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未来,IP经理或将取代品牌经理,产品打造成IP……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 点击上方“餐饮O2O”关注我们




IP提供给消费者的不是产品的功能属性,而是一种情感的寄托。IP变现收获的就是这种“归属感消费”。


从去年开始,IP这个词大热,已然和当年的“O2O”、“互联网思维”等,成为了“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滥大街词”。


但是,有多少人理解IP的真谛呢?


一个简单的问题:IP和品牌到底有什么区别?餐饮品牌该如何打造自己的IP呢?


1

IP与品牌


1
什么是IP?


有很多种解释版本,综合而言:


首先,IP是无形的。


IP(Intellectual Property)折射的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或哲学层面的涵义,它最终要和人们产生文化与情感上的共鸣。


所以,这也打破了一个误区,不少人片面地认为IP就是一部小说、一首歌曲、一部电影或一个人等具体的文化创意形态。创作IP就是创作以上这些具体的形态。


但是,这些形态只是IP的载体。人们通过这些“形态”理解IP释放的内核。


其次,IP是永恒的。


IP包容的是一种普世价值;所以,一个有意义、坚挺的IP是不会消亡的。


换句话说:小说、电影、音乐等承载IP的具体形态会因为热点的转移、时代的变迁而退出历史舞台,但是IP是恒久存在的。



△ 漫威的“美国队长”


比如最经典的案例:漫威的“美国队长”诞生于上世纪40年代,那时“美国队长”的内容因其时代背景,和现在的大不相同。但是,“美国队长”承载的漫威“英雄世界观”,却从未变迁、消亡。



△《西游记》给你的世界观是什么?


还有我国的《西游记》。这么多年来,围绕《西游记》的“不畏艰险的世界观”,产出的电影、电视剧、游戏等,还是有几部不错的。


最后,IP有强大的穿透力、延展力。


我们说的“泛娱乐生态”,就是一个强大的IP能在:小说、动漫、漫画、游戏、电影、电视剧、舞台剧等等各种文化创意形态里,游刃有余、高契合度地穿梭,形成一部部作品。


2
IP和品牌的区别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IP和品牌的区别:


品牌和IP看起来很像,这也是为什么不少人习惯性地把品牌误当成IP。哪些地方像呢?比如:?


品牌也讲究(品牌)理念、(品牌)内涵、(品牌的)情感共鸣等,这些精神层面的元素。

品牌建设也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不是速战速决;打造IP更是一场马拉松,一个经典的IP打造甚至需要长达一个世纪。

一个品牌之下通常也会有不同名称的产品。比如母品牌与子品牌、主品牌与副品牌等。


但是,品牌和IP一个最大差别在于品牌过于依附于一个或一种类型的具体产品。


也就是说,不会有人凭空想一个品牌的名字、品牌的内涵、品牌的理念,但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产品?


通常的思考顺序是:人们想到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产品?——我为什么要做这个产品呢?——因为我想在这个产品里融入我的这些理念等。



IP没有具体的形态,给消费者的是一种情感寄托。


但是,IP不会依附于某种具体的形态(当然,现在在国内,IP确实很依附于它的始发形态。比如:这个IP是从小说里诞生的,就很依附于“原著”;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在开发IP衍生品时,很看重IP原作者的参与,希望“原作者+编剧”共同协作。)


IP的终极目的是追求价值和文化认同。也就是说:IP提供给消费者的不是产品的功能属性,而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所以,只要产品本身能够体现出特定的情感和文化元素,至于其具体形式是什么?消费者不会过于在意。


但是,如果只是停留在品牌层面,消费者首先关注还是产品本身的功能特性(比如:首先会问自己,这个东西是我需要的吗?)而产品的功能特性会随着呈现形式的不同而不同,对于消费者的决策购买非常不利,这一点也是品牌衍生品往往失败的根本原因。


所以,我们会看到由于时代的发展,某某品牌在走下坡路或者“寿终正寝”。但是,真正的IP是可以跨时代、跨行业的。

以上,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

IP的打造 
底层建设(大框架的设计:如设定人物的价值观、宏观背景等。但如今国内的大气氛是看重IP变现)——在各种媒介载体上构思和IP契合的故事。

品牌的打造 
产品构建→ 品牌理念、品牌精神等(这两者有时是先后顺序,有时是同时进行)


漫威主画师麦克丹尼尔曾指出,国内目前火爆荧屏的《爸爸去哪儿》《中国好声音》《奔跑吧兄弟》等电视节目,只是“品牌”,还称不上IP。


因为在中国的内容市场,除了收视率和票房带来的影业收入保证,关于扩展周边产业几乎找不到任何值得称道的案例。

2

有些企业的品牌已有点IP化


这里并不是说该企业自身有意识地打造IP,而是在持之以恒的品牌建设中,其品牌已越来越向IP靠拢,或有IP的意味。


上文说到:打造IP耗时特别长。现如今国内“IP产业”浮躁,不少人误以为IP就是“速食品”,就像快速烹饪一道“一鸡多吃”的菜,鸡汤、鸡肉等炒好后,快速上桌、迅速变现。


