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西瓦产业发展二十年:改变的不仅仅是中国城乡风貌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编者按:

西班牙瓦、平板瓦、罗曼瓦、波形瓦、欧式连锁瓦……近些年,这些有别于中国传统琉璃瓦、青瓦的西式陶瓷瓦在建筑陶瓷行业愈加风靡,并且因生产工艺及技术与瓷砖异曲同工,成为部分陶企产品结构中的重要品类。

按照业内人士的说法,在原料、成型和窑炉烧成等方面,西瓦生产工艺流程与瓷砖大体相同,只是细节上稍有区别,如西瓦生产无需印花环节。有业内人士形象比喻:“建筑陶瓷是建筑的时装,外墙砖相当于建筑的衣服,瓦则相当于建筑的帽子,正因如此,瓦亦为建筑陶瓷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现实却是,在绝大部分行业人士的意识中建筑陶瓷仅含墙砖和地砖,一直以来瓦都是被忽略的部分,本报记者查阅大量资料发现,几无有关西瓦发展的详细记载与报道,均为碎片化的一笔带过。

在墙砖、地砖与瓦三分天下的建筑陶瓷行业,瓦的发展理应受到关注与重视!

经过近二十年的阔步发展,西瓦被广泛使用于建筑屋面装饰,并改变了中国建筑形象与城乡面貌。


起 步

兴起于沿海,倍受富裕阶层青睐

 

在我国各类建筑物中,最能体现民族建筑风格的莫过于古典式的亭台楼阁,而其中最能体现与展示这些民族风格的建筑材料,当属绵延千年不衰、尽显雍容华贵的琉璃瓦。

与传统琉璃瓦外观及功能类似的新兴屋面装饰材料西式瓦,不仅延续了琉璃瓦的众多优点,而且色彩更为丰富,品种更加齐全,其经过高温烧成后,具有不釉裂、不褪色的优秀特性,从装饰效果到材质上都产生了质的变化。

改革开放后,得益于地缘优势与日渐发达的经济发展水平,西瓦开始在广东、福建、江浙等沿海地区崭露头角。此时的瓦已不仅仅局限于遮风挡雨的使用功能,开始转变为主要以装饰功能为主的高端消费品,主要用于别墅、小洋楼、亭台等建筑物的屋顶装饰,能够走进西瓦市场的消费者基本上生活条件较为优越,经济阔绰。

西瓦的使用,折射出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与建筑外观的改变,以及彼时国外文化对中国的大肆渗透。

据回忆,2000年前后广东地区西瓦的使用群体尚局限于政府领导干部、企业家等经济实力雄厚的高端消费群体,而如今已经平民化、大众化,在普通民众中也能够得到广泛使用。

此时的内陆地区,虽然经济发展程度与开放程度远落后于沿海,但对比过去亦有了极大提升,农村地区的富裕者们开始对家居生活提出更高要求,曾经大量的平房开始被推平,取而代之的是两层及以上的楼房。但此时囿于消费水平与材料选择,农村地区大部分新建房屋屋面防水材料为预制板、土瓦和红缸瓦,而平房仍较多的使用小青瓦。

“那个时候土瓦每片两毛钱,红缸瓦每片五到八毛钱。”作为陪伴内地居民较长时间的屋面材料,时至今日,土瓦、红缸瓦仍被人所熟悉。但与西瓦相比,这类产品做工粗糙、吸水率高,表面易长青苔,经岁月的洗礼后,不耐污的弊端暴露无遗,装饰功能也大打折扣。

借助于经济的发展、消费水平的提升,千禧年后沿海地区西瓦产业蓬勃发展,并诞生出一批西瓦品牌。据回忆,1990年代初期,以佛山美陶厂从国外引进先进的自动化生产设备为标志,开启了珠三角西瓦产业发展篇章,随后的1998~2007年间,嘉泰、华联、九方、彩亮、荣冠等屋面瓦企业及品牌先后创立。

