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木瓦上的赊店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建筑俨然是历史的一柄棱镜,任由了岁月的光谱无情地穿凿,然后折射出七样的色泽。木柱上的油彩,青瓦边的蕨藓,还有廊檐下的石雕,一起发轫了这场有关时间的邂逅。光影流转是年华,且用镜相定格这木瓦间上的一抹赊店流苏。

【骄阳下的老镇】

冬来的钟声轻轻敲响,却迟迟没有碾压出枝头的寂寥,大概这是上天额外的馈赠,总之,甩着裙裳的柳树还攒着一身的绿意,摇曳风姿。一路的疾驰,我像是“以梦为马”的赛手,一心要赶在西伯利亚风雪的前头,好早一步叩响赊店老镇的木门……

窗外的大地正像格子画里的色彩,随着车轮的飞转而恣意闪过。汛期早早过去,潘河里也载满了“潺潺”的柔情。一侧凹凸起伏的河堤婉转了已然收割过的田野,似是伸出来的手掌想要一寻来年的生机。骄阳正烈,朝世界撒着刺眼的光,恍惚间,横亘远方的赊店镇已然出挑身形,我自顾踩下了油门,只想着快些儿越过这一个车窗的距离。

不多时,隐在历史深处的老镇城墙已然端立眼前。雄壮、浑厚,便连砌痕都是年轮兜转留下的底蕴。三面环水的城池,包裹了青色的高墙。重檐的门楼高高耸立,夯在雉堞的丛林里,直指着本是遥不可及的天穹。飞檐高高翘起,一如女子的裙摆,划出挑逗的弧线,又拨弄了远处的云。歇山的屋顶恰巧被阳光拂过,蹲坐的脊首开始难辨,倒像是活了起来。

入了门洞,我便径直去向左近的饭庄。游人如织,虽然离着正午还差些时间,却一连三家都挤满了如我的飨客,无奈至极,索性买了一些吃食蹲在棋摊一边凑起了热闹。对弈是两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几句之下,老人索性聊起了赊店一地的种种。

赊店,又叫赊旗店,赊店,兴隆店,坐落在河南省南阳市的社旗县,是一处拥有九道城门的老镇。远至清朝,它就与朱仙镇、回郭镇、荆关镇一起被好事者并列到了四大名镇,可谓由来已久。“依伏牛而襟汉水,望金盆而掬琼浆;仰天时而居地利,富物产而畅人和”,这算是当时对于赊店赞誉的一种浓缩。

早先,我有查过赊店的资料,显然它并不是一处无名的城郭,反而是历史的宠儿。剥开记忆的洋葱,赊店镇该是古南阳最为辛辣的一层。在漕运主宰的满清时代,潘、赵二河的交汇,不仅温润了这里的生民,还驮来了繁荣的浪头。南通荆楚,北达幽蓟,东连闽浙,西接雍凉,这般发达的水脉,使得当时的赊店镇成为中原以及江南数省货物集散的商埠。光绪三十年的《南阳县志》这样写道:“育水以东唐泌之间赊店亦豫南巨镇也,在城东北九十里。”而在它最鼎盛的时候,镇里的流动人口竟然有十三万之多,因而打下了“天下店属赊店”的名头。

【商潮的纹理】

攀谈半晌,石板街上的行人耐不住日头的照拂,纷纷躲到了午睡的小憩当中。谢别了对弈的老者,我索性借着此刻难得的“静谧”,一头扎进赊店镇的历史脉络里,带着它的过往,不禁加快了步子且去端看那淹没在岁月里的老镇商潮。

赊店的繁荣于今已是夹在县志里面的仓颉码,而会馆的遗存无疑应证了里面最粗的字体。

山陕会馆,是赊店镇人引以为傲的古迹。在古时,除却“秦晋之好”的佳话,一河之隔的两地,为了对抗徽商以及其他商人,又组成了强强联合的商业传奇,时人统称为“西商”,而山陕会馆便是两大商帮联手抗敌的写照。

赊店镇的山陕会馆始建于1756年,正处于封建中国最后的盛世——乾隆盛世,随着商业合作规模的不同扩大,会馆的规模亦在膨胀,直至光绪年间,才将竣工的最后一块方砖砌上,这个过程用了136年。

