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刘小荣 印象皤滩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本期推荐:

仙居皤滩古镇,古时的水陆交汇之地,是古代浙东南山乡的著名商埠和古代食盐之路的重要中转码头,今日成为人们假日休闲观光的好去处。无骨花灯、袖珍戏台、古宅书院,古趣悠然;“仙居八大碗”更令人垂涎三尺。这一切,尽在刘小荣老师的《印象皤滩》中…… 

 主持



印象皤滩

刘小荣



鸡年的第一个周末,应好友相邀,去了一趟皤滩古镇。

出黄岩城,上台金高速,驱车大约一个多小时,过收费站,拐入一条狭窄的乡村公路,不一会儿,一片清灰质朴的明清古建筑群落便呈现在眼前——皤滩到了!

信步上前,一条鹅暖石铺成的甬道直通古镇拱形山门,水磨青砖,小青瓦挑檐,古朴的院墙前,一串串大红灯笼迎风摇曳。




街头第一个古建筑是陈氏宗祠。陈氏,据说是皤滩古镇名门望族。宗族繁衍茂盛,“诗书耕读”为世代家风。明清两朝出过状元、进士、举人。“忠孝礼仪、清正廉洁”为家族祖训,严明诫示:任何人倘若违反,身后牌位将不准放入家族祠堂。

 皤滩古街幽深绵长,蜿蜒曲折。游人不多,街市显得比较冷清,除了几个摆地摊兜售笋干、梅干菜、土鸡蛋的老太太之外,商业气息极为淡薄。这与一般热门景区古村古镇大相径庭。古街木屋,陈旧破损,人为修复开发的迹象较少,充分保持着“原汁原味”。

走进针刺无骨花灯展览馆,各式各样的花灯,琳琅满目。其巧夺天工的工艺,更令人啧啧称奇!



 仙居针刺无骨花灯,当地民间称为"唐灯",是皤滩古镇的传统工艺品。其工艺源自唐代,整个花灯不用一根骨架,只以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纸张黏贴接合,再盖上全用绣花针刺出各种花纹图案的纸片,经精细工序制作而成。仙居针刺无骨花灯曾荣获"中国民间艺术品博览会"金奖、"第四届国际艺术博览会"金奖等多项荣誉,素有"中华第一灯"之美称。

,把古街分为左右两条小街,迎面门楣之上悬挂着一块青色“赌”字牌匾,想必这幢房子旧时应该是大赌坊了。

果不其然,进得“赌艺坊”,里边的赌桌、赌具、赌博规章一应齐全。明清时期,皤滩古镇水运发达,南来北往商贾云集。带动当地商业、娱乐业、业、妓女院一度十分红火鼎盛。




  古街大院中,这种别具风情的袖珍戏台,曾是皤滩人最喜爱的文化娱乐,休闲场所。

“旧时王侯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昔日显赫鼎盛的状元楼,如今已经辟为普通百姓休闲酒楼。

“一碗清面迎客来,半杯浊酒醉不归”,店门两侧木匾上镌刻的对联令人回味。

  旧时的“仙居邮电局皤滩营业处”,早已“转行”,里面的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花卉盆景,绿意葱茏,令人赏心悦目。



皤滩,古时是水陆交汇之地,沿灵江、永安溪的水路在皤滩拢岸,通往浙西的苍岭古道也在皤滩起步,这种连接东南沿海与浙西内陆的优越地理位置,使得皤滩成为古代浙东南山乡的著名商埠和古代食盐之路的重要中转码头。

       鼎盛的清朝中期,皤滩古镇颇具规模,主街道呈“龙”形,蜿蜒绵长,长达2公里,河埠柜台比比皆是:武义埠、东阳埠、缙云埠、永康埠和公埠等五处“水埠”闻名遐迩。




自民国初期起,交通改变,皤滩水运逐渐衰落,古街日趋萧条,随着浙东公路铁路的兴起,皤滩自古以水运为主的盐商古道终于失去原有魅力,古镇从此风光不再。

令人欣慰的是,古镇丰富多样的明清古建筑:商家老店、民居古宅、赌场、书院义垫、祠堂庙宇等大多得以保存。加上近年来当地政府的重视保护,开发修复,如今俨然成了上海、杭州、宁波、金华、台州等周边都市市民周末假日短期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而这,也许就是皤滩古镇劫后重生、枯木逢春——不幸中的万幸吧!



不知不觉已近中午,开始肚子“炒鸡”(吵饥)。听说仙居美食:仙居八大碗”颇有名气,几个人都说去尝尝。

仙居八大碗:分上四碗和下四碗,上四碗分别为:莲子(或白扁豆)、海参(或肉参)、鱼胶即鱼瓢(或敲肉)、翻碗肉;下四碗分别为:笋(或茭白、笋干)、炒肉(即豆腐条炒肉丝或香菇)、羊肉(或墨鱼丝)、大杂烩(也称肠什即猪肚、猪肠等加豆腐:切成不规则形状)。具有仙居特色的泡鲞和肉皮泡在"八大碗"之外,菜肴上齐后用青菜洗口。

驱车离开皤滩,来到仙居县城郊外。走进一家名为“杨胖子土菜馆”的酒店。大腹便便的胖子老板热情得紧:“八大碗全都吃么,徒有虚名,不实惠,不如点几个其中爱吃的菜品,再加几个地道的仙居土菜,包你们满意”。




土豆拱金饼、浓汤山粉皮、咸肉蒸干丝、野菜摊鸡蛋……,几道热气腾腾的农家土菜依次上桌,一品尝:果然味美异常,大伙连称“哟赞”。配上五十度的仙居杨梅酒,同伴推杯换盏,不知不觉,几位就有点红光满面,醉意朦胧。一顿午餐,大伙边吃边聊,居然花费了两三个钟头。直到服务员上前抱歉说要打扫卫生,这才意犹未尽离开酒店。

皤滩之行,开了眼界、饱了口福,放松了心情。感觉印象还不错!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