那些“品牌有点IP化”的企业一定是那些百年老店。比如:可口可乐。


可口可乐的IP:快乐、梦想



△ 可口可乐传递给人快乐和梦想


如今,可口可乐公司已不再是单纯意义的饮料制造工厂,而是“乐趣+梦想”的制造者。有人说:它成功地从一个软饮提供商转型为一个“娱乐公司”、“内容提供商”。


可口可乐通过在世界各地进行各种各样、数不胜数的营销活动;赞助各种节目等,释放它的“快乐与梦想”情怀。


比如:国内最被津津乐道的“昵称瓶Campaign”,就是给消费者提供了一种“连接的乐趣”。比如:可口可乐赞助“美国偶像”这档火爆的综艺节目,就是在彰显自己对梦想追求者的支持。


试想:如果现在把可口可乐那个经典的弧形瓶,做成一部有关“弧形小姐”的动漫,这个“弧形小姐”就是快乐和梦想的不懈追求者,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除了百年老店,越来越多的创业公司也注重将品牌IP化。


前不久,问到一位做婴幼儿有机辅食创业的朋友,她的创业愿景是什么?她说希望将来,自己的公司和苹果一样,人们只要想买手机就毫不犹豫地去购买苹果的手机。妈妈们想到给宝宝们买辅食,就想到她的品牌,而无需过多地考察技术性指标。


这句话背后的意义是什么呢?苹果代表了一种创新精神;她的婴幼儿辅食代表了一种爱和责任。


认同这种IP价值观的人们,自然不会过多地分析产品的参数,或者辅食的配方。因为品牌已经IP化。IP就是诉诸于一种感受,IP变现收获的就是这种“归属感消费”。


3

IP经理需具备什么素质?


IP经理融合了企业的以下传统岗位:品牌经理、产品经理、BD(商务拓展)经理、运营经理等。


1
要热爱内容和创意,擅于洞察人性


△ 发掘直击人性的创意内容是一个IP经理必备的素质


毕竟,IP是一种无形的底层建设,强调文化、价值观等。而这些最终要通过“内容+产品/服务”的结合体现。


每个公司都是内容生产与消费公司。不管你处于什么行业,你总要明确“我是谁?”“我要和谁在一起?”“我要和目标人群沟通什么?他们要如何感知我的品牌温度?”等。这些,都和内容有关。


2
要懂“粉丝经济”

IP经理要明白:这个岗位的最终KPI(关键绩效指标)就是给企业带来粘性极强的拥趸。


对于用户/粉丝,IP经理和品牌经理最大的不同是,品牌经理会阶段性地进行用户调研,听取用户的意见。


但是,IP经理要高频度地通过移动互联网情境下的数据挖掘,收获粉丝的各种标签数据;要在产品还在酝酿时,就要请目标用户一起“协同作战”,参与到产品的设计、研发、营销等环节。


3
要有“产品变现”意识

IP经理要思考:企业的IP价值还可以用在什么领域?可以和谁进行跨界合作,产生1+1>2的化学反应?怎么实现贯通性变现?



△ 你还记得小时候为什么喜欢看《忍者神龟》吗?


举个例子,很多80后小时候最喜欢看的动画片就是“忍者神龟”。它最吸引孩子的地方在于:弱者战胜强者。4只被命名为各个科学家、艺术家的乌龟,带着不同颜色的眼罩,在一只老鼠师傅的带领下,打败强大的敌人。


后来,电视上有一条忍者神龟包装的薯条广告。这条广告反复强调:吃这包薯条,会感到无比快乐。不少消费者反馈:这包薯条真神奇!吃了真的感到很快乐!就像每集动画片结束时,4只乌龟又打败了敌人的那种欣喜。


20多年后,想想:原来这就是IP的力量。


4

怎么把产品打造成IP?

随着大众消费市场的愈趋个性化,在流水线作业的工业化时代,“只要生产一辆黑色福特汽车”这种一招鲜吃遍天的做法已行不通了。消费者需要个性化的产品。


个性化的产品不仅仅要在功能上满足他们的某个痛点需求;还要在情感上,让他们对该产品产生一种连接感。这样的需求使得一个产品从酝酿之日起,就需要有“把产品打造成IP”的意识。那么,怎么做呢?

为了方便各位看官深度了解,以一个日本潮牌“男前豆腐”为案例对论点加以诠释。顺道一提,男前豆腐在2015年实现了110亿日元营业额(约合6亿人民币)。




2005年3月,日本京都的伊藤信吾接手父亲的豆腐老店后,不满足于“三块豆腐100日元”的卖法,打破几十年做“标准豆腐”的传统,和几个华裔、欧美人士开发了一种全新概念的豆腐品牌--男前豆腐。




伊藤信吾从改变豆腐传统的四方形状着手,由于豆腐绵软,放多了固化剂反而影响了品质,变成了老豆腐,因此将豆腐的造型进行了改良,做成了水滴形等异形,将豆 腐放入瘦长型或琵琶型的塑料容器里,并取了一个非常不像豆腐的名字:男前豆腐店,意即“男子气概豆腐店”(又译“美男子豆腐”)。




软软的豆腐变成了男子汉的象征,给消费者的认知和感官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这种做法一下子从众多的日本豆腐品牌中脱颖而出,站在了时尚前卫潮流的前沿,许多日本人买不到男前豆腐,也会预定购买,因为他们要的就是这种潇洒的感觉。



1
“男前豆腐”的本质是什么?

