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郎咸平之子:海外华人难以突破的玻璃天窗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生于台湾,长于美国,接受了最完整的美国教育后,他最终选择了在中国大陆发展。郎世玮,作为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的长子,他是如何靠自己的能力从一名理工男,辗转商界,并在金融领域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在接受新闻专访时,他向记者透露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并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等时下经济领域的热点议题谈了自己的观点。访谈共分两个部分,以下为第一部分。


问:你早年随父从台湾到了美国,接受了完整的美国教育,之后进入高盛(Goldman Sachs)工作,这份工作对于很多人来说是非常羡慕的。是什么让你决定放弃美国的工作,选择到中国大陆发展的,其中有你父亲的因素吗?

郞世玮:
我们大学学的是理工科,相对而言找工作容易点,我们去的也不是它们核心的投资部或者资产管理部,主要是申请了它们辅助的技术部门,所以对理工科毕业生而言,进这样的大公司其实没有文科生那么难,哪怕你GPA不是很好。当时也是因为那边工资高品牌大,一心一意的就想去高盛,再来是本来对投资有爱好。

但是你说为何回国而言,你在高盛永远是一个棋子,你在做任何的编程也好,量化分析也好,你永远只负责一小块,永远掌控不了大的局面。因为你不是核心人员,甚至合伙人都遥遥无际。我们部门很简单,多数中国人,印度人,外加少许白人。我们都是做量化分析编程的,全是做编程的、码代码的。你说你要我码代码多少年,才有可能升职……但我可能码个两三年,就有六位数美金的收入了。所以当时而言,不太考虑升职问题的话,还是非常好的。

中国那个时候改革开放至今也就刚过了一半的时间,中国还在高速发展时期,那个时候我父亲的因素反而更少一些,因为当时他在国内也没有很有名气,他有建议我说,我们毕竟是中国人,你在国外永远是有一个玻璃天窗,看得着摸不着。所以回国肯定是最好的选择。

再来,我们中国人永远融入不了美国人的社会,美国人再开放你也融入不了,除非你几代让你都生活在他们土壤上,即便如此,也要别人让你融入。反而中国不一样,哪怕你持有了国外护照,中国还是把你当中国人看,甚至因为你是外籍的当时可能会觉得你更特别点。

问:其实对你来说有很多的选择,也可以回到台湾,或者去香港,为什么最终选择了大陆?在大陆发展期间有什么不适应,或者有感受到哪些地方与美国相比是有巨大差异的?

郞世玮:
还是一个文化的适应程度,任何一个大的国家,它为什么能够大,中国为什么能够崛起,很多人不是很理解。,摸着石头过河,,当时中国还是最穷的国家之一。所以那时候发展的道路一点错都没有,当时我们的人多、劳动力便宜、当然往工业建设去发展为主。

台湾、香港毕竟是小地方,它们不具备国内这些优势,它们人口不多,也不具备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天然资源也匮乏。还有,比如香港,它的文化至少我是看不明白的,融入不了。第一,你的语言是不同的,别人讲广东话你讲普通话,他们做的事情你是完全没法正常理解,比如他们取的名字、穿的衣服,上班的节奏、喜欢玩什么东西,你会发现你跟他们年轻人格格不入,更别说老人了。

台湾也有一样的问题,虽然他们讲普通话。台湾因为当时是四小龙之一,发展得非常早,他们1980年代的时候有一批像我父亲那样的人去国外留学。导致他们很多人才流失,人才流失经济停顿的后果之一是,台湾这个地方财富是非常集中的,他们的财富集中度超过美国、中国大陆和香港,甚至于超韩国,所以他们大部分的人可能都处在一个自己活在自己世界里面的状况,相对而言,就没有那么大的格局观。

比如,台湾人来到上海,除了最早几批的台商,后期来的,看的还是台湾新闻,吃的台湾菜,找的台湾朋友,搓的台湾麻将,所以去这种地方工作的话其实是跳入了一个陷阱,反而大陆思维要开阔的多,大陆这四十年变化实在大的。你从十五年前看上海,和现在是不一样的,你看十五年前的台北,跟现在看还是一模一样的,人还是一模一样的,只是老了一点而已。这个是主要原因。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