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花甲老人“捡破烂”钻研古法工艺 烧制出金油滴建盏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建盏,是产于建阳的黑釉系茶碗。它有着很明显的地理标记,必须产于建阳,采用建阳当地的泥料、釉水,用建盏的工艺制作完成。缺失一个条件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建盏。

建阳建盏按釉色分类,可分为金油滴盏、银油滴盏、兔毫盏、鹧鸪斑盏、杮红盏、茶叶沫盏等,“金油滴”是建盏中具有代表性的釉色之一。

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每天风尘仆仆地去建窑古遗址“捡破烂”,蹲在土堆里拿着残片钻研古法工艺,挖掘里面的秘密,这是黄美金的日常。

黄美金,国际陶瓷工艺大师,建盏建窑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以烧制金油滴建盏见长。

黄美金从事陶瓷制作30多年,喜欢陶瓷,尤其钟爱建盏。

麦田守望者

制盏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外人难以想象。一个窑炉、一把小板凳,一张椅子上放一本书和一把茶壶,这就是黄美金的小作坊,除了“简陋”再也找不到其他形容词。制盏的烧炉有4层,顶层是耐火砖,烧制时其它3层各放一件,一天就烧一炉,出3个金油滴盏,还无法保证最终效果,有可能烧制大半年也出不了一件精品。

黄美金为了还原这门古老的技艺,收集建窑残片,挖掘泥料,对釉的配方进行了多次的调整。

看炉是一件枯燥又费时费神的事情。他每天凌晨3点就坐在炉边看火候,一直守到早上8点,其他工人再来接班。一天中最漫长最冷清的这5个小时,陪伴他度过的就是椅子上的书和茶。

建盏属于黑瓷系列,它依靠窑变形成的釉面结晶纹,有兔毫、鹧鸪斑、银星斑、油滴斑等多种精美图案

在黄美金家的屋顶上,三座电炉前摆满了揉细的瓷土、匣钵、未上釉水的建盏。烧制“金油滴”建盏的技艺很复杂,包括揉泥、拉坯、修坯、熟烧、选坯、上釉、烘干、补釉、装窑、焙烧、出窑等二十几道工序。哪怕是一丁点的地方出了纰漏,这炉烧的一定是废品。“能好好睡一觉,就是最大的享受!”现在他的家里摆满了大大小小的“金油滴”,是他十几年如一日艰苦创作的勋章。

无价在于匠心

制金油滴,源于多年前的一次拍卖会,黄美金听人说起在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收藏的中国南宋油滴斑茶盏,其碗口沿为金色、油滴也呈金色,日本政府于1950年专门制定法律规定其为国宝。自南宋以来,这样的“金油滴”珍品已销声匿迹。日本拥有如此珍宝,国内却无迹可寻,这让黄美金觉得惋惜。回家后他辗转反侧,总是放不下这件事,于是决定全身心地投入到金油滴建盏的研制开发上。

建盏为宋朝皇室御用茶具,是当时上至至尊、下及士大夫用于斗茶的珍品。

建窑建盏是宋代八大名瓷之一,在元代中后期逐渐衰落,明代开始就断烧了。要复原制盏工艺,黄美金只能通过去建阳各地的古窑址搜集建盏残片,分析宋代建盏的烧制工艺,自己一遍遍去摸索。甚至于大年三十晚上,所有亲友都围坐在一起享受团圆时光,他却还在小作坊里烧窑、做实验,年夜饭都顾不上吃。

金油滴建盏的烧制工艺难于上青天:首先是不知道金油滴的釉料配方,需要无数次的实验去调配;其次是油滴釉的氧化还原条件要求高,不可控因素很多,在烧制过程中时间和温度控制差之毫厘,成品釉色的差异就会很大,这个火候非常难把握。

评定一个金油滴建盏的价值,要根据它的器型大小、形状、油斑、排布、色泽、美感、成品率等综合考虑,一个大型的布满金油滴斑纹的完美建盏是可遇不可求的,成品率极低。只要有一点瑕疵,整窑的建盏都会被他砸掉。

金油滴撇口大盏

黄美金最满意的作品是金油滴撇口大盏,口径达到了24cm!建盏体积越大,油滴覆着面积越大,大面积的油滴要烧到均匀就很困难,容易出现釉色不均、起泡、过火,以及变形和开裂等问题。因此这种大号径的盏一般一年才出一件,废品率高到无法计算。

烧盏时,他从不会设想要花多久时间,烧多少废品才会成功,而是着重于从每一只建盏中发现问题,找到解决和规避的方法。在不断试错中才有幸制出一件合格的盏,但下次即便用同样的工艺、时间、手法去如法炮制,成功率依旧渺茫。这就是建盏的魅力,讲究不强求和随缘。但在准备过程中,从一遍遍挖掘可用的泥料、对釉的配方千万次调整,到以秒为单位精确控制窑温,黄美金一步都不敢怠慢。

以技造物 以物传人

这一两年,黄美金的“金油滴”建盏名气渐大,还受到台北故宫博物院和大英博物馆的邀请参展。“他们有老盏,我的是新作,新老放在一起展示,让更多的人欣赏到我们建窑建盏这个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

既有颜值又有内涵,这是外国人对建盏的评价。它与传统陶瓷斑纹不同,因为釉色的不可控和多样性,反而彰显了一种独特的气质。

这些年黄美金一直在不停研究、完善建盏的烧制工艺,包括金油滴、银油滴等。这几个月他在尝试古法柴烧银油滴,这种制法会呈现出不一样的釉色美感。从天亮到天黑,他都在杂乱的作坊里与盏作伴,每烧一炉建盏需耗费几十度电,老伴时常抱怨他是在烧钱。

油滴色如银灰,其釉面上有无数大小不一的结晶斑,状若盛开的金菊,是建盏中百里挑一的精品。

为了让好不容易拾起的手艺得以薪火相传,他带着儿子黄文勇和徒弟陈祥松一起做研究,以技造物,以物传人。“我就是想让更多人看到建盏之美,让老祖宗的东西在我们自己的手里传承下去。”






如果对您对文章感兴趣,欢迎分享转发!

更多鉴定知识点击公众号会话窗口的鉴定秘笈


用更专业的眼光去收藏,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文章改编自网络,若涉及侵权请告知删除/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