“这一时期,由于产能较小,市场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价格也相对高得离谱。”据回忆,彼时的西瓦售价每片高达7元,而同一时期的猪肉仅3元/斤,有人揶揄称“一片瓦可抵两斤猪肉”。但在随后的十余年里,随着产能的持续增长,二者的身价发生大逆转,当广东地区猪肉价格飙升至15元/斤时,西瓦价格却已跌落到3元/片。

高昂的价格并不妨碍富裕阶层对瓦的购买热情,“那个时候公司销售科长只要看到客户来了,就偷偷从后门溜走,没货给。”佛山一家西瓦企业负责人如是回忆当时产品的供不应求状态。

在近些年的发展历程中,佛山地区西瓦生产企业数量一直处于稳定状态。有意思的是,虽然时至今日佛山地区的西瓦生产企业达到近十家,但这些企业的创办者大多出自“美陶厂”,或曾为美陶厂的生产骨干、销售精英,抑或曾为美陶厂的原料供应商。一家工厂开枝散叶,逐步衍生出一个产业。

 

发 展

产能及市场需求猛增,产品价格大跌

 

2004年,随着西瓦在江浙沪地区新建小区、旧城改造、别墅群建设等诸多建筑物屋面上使用的增多,开始慢慢辐射影响到周边省份。这一年,江西新红梅公司经过大量的调研后,发现欧式连锁瓦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随后推出连锁瓦产品。

这被誉为江西高安西瓦产业发展的开端。但当时由于新红梅陶瓷是转行做西瓦的,其厂房条件和生产设备都是经改造后再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够保证西瓦产品质量稳定,且当时江西地区西瓦市场少之又少,市场接受程度并不高。

2007~2010年是西瓦发展的高峰时期,西瓦企业以迅雷之势“破土而出”,江西赣虹陶瓷、江西新阳陶瓷、江西东阳陶瓷、江西佳宇陶瓷、江西宝庆陶瓷、江西金佛陶瓷、江西金阳陶瓷、江西冠利陶瓷相继不断涌现。其中以2008年、2009年最为典型,连锁瓦价格一度达到2元/片甚至更高。

据当地业内人士介绍,出于机缘巧合,高安产区最早的西瓦产品及设备皆从福建产区引进,即高安产区西瓦发展建立在福建产区基础之上,然而高安产区发展至今,其发展速度和规模早已远超福建。

与佛山类似的是,高安西瓦企业的诞生亦有着相同的渊源,大部分企业的掌舵人出自当地第一家西瓦企业——“新红梅公司”,这些曾经的企业在岗职工或管理者,在掌握一定的技术、渠道及资金后,开始自立门户。

2008年前后,是西瓦产业发展的重要节点,产业发展与企业存亡开始面临更替,在新生产线大量投入生产之际,一些曾经的落后产能开始因原料及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攀升而难以为继。以此时的江苏宜兴为例,当地及周边县市星罗密布着百余家西瓦制造企业,但真正采用辊道窑大规模生产西瓦的企业仅十余家,生产设备及生产方式较为落后的企业在此间被逐步淘汰。

福建产区同样如此。福建是国内较早生产西瓦的产区之一,因为“福建人卖砖”的渠道优势,早期大部分西瓦市场皆被其占领,但因“煤改气”进程在福建的较早推进,导致产业发展受高成本影响而遭遇萎缩,在政策与市场的倒逼下,随后福建的瓦企开始兼并重组,走出一条规模化、集约化的新路子。

2010-2016年,借助于产业转移、新农村建设及房地产事业的欣欣向荣,西瓦生产企业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这一时期,江西、湖北、湖南、安徽、四川、东三省、陕西、甘肃等省份涌现出大量的西瓦生产企业,并且单线产能随新生产线的陆续建成投产而不断刷新,这些省份的西瓦产能也开始超越早期的广东、福建等省份。

