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塘头老街漫步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塘头老街漫步

李志杰

多年未去塘头老街走走了。今年5月份曾经骑行姊妹楼,大门紧闭,来去匆匆,路上未停留,印象全无。

再次骑行姊妹楼,从塘头新十字路口开始,就下车漫步,仔仔细细打量曾经的公社、曾经的乡、曾经的镇。


从新十字路口到老十字路口这段街面还熟悉,时常来办点事。上午八九点的光景,街上人流很多,卖水果的卖蔬菜的卖日杂用品的摊位比比皆是。塘头菜场位于这条街的中心地段,也是现今最热闹的地方了。从邮电局向东,街上人流渐稀,清闲的店主们围坐在一起打牌,打发无聊的时光,呈现悠闲自在的市井画面。


塘头中学的校舍还在,里面荒草萋萋,郁郁葱葱的树木也遮挡不了落寞和荒凉。招牌换成乡村大灶台,铁大门锁着,一副与世隔绝的模样。


再向东就是老十字路口。南北路就是从前的老公路,上学时天天走的石子路,现在是宽敞的水泥路。路口的西南角上是塘头酒家,三层楼房,贴白色瓷砖,也不知如今生意怎么样?久久盯着“塘头酒家”几个字,我的记忆瞬间被激活。这个位置应该是老同心饭店所在地,有一段时间饭店是在对门路东的位置。还记得饭店老板提个大竹篮去泰州采购食材的情景,那时经常在泰州至周家楼的1路汽车上碰到。饭店的肉包子味道很好,学生一下课,一位老师傅就捧着箩筐守在学校的大铁门外,箩筐上遮了一块白布,里面是热气腾腾的肉包子。那特有的肉包子香味至今念念不忘。饭店门口右侧有个水果摊儿,一位胖胖的年轻女子风雨无阻地守摊,也是上学路上的一景。


从老十字路口向南漫步,见到新光华厂,它的前身就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红极一时的塘头木机厂了。依稀记得在塘头中学读书时,曾经与同学一起去木机厂的食堂吃过两次饭。老厨师炒的青椒莴笋棒极了,只是在菜里多搁了点榨菜丝,相当提鲜提味。以至于现在我做这道菜时都在效仿。


从老十字路口向东开始,就是我心目中的塘头老街了。路北的头上是一溜儿带门市的楼房,第一家是塘头商场。这一溜儿地段就是塘头供销社的位置了,那时是青砖瓦房。上小学时曾经跑到供销社买了一本新华字典,更小的时候曾经与哥哥一起去废品收购站卖过一把锈迹斑斑的铁锹,换的钱去老同心饭店买了几只菜包子,肉包子贵,没舍得。还买了一瓶汽水。现在这段街的末尾还有一些老房子,是一家浴室,名字叫“玉泉池浴室”,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我还经常来洗澡。


这段街走到头左拐,又是一溜儿老房子,石灰墙面斑驳陆离,露出红砖的底子。路东现在是个小型健身广场,依河而建,花木葱茏,杨柳依依,与别处所见大同小异。向北走到头,见到一座不太宽、弧度不太大的水泥拱桥。盯着拱桥思索良久,记忆瞬间再次被激活。小时候,这座独特的小桥就是我心目中塘头老街的地标,那时在梦里经常出现这座小拱桥。也是从这里开始,才是真正进入塘头老街。古朴的拱桥连同塘头老街,湮没在我记忆的海洋中,以至于遗失,很久很久。


不宽的水泥路,形同于乡村的极普通的一角。向东走到头,记起来了,里面一家就是塘头照相馆的老门市。记得小时候周家楼集场上,总能见到这家的店主拉开风景幕布摆摊照相的情景。那时候看到人们笑嘻嘻地站在幕布前照相,羡慕得不得了。


再向北走,水泥路一样的窄,老街的模样全无。路上冷冷清清,许久也见不到行人。我见到一位大妈坐在门口不紧不慢地剥毛豆,就问姊妹楼正常开不开放。大妈说,开的,有人来看的。听此言,心中自然欢喜。路边的电线杆上挂着“江都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和“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纪念馆”的指示牌。


到了纪念馆门口,又见大门紧闭,心里凉了半截。兴许大妈曾经见过有人进去参观,下意识就认为正常是开放的。抬头见到的是仿古的青砖瓦房,无甚兴趣,心里确实惦记闻名遐迩的于氏姊妹楼。今日又不见,何日能见?说到姊妹楼,我是进去过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去乡人武部有事。那时人武部的办公室就在姊妹楼楼下东边一间屋子里,只记得刚进门得跨过很高的门槛,里面幽深得很,凉气逼人,其内部建筑样式的细节也未在意,那时对此也了无兴趣。当时还发出感慨,堂堂的乡人武部就在这所破屋子里办公,也太寒酸了吧。一点也没把这座百年古宅放在眼里放在心上。岁月是把杀猪刀,时光真能改变人,从青葱少年到两鬓斑白中年,喜欢探古访幽,不知是进步还是倒退?