会馆坐北朝南,北靠五奎场,东临永庆街,西伴绿布场,虽立在闹市的中心,却是静静倾听着赊店的繁华。

迎面便是宽62米,长156米的硕大馆身,作为一处三进的院落,会馆形成了北高南低的奇特格局。拾阶而上,巨大的“二龙戏珠”琉璃照壁首先映入眼帘,彩釉陶的方砖,上面镌着透花雕龙,阳光映照下,金漆闪闪,看着很是富丽,像极了北京城的九龙壁,只是规格略有不同。铁旗杆立在后面的院子里,上面还挂着幡子,可惜东风恼人,看不清上面的字迹。

脚下是清白色大理方砖,走了一阵,才看到平地拔芴的悬鉴楼。悬鉴楼又称八卦楼,是会馆娱乐所用的戏楼。三层的重檐歇山顶,多少有些奢侈,却也彰显了山陕商人的财大气粗。鸟瞰悬鉴,琉璃彩的戗脊斜斜低指,上面还缀满了形态各异的脊首。连着的檐角则高高挑起,挑弄着已经“失声”舞台唱腔。往下看,密密麻麻的斗拱错落出木质承重的曲线,左近满是彩色的木雕,或寓意深刻,或祈福愿景,不一而足。大凡戏楼,大概都有一个标配的东西,那便是钟鼓二楼。此处自是不能例外,放眼看去,粗大浑圆的木柱各有十六根,撑起了钟楼与鼓楼的百年沧桑。

且行且走,终于亲见了此处高大的拜殿。殿高34米,面阔23米,进深45米,乃是会馆的中心楼。从制式看,大拜殿属于重檐庑殿式,分了前后殿,为突出其地位,还特意砌筑了高台。立于殿前,两侧都是五尺高的大型石雕,却不知手法是透雕还是浅浮雕。向右看,精美的楼台亭阁,人物鸟兽,环绕了“渔樵耕读”的四字石刻;朝左瞧,则是“十八学士朝瀛洲”,端得精美。拜殿的高台大概4米高,由坚硬的砖石包砌,四周还用石栏围住,无形中又使得中立的石牌坊更加突出。牌身可谓精美绝伦,满是“金龙缠玉柱”、“文武狮子”以及“八爱图”的镂刻图案,下面则是少见的“九龙口”,并斜着铺了云龙石雕。门楼分立两旁,需登上十三级的台阶方可越过。前殿檐下更是一番景致,上有出于民间的“西游记”、“封神榜”等木刻图案,耳熟能详之下,尽显了古代匠人的“天工”手法。上至高台,便是各有功用的前后殿,前者用作饮宴,后者则供奉了关帝神龛,却是一致的华丽。可惜大门紧锁,只能从门缝之中略窥端倪。拜殿两侧还各自修筑了配殿,东侧是药王神殿,西侧为马王殿,不由会想起“马王爷有三只眼”的戏语。配殿之前,则尽是廊房,保存依旧完好,东西各自竟有十三间之多,应该是用于平日休憩之用。拜殿之后原本立着一座硕大的春秋楼,如今却已毁殁不存,空留了游人无尽的怅惘。

商潮汹涌澎拜,激荡着沁凉的浪花,最大的两朵该是镖局和票号的青睐。

出了会馆,走走停停,到了瓷器街北端路西,著名的广盛镖局就坐落此处。旗杆耸立,迎风翻卷的镖旗子赫然印着“广盛镖”三字,其后才是坐西面东的镖局大院。放眼看去,五间的门头,中间为高大的门楼,上首还横挂着金漆的牌匾,写有“广盛镖局”几个大字,不知为何,看上去却是格外的苍凉。这是一进三出的院落,院子的当间还立了代表主人的“戴”氏旗幡。院落很大,四周皆是齐整的房舍,共33间,分别是会客厅、签押房、仓房、镖头居室、镖师居室、练武场等。不过,广盛镖局最引人唏嘘的却是它的传奇走镖,兴衰浮沉。镖局由山西祁县武术世家戴二闾创立,师承内家形意拳,凭借一身艺业,使得广盛镖局明躁山西、陕西、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北京、张家口、天津等地,被称为“华中第一镖局”。后来随着票号在赊店的驻扎,现银走镖大大减少,广盛便成了金融进步的“牺牲品”,也是当时镖局行当走向消失的缩影。

