源

   

犍为古建筑陶瓷历史悠久,西汉(公元25年)汉武开“西南夷”建犍为郡时期,由工匠就地取材建土窑烧制而成青砖、青瓦建城(据传当年在犍为建郡也与犍为的泥土最适合做砖、瓦有关联)。



上世纪50年代,犍为县为让古老工艺发扬广大,专门兴建了国营“犍为县工艺美术瓷厂”。

随着文化旅游业的兴起,众多古镇和古建筑的恢复和维修更需古窑烧制的青砖、青瓦。



犍为古窑陶瓷生产工艺,采用本土优质粘土和传统工艺制作而成,与古郡遗留下来的城墙、古建筑、青瓦、青瓦、形状、色彩基本一致,如不采用该工艺,用现代生产工艺是无法达到一致的效果。


生产流程


取粘土→渗水→黄牛碾泥→泥弓割泥成片→瓦桶高速转动与泥掌配合成形→自然干燥→装入汝窑→小火烘烤半月→大火烧制半月→汝烟1周→开窑自然冷却→出窑成品



犍为古窑烧制的青砖、青瓦,采用本土优质粘土,用传统工艺烧制而成,与古郡遗留下来的古砖、古坯、古瓦基本一致,其主要特征体现“古”。外观更为美观




犍为“古建陶瓷”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凝聚着制陶技师的聪明才智,独特的纯手工制作工艺,确立了“古建陶瓷”在犍为传统技艺中的重要地位,并在犍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是传统技艺及犍为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


▍文来源:犍为县文化馆

编辑:李佳露

审核:黄未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