想到可以到姊妹楼后面瞧瞧,继续向西右拐,重新来到老街上。走不远,见一条向东的小巷子,进去不远,果然见到姊妹楼的后身和侧面的靓影了。从外部看,青砖黛瓦,坡顶风墙,两座二层小楼前后相连,形同携手姊妹,古朴而素雅。整个砖面也灰灰黄黄,斑驳陆离,古旧气息扑面而来。后面总共是六扇紫红色的木窗,应该是新近换上去的,部分墙面的砖头也是新的。听闻姊妹楼内部陈设古色古香,质朴无华,精美的雕刻窗棂,图案各异。只是我这寻常之人,在这寻常之日,无缘入内一探究竟了。


正欲挥手同姊妹楼道别,见一老翁,迎面走来。想必其能够知晓更多姊妹楼的前世后身,于是与其攀谈。老者名叫周以顺,今年78岁,早年在泰州工作,如今退休闲赋在家。周老说到姊妹楼,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周老说,从前整个这一大片于家有房屋一百多间,这边是从前的依绿园,前面有花园,有石塔,古木参天。周老还说,姊妹楼的后墙下端很厚的,有七八十公分呢,其实当初最早的县政府并不在姊妹楼内,而是在东北角上的一处建筑内,只是早就破旧不堪了……我向周老道别,也向这座见证革命历史的姊妹楼依依惜别……


继续向北走,是一片大院子,铁门紧闭,仔细辨认,原来是塘头粮管所。从外可见里面有红砖青瓦房,有老式的二层小楼。这一片院子内外,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交公粮的日子,应该是何等的热闹!繁华不在,回归寂寥,老粮管所也同姊妹楼一样,默默无闻,茕茕孑立,过着自己的寻常日子,直到地老天荒!


重新回到老街上,向北走见到路西有一座无人居住的老宅,小瓦、石灰墙,斑斑驳驳,破旧不堪,依然在簌簌秋风中傲然屹立。瓦上生草,紫灰色,蓬蓬勃勃,生机盎然。此草名叫瓦松,老房子独有,如今难得一见。


再向北是一条几近干涸的水沟,杂草丛生,沟西是一排老房子,记起来了,是塘头的老浴室。小时候的冬天,父亲经常带我来洗澡。对到浴室洗澡这件事,我是既盼望,又害怕。浴池里的水太烫,浴室里蒸汽也大,简直受不了。洗完澡,可以睡在躺椅上吃着父亲买的一小包咸花生米,那是极惬意的童年时光。是否每个人都是在这种爱恨交加的矛盾中懵懵懂懂地长大?


老浴室门前的水沟在从前应该是能够行船的河流。沟东也有一条路。据说民国年间的塘头老街为“店门口”,全长约300米,东街、西街以住户为主,中街为主街道,南北走向,依河而建。塘头老街在清末民初曾经是商贾云集的繁华街道,戏园歌声袅袅,茶馆饭店飘香……不知所谓的中街商铺是否依眼前的小沟而建,想找人相问,好久不见行人。


回头向西有一条路,在新式民居中依然夹杂着不多的老房子,同样破烂不堪。一直向西,见到南北老公路了,路西有个老式院落,院门上方有“江都塘头食品站”几个字。对这家从前的单位印象不深,门前丝瓜藤缠绕,蔓延成绿色的海洋。


再向西已是泥巴路了,依然见到一些旧时的建筑,孤零零的屹立在一片荒芜之中。这是塘头的老卫生院了。还记得很小的时候,为追赶一只蝴蝶,摔了一跤,嘴角被芦竹戳了一个小洞,乖乖地躺在卫生院西头手术室里,嘴边缝了好几针。卫生院南边应该是条河,河南是塘头中学。现在小河也基本填平了。学校最后面一排的老房子还在,红砖青瓦房,默默屹立……


塘头老街,繁华不在,日子依然不紧不慢地向前过。其实,老街也好,老房子也罢,无论你我,谁不是人世间的匆匆过客?


【知识链接】

江都区郭村镇上有座远近闻名的于氏双楼,两楼造型相同,均为砖木结构,青砖黛瓦,坡顶风墙。其间有楼梯相连,远远望去,好似孪生姊妹携手而立,故名姊妹楼。

姊妹楼系清代末年翰林于齐庆故居,此楼面南而立,上下2层,南与花厅相接,北与客堂相连,占地4亩有余,当时在塘头镇上可谓鹤立鸡群。姊妹楼设计精巧,造型奇特。两楼似分似合,若即若离,结构紧凑,浑然一体。最有趣的是,正看为一楼独立,旁看两楼相连,可谓匠心独运,天工巧夺,在古建筑中堪称一绝。

姊妹楼楼内陈设古色古香,质朴无华。精美的雕刻窗棂,图案各异:有各显神通的八仙过海,有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有象征吉祥如意的五蝠(福)临门……无不神形兼备,惟妙惟肖。人在楼中,或坐、或立、或信步、或凭栏,田园景色,尽收眼帘。每当月上东山,最宜在此观月之出,欣赏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的美丽景色。

楼下是1座花园。园内有1座石塔,四周古树参天,修竹挺拔,四季花草,姹紫嫣红,争奇斗艳;各种假山奇石,玲珑剔透。进入园中,真有曲径通幽处,禅房草木深之感。可惜,现已荡然无存。

姊妹楼也是革命历史的见证。19407月,郭村保卫战胜利后,新四军苏北指挥部一度曾设于此,、、叶飞等在这里留下了战斗的足迹。。194077日,——江都县第一届抗日民主政府在姊妹楼下花厅内宣告成立。(摘自百度)

李志杰的文学世界与您分享!

长按二维码识别,添加关注!


回眸往期

探访三娘井(重新发)

二姜的傍晚

吴桥的夜晚

伍家院子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