中国旧日金融的标志——“汇通天下”里,就有蔚盛长票号的身影。蔚盛长票号,设在了赊店镇最繁华的瓷器街路西,乃是中原地域的第一家票号。它的总面积有800多平方米,门面房便是接待业务的柜房,如今还摆着一些应景的桌椅物具,木板封格的柜台上,算盘珠子整整齐齐,却已经无人拨响。向里走进头院,里面分设信房、账房、学徒房等;二进院里是票号的大掌柜房、二掌柜房、三掌柜房;三进院子更显简单,只是厨房、公议厅等设施屋子。光阴模糊了这里,也牵动起游人的嗟叹,仿佛是扑克牌的两面,无奈而又必然。

【散落的明珠】

历史没有办法假设,因它总是用赤裸的现实把人从幻想里唤醒。古赊店模样,就在这来去之间的玩味中,使它原先完整的珠串变作了断掉的明珠,散落在现代生活的夹层里,我们瞻仰,瞻仰这些长寿的使者,顺便触摸曾经心跳的那年辉煌。

城外的柳树此时还在挣扎出最后的绿意,我头上的天空竟洒下了白色的雪花,无声无息。时间在指缝中缠绕了柔情,走了不一会儿,依稀已经看到了藏在巷里的火神庙。

火神庙始建于公元1725年,位于山陕会馆的东侧,彼此相距不过l00多米,乃是一座宏伟壮观、古朴典雅的古建筑群。当时因为镇里制造烟花爆竹的“炮房”较多,左近又都是砖木结构的建筑,甚至还有相当部分的草房,为了求得一方平安,“炮房”行业索性牵头,集资建了火神庙。作为先于山陕会馆的“名宿”,火神庙见证了较早的赊店繁荣。

最初的火神庙齐聚成宫、阁、祠、殿共计79间的建筑集合,东一半是主庙建筑,西面一半则是道房建筑。长方形的火神庙,东西宽达34米,南北长到85米,总共占了2890平方米的面积。山门硕大,勾勒着古朴的信仰,又和戏楼连接一起,看着更显气势。

五间的山门属于硬山式屋顶,还砌了高高的马头墙,既能防火,又可以防盗,显然是徽派建筑向北延伸的结果。正脊比较显眼,笔直的线条缀着许多脊首,中间有驮着莲花宝瓶的麒麟,两端是“龙吻吞脊”,间隙里又排满了天马、斗牛、狎鱼、獬豸等祥瑞,便连垂脊都雕着稀罕的吻兽构建,雪映之下,尤显精致。我这一侧的南坡面,青瓦层层错落,中间却是一组菱形的绿边黄心琉璃瓦,直到屋檐,又一致换成了饰有两排大肚佛钉帽的筒瓦,这番气韵,可不是一处小庙可以有的。渐渐的,大雪飘飘扬扬,慵懒地打扮了青砖漫地的院子,早早亮起的院灯,白色的世界,被灯光一洒,似是铺上了富贵的金黄,游人已经渐渐散去,静静的火神庙深处,是不是还有一份虔诚锁在里面?

火神庙沿袭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中轴规矩,自南向北,一路走来,依次有山门、大戏楼、木牌楼、大拜殿、大座殿,而在拜殿和座殿前后左右又有四座配殿,可见严谨且配置完整。

“赊店古镇千年传,三河四水围中间。七十二街有规划,三十六行行占先。”算是形象地概括了有关赊店镇的种种,而这七十二街当中有着诸多带了地域风韵的民宅,其中,不得不说的就是姜家大院。