有业内人士介绍,在2000年左右,行业内西瓦生产线产能落后、产量极低,即便当时产品普遍卖出高价,但一条线的产值大多仅为600万元左右,而如今虽然产品价格大幅降低,但单线产值至少可达到3000万元以上。

据陶瓷信息报2014年度发起的“陶业长征——全国陶瓷砖大型产能调查”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底,全国(除港、澳、台)共有西瓦生产线181条,日产能1756.13万片,一年按300天的生产周期计算,在满负荷生产的状态下,全国西瓦年产能在50多亿片左右,按照每片瓦的出厂均价折算,全国西瓦行业的年产值粗略估计在60~80亿元上下。同时,江西、四川、湖北、湖南、江苏成为全国西瓦产能前五产区,其中江西以40条生产线、日产能608万片的庞大体量,占据全国总产能的三分之一,成为国内第一大西瓦产区。

 

现 状

技术进步突飞猛进,

品牌发展与渠道建设滞后

 

回顾近二十年来的阔步发展,中国西瓦产业发展突飞猛进,并以卓越的装饰功能,大大改变了中国民居建筑的外观构造,为建筑形象与城乡面貌增光添彩。

总体来看,西瓦产业起步于沿海,乘借房地产蓬勃发展之东风,广东企业在与地产商、工程商的长期广泛合作过程中开辟出一条高端化、品牌化发展之路;而江西、湖北等内陆省份,借助新农村建设的政策红利,以欧式连锁瓦为拳头产品,将西瓦培育成为物美价廉,服务于广大民众的大众化产品,并刺激了市场的持续爆发。

在技术创新方面,从“湿压成型”到“干压成型”是西瓦行业近十年来最大的技术突破。据介绍,现今国内西瓦行业,90%以上采用干压成型,湿压成型仅在局部区域尚有保留,如生产一些异型产品,湿压工艺可让产品表现更立体、更厚重,差异化发展,这是干压成型难以完成和替代的部分。

对比湿压成型,干压成型大大降低西瓦生产成本——在成型过程中,湿压至少需要8个小时,而干压仅需40分钟,大大提升生产效率,并且更节省能源和原料。正因如此,干压成型已成为国内西瓦行业的普遍生产工艺,而湿压成型逐渐沦为传统工艺,仅在少数企业仍有保留。

随着全球化采购的到来以及工艺技术的进步,如今中国的西瓦在技术方面已与德意日等国差距不大,主要差距表现在产品的使用搭配与设计上。

产品方面,现在的西瓦与早期相比,在外观、装饰效果及产品品质等方面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素质、生产设备也从早期的参差不齐,逐步发展到与地砖行业同步。

但在品牌建设、渠道开拓、精细化管理等软实力方面,西瓦行业仍滞后于地砖行业。从现阶段来看,大多数西瓦企业市场渠道单一,重度依赖农村市场及国家政策支持,并且同质化程度严重、价格战激烈,如华中地区,大量生产欧式连锁瓦的企业,在有限且高度重合的市场半径内激烈厮杀,产品价格亦从过去高峰时期的2元/片跌落至如今的1.1~1.3元/片。

同时更深层次的发展隐忧是,低价格、低利润的发展模式导致企业在应对当前煤炭及物流成本上涨时的抗风险能力较弱,并且一旦遇上农村市场的急剧收缩,将出现更激烈的产品价格战和大量的产能富余。

在品牌层面,过去西瓦企业普遍认为“由于产品的特殊属性,西瓦不可能打造品牌”。但实际并非如此,广东产区在过去亦未形成品牌,从2006年开始陆续有瓦企开始进行品牌化建设,时至今日硕果丰盛,并形成了较高的品牌附加值和完成了全国性销售布局。此外,现在的福建瓦企品牌意识也在快速觉醒,开始向品牌化方向转型。

