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黄琮变夔龙——海昏侯墓出土蜷体玉龙考辨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黄琮变夔龙——海昏侯墓出土蜷体玉龙考辨

丁哲

3月2日上午,考古工作者在首都博物馆内举办的考古成果新闻发布会上,正式对外宣布举世瞩目的海昏侯墓主人为西汉第一代海昏侯、汉废帝刘贺。同时,《五色炫曜——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展。

 

在此次展览的441件文物中,有一件蜷体玉龙颇为引人注目,其造型非常奇特:龙首前探,体两侧各伸一尖钩状触须,龙身瘦长,逶迤弯曲,呈螺旋形盘旋,头、身、触须处于多个平面之上,整体蟠蜷作立体筒形。表面满饰浮雕龙首纹。器体有一横置的三棱柱形钮,上钻有孔供穿系。

俯视这件蜷体玉龙,可发现其内壁弯卷为圆形曲面,外侧却有几个平直的面,这种外圆内方的形制明显和玉琮的特征相符,而那个三棱柱钮的形状和位置,也恰好与玉琮的棱角相合。据此可知,这件造型独特的玉龙,实为早期高体玉琮改制而成。但玉琮究竟为何时之物,尚未可知,当以齐家文化、商代可能性最大。




齐家文化玉琮,静宁后柳沟出土

 



商代玉琮,三门峡虢国墓地2009号墓出土

无独有偶,随州曾侯乙墓曾出有不少玉琮改雕而成的玉饰,与海昏侯墓这件蜷体玉龙有异曲同工之妙。枣阳九连墩1号墓出土的一件羽人形玉饰,也是利用了玉琮一角设计制作的。

玉蟠龙,随州曾侯乙墓出土

双龙形玉饰,随州曾侯乙墓出土

玉半琮,随州曾侯乙墓出土

羽人形玉饰,枣阳九连墩1号墓出土

海昏侯墓主人刘贺生活在西汉中晚期。汉代玉器上龙的形象,多为水滴形眼,拉长眼梢,斜磨眼眶以凸出眼球,雕出瞳孔,眉骨尖凸;口部大张,露出钩齿,上颚外翻,斧形下颚。叶形耳后展,耳尖上翘,有的耳后还有细长分岔的角。但这件蜷体玉龙的时代风格却与汉代格格不入。

西汉早期玉龙佩,徐州狮子山出土

玉龙头部的形态,及表面的减地浮雕龙首纹,正为判定其年代提供了可靠的依据。龙头短粗、臃肿,作闭口状,椭圆形眼,鼻肥厚翻卷,“L”形短角后伏于颈上,这些特征均为春秋末期至战国早期的玉龙佩及双龙首玉珩所常见。

战国早期玉龙佩,长子牛家坡7号墓出土

战国早期玉龙佩,洛阳中州路1316号墓出土

减地浮雕龙首纹,流行于春秋末期及战国早期。此纹以侧视的龙首形母题重复铺陈而成,风格细密繁缛、纷杂跳动。龙首轮廓由谷粒状、卷云状、长尾蝌蚪状零件构成,目、髯等细节皆用单阴线雕琢。制作这种纹饰,通常要按照预先的设计,砣磨或刻划出浅细的阴线起稿定位,然后沿草稿深刻下去,再将零件间的凸梁剔除,最后打磨圆润、细雕而成。

战国早期玉璧,随州曾侯乙墓出土

春秋末期战国早期玉牌饰,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春秋末期玉剑饰,六合程桥2号墓出土

战国早期未完工玉璧,随州曾侯乙墓出土

 

综上所述,这件海昏侯墓出土的蜷体玉龙,原系史前或商代玉琮,在春秋晚期偏晚至战国早期改制而成,后又流传至西汉晚期为刘贺所收藏。


 

玉器材质坚硬,温润莹泽,原料来源及加工都不甚容易。因此古人对玉器极其珍惜,当器用观念变化或发生破损时,往往会将原来的成品重新加工,从而形成新的器形、器类,抑或补琢了新的纹饰。与质料特征发生根本变化的金属、陶瓷器不同,玉器的制作总是一个减损材料的过程,原因在于材质和工艺的特殊性。改制玉器既然是对原器的再加工,则会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来的特征,同时也将产生打破原器的痕迹。如此新旧两类风格,肯定会在玉器的造型、纹饰、色泽等方面有所反映,这为我们甄别改制玉器、断定原器年代创造了条件。

 

通常情况下,出土文物的时代当与墓葬、遗址同期,但是玉器具备耐用性及珍贵性,古人将早期遗玉继续用于佩戴或他用,乃至最终作为殉葬品埋入墓中也就不足为奇了。海昏侯墓出土的蜷体玉龙就是最好的例子,其充分反映了出土玉器年代的复杂性。

 

参考文献:

1.丁哲:《考古出土改制玉器浅识》,《东方收藏》2015.1。

2.丁哲:《从海昏侯墓出土的“舞女”谈起》,古玉鉴定秘籍2015.12.12。

 

 

 


 

报名丁哲老师微信古玉鉴定班

请联系:手机/微信号18610230490

QQ1054105106

 

了解丁哲老师微信古玉鉴定班详情,请点击左下角按钮阅读原文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