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萍乡日报】下埠有座千年古刹,建于唐代,曾经办学育人...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万缘庵,原名慈云寺,始建于唐代,至今已有1100余年的历史。现庵为后重修,新建山门、天王殿、念佛堂、祖师殿、方丈室、居士楼、安养院等,总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新塑高大庄重的四大天王、弥勒佛贴金佛像 5 尊,拓宽硬化进庵公路 500米及庵前广场1000余平方米,新建碑林30米,安装花岗岩栏杆 300 米,完善围墙 300 余米,院内绿化植树,安装自来水等,耗资360余万元。

 

万缘庵的前身慈云寺

唐代崇尚,涌现无数高僧。唐宣宗年间(847-859),高僧溥昭云游至吴楚交界之地,来到萍乡县境内的下埠慈云山下,见一处开阔地带,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林木茂密,环境幽雅。且观其山势,极像一只展翅低飞、伸颈饮泉之凤凰,纯属一方净土。遂决意在此结庐为庵,诵经修行,潜行向佛。之后,溥昭禅师收授门徒,广结善缘,募集善资,兴土木,建寺院,取寺后山名“慈云”二字,授寺院名为“慈云寺”。溥昭禅师成为慈云寺第一任住持,并为寺院编制第一部寺规戒律。寺内僧侣众多,佛事兴旺,来寺内朝香拜佛的善男信女接踵而至,寺院声名播扬遐迩。

慈云寺历经唐、五代十国、宋、元、明诸代延续下来。但寺宇几毁几建,僧众几去几回,佛事几废几兴。至明末清初,由于种种原因,慈云寺又遭毁败,香火一度中断。清康熙元年(1662),湖南攸县无忧寺高僧妙智(江西永新四都峒上田垅里、今莲花县良坊镇洞峰村人,俗姓朱,据下埠《银子塘朱氏族谱》记载,妙智为银子塘朱氏开基祖荣晃的叔父)云游至此,爱其山水胜境,着意重续佛缘,遂取得无忧寺的支持和帮助,重建寺宇,重塑佛缘,重扬佛事,僧众陆续返回,香火日渐兴旺。妙智禅师多方奔走,广结善缘,远近族姓祠堂、殷实富户先后乐捐田产,且经营有方,财力不断攀升。住持妙智禅师为慈云寺振兴之祖师。清乾隆八年(1743),住持慧广禅师召集寺内僧众议定,扩建慈云寺。遂圈地百余亩,先期环绕寺院修筑围墙800余米,院内培植林木花卉,开挖泉池2口,广辟寺宇,建成佛殿、楼阁、经堂、禅房、武堂、客堂、药堂等100余间,建筑面积1万余平方米。整体建筑依托寺后高山,气势恢宏,庄重肃穆,不愧为胜地。慧广禅师取“世间万事皆因缘”之意,将原慈云寺更名为“万缘庵”,山门楹联为“万事皆空何须着意,缘因不断总要修行”。清代康乾盛世,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经济繁荣,万缘庵亦得以繁荣发展。纵观万缘庵历史,创建于唐代,鼎盛于康乾。此后的万缘庵,殿宇巍峨壮观,独具一格。庵前清水映照,波光粼粼。庵后古木参天,人迹罕至,称之为禁山。庵宇依高山坐东朝西,每逢晴朗天气,在夕阳余晖的掩映下,气象万千,宛若人间仙境。

民国二十四年(1935)所修《昭萍志略》的萍乡西区插图中,标有“万缘庵”的名称。


 

万缘庵曾经办学育人

民国二十六年(1937),萍乡县第五区文明乡(辖下埠、胡家坊、大塘、杞木、铁冲、横溪、马迹塘、栗塘、潘塘一带)由乡长出面,召集辖区各大姓“父老”,议决创办文明乡中心小学,校址设万缘庵。由万缘庵无偿拨出寺院坐向南边10多间房子归学校使用,把经堂边上主墙的门塞掉,互不往来。另外,紧靠房舍划出南边一个大院子直至围墙,归学校用于基建、辟作校内花园和学生活动场所等。学校沿走廊向山上延伸,砌30级台阶(号称30等),引向山上推出一块平地建4间教室和中间活动室。院子内新建厨房、烧水间、洗澡间、储藏室等附属设施。历经3年筹备就绪,学校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开始招生,设四年级预备班和高小五、六年级,延聘名师,正式办学。庵内佛事照常进行。当年,僧人们做功课的钟鼓声、木鱼声、诵经声,学校掌握作息时间的敲钟声、歌唱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

1949年7月23日萍乡解放。解放后,人民政府将文明乡中心小学更名为萍乡县立下埠小学继续办学。当年,在文明乡中心小学和下埠小学教书的老师都说在万缘庵教书,在文明乡中心小学和下埠小学读书的学生都说在万缘庵读书。万缘庵历届毕业的学生一批一批考入上一级学府继续深造,走向社会,成为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知名企业家、党政领导干部、专家、学者,万缘庵成为培养人才的摇篮。笔者曾于1940年下学期至1943年上学期在文明乡中心小学读书,于1950年上学期至1952年上学期在下埠小学教书。笔者的少年时期和青年时期先后有两个阶段在万缘庵度过了愉快的求学和教学时光,往事历历,难以忘怀。

解放初期,当地政府遣散庵内僧侣还俗归乡,大多数僧众离去。因多种原因,最后一任住持松定禅师及其高徒素辉禅师还俗后仍留庵内成家居住。庵内房舍除少部分安排还俗僧人居住外,当地政府在土地改革时期安排附近几户村民入住。随后,万缘庵整体设施,除在1958年和兴修水利运动中遭到少量损坏外,大部分保存完好。下埠小学则照常办学。


 

万缘庵被拆今又重建

下埠缺水,主要靠塘库蓄水灌溉农田。1970年因加高庵前步家塘水库,按设计库水淹至山门,左右两边淹至山脚,无出入路。加之开展建新农庄运动,需要大量砖瓦、木料支援,当地政府经过研究才不得不将万缘庵和下埠小学拆除。庵内住户和办学另行安排。残存的只有半间客堂及800余米围墙。院内古木则砍伐殆尽。

改革开放以后,政府开放宗教文化活动。信士杨淑贞感于佛缘,遂于1987年恢复香火,并负责庵内一切事务。在任期间,1994年新建大雄宝殿和二层住房一幢,面积500平方米,重新塑佛上殿。

2005年1月,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将万缘庵列为市宗教活动场所。

2007年年末,居士李清莲、罗子明二人接手维持庵内香火。2008年年末出家人释喜顺来庵维持庵内事务,并于2012年将原有10余尊佛像塑成高大庄重的贴金佛像,维修居士室200平方米,拓宽进庵道路300余米。

2014年10月,信士谢海清、胡辉国、邓日忠倡导,邀请李细发、晏竹文、邓日良、李明发、胡建庭、李宽、黄新难、黄涛等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商定扩建万缘庵。其新建寺院秉承传统,体现民族风格,精心构图设计。在各方支持下,不到一年,新建山门、天王殿、念佛堂、祖师殿、方丈室、居士楼、安养院等,总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新塑高大庄重的四大天王、弥勒佛贴金佛像5尊,拓宽硬化进庵公路500米及庵前广场1000余平方米,新建碑林30米,安装花岗岩栏杆300米,完善围墙300余米,院内绿化植树,安装自来水等。


◆记者:朱隆起

◆责编:郁佳敏

◆实习编辑:张宇欣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