不过,在广博的内陆地区,大部分西瓦企业仍对品牌塑造缺乏具体的概念与清晰的认知,仅有少数企业认为“走差异化、品牌化发展之路”才是西瓦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开始在品牌打造、渠道开拓以及产品结构完善等方面发力。

 

未来 

中式建筑复苏下,青瓦卷土回归

 

当欧式别墅与东南亚风情牢牢占据高端建筑市场之时,沉寂多年的中式别墅正风起于青萍之末,在过去疯狂的崇洋媚外及现今审美疲劳的强烈反差下,掌握一定财富的中国消费者们开始重新审视建筑美感。

近些年,伴随着中国整治、经济、文化实力的复苏与增强,一股强劲的“中国风”席卷全球,汉语、长城、故宫、中国结……中国文化的烙印与元素正在国际舞台上炙手可热,在蓬勃发展的建筑行业,青砖灰瓦、雕栏画栋的中式建筑开始呈现回归与复苏之势。

审美风向之变随即释放出庞大的青砖青瓦市场需求。如2016年,贵州省加快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项目进程,催生了对古建青砖、青瓦的巨大需求,随即引发夹江陶企掀起“古建”热潮,多家陶企技改生产古建青瓦,截止目前夹江古建青砖、青瓦生产厂家已达到20余家,窑炉近40条。

一时间古建青瓦生产厂家在河北、安徽、湖北、湖南、贵州、云南、江西等产区呈遍地开花之势,不断涌现。据厂家介绍,当前古建青瓦市场方兴未艾,呈现生产成本低、市场需求大、利润空间高等特征,“20%以上的利润,高于普通瓷片、全抛釉、仿古砖等地砖产品。”

广东一家西瓦生产企业也向记者表示,看到中式建筑的回归以及青瓦市场的发展,今年该企业开始将部分生产线转产青瓦,产品面市后受到工程地产商的极大青睐与追捧,产品一度供不应求。

青瓦市场的回归与现代技术的进步亦有着紧密相联,传统青瓦经过现代先进技术生产制作,大大增强了产品内在强度与外观效果,产品款式与规格也愈加丰富,主要运用于寺庙、公园、影视城等古式建筑的搭建和修缮工作,同时还广泛使用于高端酒店、宾馆、中式别墅等建筑物的装饰搭配。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万科、雅居乐等国内知名地产商均开始结合现代建筑技术与审美要求,推出中式别墅项目,部分甚至缔造了一经推出即售罄的热销神话,显示出高端买家对精美的中式别墅产品情有独钟。相对而言,中式建筑用材考究,手工精致,内部结构复杂,更具艺术感和收藏价值,彰显出中国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不仅如此,一直以来,青瓦给人以素雅,沉稳,古朴,宁静的美感,近年来也逐步成为设计师极力推荐的产品之一。

总的来看,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推动人们物质要求与欣赏水平的同步进步,在满目高楼大厦,审美疲劳之际,青瓦的发展被广泛看好,特别是北京合院、徽派建筑和苏州园林等中国传统民居代表,开始变得炙手可热,在全国各地被复制与重塑。

“建筑若没有精致的瓦片搭配装饰,很难凸显风格与美感。”在瓦业人士看来,过去的建筑装饰与陶瓷瓦产品创新过渡崇洋媚外,摒弃了太多中华文化的精髓元素,而事实上中式建筑亦显高端大气,且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要求,“未来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以及政府的保护与鼓励下,中式建筑与青瓦还将进一步复苏,并伴随着审美水平的提升而更受青睐。”

广告

-- END--

▍推荐阅读│ 请点击下面标题 

“最后的疯狂”,2017西瓦产业或迎剧变

陶瓷行业主要化工原料一周价格汇总(11.28)

淄博封杀70%以上的产能,谁给了他们这般权利?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陶瓷信息微信第849

发布产品 | 求购 | 招聘 | 代理 | 爆料 | 吐槽……

点击下面  阅读原文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