街有七十二条,绝不是一蹴而就的结果。而在最早的规划里,倒已有了姜家大院的一笔。姜宅是“一进四”格局的院落,面积有1000多平米,容纳了198间的房屋。临街上,15间的门面房都用作商用,看去是以5间为一个单元,外面普遍用“板打门”,然后各自向内延伸,形成了相对独立的院落。中、东方向的二院里,前院的东西两侧建着六间的厢房,跟着是二层的过厅,经了过厅到后院,最后是陈设相对完好的正厅。

站在院子里,好像可以闻到古朴的“砖木馨香”,硬山样式的花瓦屋顶,合嘴的鱼形脊兽,诉说着南北交融的建筑“笔法”。立在院中,多的是雕花的直棂木窗和竖式的隔扇木门,这里少却了北方宅邸的豪气,却多了一抹不胜凉风的素雅娇羞,好一幅宣纸上的“精舍”丹青。

一座老镇,有着斑驳的城垣,有着青石板的街道,一切都像是飞鸟掠过天空,留下了翅膀的轻响,久久回荡。

【赊店的文墨】

紫微星带着那时的辉煌一起陨落在历史的旧章中,留给了老镇满载最后印记的沧桑,这些是没有墨水的仓颉,却重演了赊店镇的文墨之魂。

文化,一个还在惯性里停留的老镇回忆。

赊店镇的老酒醇香中,俨然回旋了文化的涟漪。“赊店老酒”最早出现在夏朝,兴盛于汉,却在明清达到高峰。自光武帝刘秀将兴隆店的酒御笔亲封为“赊店老酒”起,已是两千年的杯中回味。

走在赊店古镇的街道上,远远就能闻到传来的酒香。循着味道,穿过南中心街向东走到马神庙街,路的西边就是赊店老酒的酒厂。而在酒厂的西院里,直径1.5米,深40余米的“玉龙井”就坐落在这里。古井井水清冽绵甜,用它酿作的酒浓郁芳香,醇和协调,纯正爽净,度高而不烈、低而不淡。晋代江统在《酒酷》中就曾写道:“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曰杜康。”水是酒之骨,酒是水之魂,传说中,仪狄便是从这口井中取水酿酒,因而它也被称为“五龙女井”。如今千余年过去,古井依旧是赊店镇酒厂无法舍弃的清酿源头。

傍晚时分的古镇大街上,盛着甜米酒的小挑儿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扁担的两头,一端是酒瓮,另一端则是两根弯竹板十字交叉固定而成的热酒台,下面还有窜苗的小炭炉。精致的铜锅里,甘甜的米酒氤氲着热气,随着老板拉长的叫卖声,穿行了整个大街。在当地,照着仪狄亲传的酿造方法酿制的这种甜米酒,历来是当地独具特色的风味小吃。

潘、赵河畔,酒肆林立,窗外挂满了古朴的旗幡,迎风飘逸,像极了齐整的马队,时进时出的是忙碌生计的酒家老板。在大概他们的心里,早已设了一处神龛,上面刻着被奉为“酒祖”的仪狄。

遍布古迹的瓷器街,不过宽不足10米,长300多米的不起眼小巷。可正是这条有些拥挤的地段,在清代时,一度云集了北方的定窑、钧窑、耀州窑、磁州窑和南方的龙泉青瓷窑、景德镇青白瓷窑六大窑系及众多名窑的瓷器,被称为“中原瓷都”。而烧制在瓷器底端的窑口铭牌,更是无声地见证了瓷器街的诚信文化。

烙画葫芦也被视为当地颇具特色的民间艺品。金黄的葫芦并不大,却烙印了各色的图案,或书或画,气象万千。因为经过火烙,上面的色彩在高温地烧灼后变得古朴典雅,拥有了其它颜料无法替代的质感。在赊店镇,随处都是挂满烙画葫芦的绳索,引领了游人,又“裱糊”了闹市。

赊店木板年画、赊店大调曲、赊店越调等等,瑰宝太多好像永远细数不完。就像一块有关文化的碑铭,各样笔触的民艺章节镌满了赊店镇的一生。在建筑有些坍圮的今天,正是这些情怀填补了心里缺失的那道白墙。

我想,赊店镇该是沧浪河水里的石子,被打磨掉了那多的棱角,又圆润地躺在了历史的岸边。咔嚓!!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