物理层面:

1、“形状+包装”不一样。打破了“传统豆腐”的四方块形状,凹出了各种造型。比如:水滴形、瘦长型、琵琶型等异形。

2、“原料+口感”不一样。男前豆腐选择的原料是用高于一般4倍价格的北海道大豆以及冲绳岛的苦汁制作的,吃过的人都点32个赞,绝不辜负这么man实打实的称号。



化学层面:

男前豆腐店用男子气概来包装豆腐,各种暴走族元素的使用,完全颠覆了豆腐给人的印象,官网上写着他们的社训:“真正的男人才不会背叛你”。这种“软硬反差”,给消费者的认知和感官带来了冲击;由此给人一种“创新、有趣、潇洒”的品牌精神。据说:许多日本人买不到男前豆腐,也会预定购买,因为他们要的就是这种潇洒的“男友力”感觉。




2
产品的表象是什么?


认清了自我,才能想清楚:我该如何对外展示自我?就如一个人的穿衣品味,其实是在书写TA的内心世界。

这里,特别、特别、特别要指出的是:现实中,太多企业直接跳到了第二步:产品的表象是什么?症状通常是:在酝酿一款产品时,各种Idea鱼跃而出,让人激动万分。但最后,却不知该怎么聚拢这些Idea,Idea们要传达什么核心精神?

产品的表象是什么?着重有两点:

1、  产品长什么样子?(包括对产品本身的设计、包装等)
2、  该用什么样的文案来展现这个产品?(赋予产品故事、寓意等)


男前豆腐店除了店名跟网站非常有趣之外,就连所有豆腐商品的命名和包装都走独特创意风,跟店名相同的“男前豆腐”、做成像桨一样的“吹风的豆腐店 JOHNNY”(日文原名:风に吹かれて豆腐屋のジョニ?)、做成饭匙样春夏限定的“吵架至上凉拌豆腐小子”(喧哗上等やっこ野郎)、秋冬限定的“吵架至 上汤豆腐小子”(喧哗上等汤豆腐野郎)、男-TOMOTSU、绿大豆制豆腐”OJOE“(お?)等。当然这些豆腐的制作都是完全由手工来完成的。





其它一般豆腐店会卖的周边豆制品也都有,像是豆乳的摇滚乐(豆乳ロケンロ?)、厚炸豆腐队长(厚扬げ番长)、豆腐丸队长(がんも番长)等等种类可以说是应有尽有,甚至连用来沾豆腐吃的柚子醋和纳豆等都有在卖。



3
产品要和什么在一起?


产品的本质是什么?——让产品有了IP的底层基石:情感与文化的共鸣
产品的表象是什么?——让产品有了IP的载体:内容
产品要和什么在一起?——让产品有了IP的延展:跨界
 
在“第三步曲”中,我们要思考:已IP化后的产品,该怎么借此继续跨界打造其它产品?跨界的本质就是以不同的产品特点、优势,从多个侧面带给消费者同一种精神层面的用户体验。
 
看看“男前豆腐”是怎么做的:


男前豆腐不仅仅把豆腐做的别具一格,新意十足,更是颠覆传统。让人充分地体会到“做买卖”与“做品牌”的天壤之别





男前豆腐的官方网站几乎把男人味做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将“男前豆腐店”的商标图案制成待机图案和Flash游戏,还做故事连载并发售该店的周边商品,提供各 类人物壁纸下载。


推出原创CD,甚至将男前豆腐店所出的独特歌曲制成可以下载的手机铃声。还衍生出了各类扭蛋玩具、茶杯酒杯、t-shirt等产品,甚至 连日本玩具大厂Bandai也找上门来,将其豆腐产品制成扭蛋玩具。

 



可以说,男前豆腐打造了豆制品界的顶级IP。从IP的延展上,我们也可看出:IP让一个产品从单纯的物理功能(豆腐的营养价值),升华到了一种精神层面(表达自我、娱乐、好玩);从而,赋予了产品长尾效应和巨大的蓝海想象空间。


最后,将“怎么把产品打造成IP”的三大步的逻辑关系总结如下:

1、“产品的本质是什么”是“产品IP化”的“地基”,它由“产品的表象是什么”来体现,最终如锥子般,扎入人们的头脑。

2、“产品的本质是什么”又有一定的延展度,通过跨界各种产品,从面上包裹人们的头脑。


最终的结果就是:目标用户群成为这个IP化后产品的粉丝。


关于本文阐述的观点,你有何见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 END -


来源:小圈梨(ID:liuyumin3578) | 整编: 餐饮O2O-小贝

合作/投稿/咨询等,欢迎骚扰O2O君!

电话/微信号:13332662349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