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新村纪事丨原来上海第一批劳模是这样选出来的!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时间拨回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张“住宅建设要优先考虑工人阶级”。市政府希望通过两个试点项目(“1002”户和“两万户”)起到带头作用,号召全市企业妥善解决职工住房问题。



1952年,第一批劳动模范携家带口,搬进曹杨一村,这就是试点之一的“1002”项目。那么,


第一批劳动模范是如何选出来的?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杨辰老师对此进行了研究,新村住房的分配主要分两个阶段:

首先是政府在全市范围内对企业进行挑选;

然后是在入选企业内部对职工进行挑选。


▶什么样的企业能够入选?


杨辰老师通过整体档案发现:“‘两万户’项目中约6100套分给了上海央企12900套分给了地方国企(这两项占到了总数的95%),私企仅有1000套(占5%)。新村住房的分配带有明显的倾向性———重点服务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相关的国营企业。”

“两万户”的居民多来自华东纺织局、轻工业局、机械部、钢铁和化工等企业。


▶入选企业确定了,内部的职工又该如何选拔?


杨辰老师介绍,企业内部的住房分配主要依据四个原则:

1

根据车间人数按比例分配名额

2

在工厂里从事技术创造发明,对生产有特殊贡献者

3

生产上一贯带头的优秀先进工作者

4

工龄较长的老年工人


因为名额极其有限,最后入住的往往是各厂在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


最终来自217家企业的1002户工人家庭入住曹杨新村,携家带口,在这里扎根,有了子辈孙辈,一住就是一个甲子。


两代新村工人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感


杨辰在他的研究中还提出了“新村工人”的概念。他认为,“新村工人”是从上海的工人阶级中细分出来的一个社会群体,区别于不住新村的工人。“新村工人们在职业岗位、经济收入、社会身份、生活方式、自我认同、工作和居住关系等方面有一定的共性。”


新村工人从何而来?


朱芬曾当过4年兵,她说部队里面的老同志来到家里家访,看到整齐排列的一排排房子,看到小区蜿蜒的林荫道,对朱芬的印象很好。


当时人家跑到我们这里来,看到这样好的环境,哎哟,你们这里太漂亮了!我父母、小区里的邻居都是劳动模范,立马拍板,说这个小姑娘我要了。”



当年战友来家访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朱芬回想起这些往事,语气昂扬,言语间满是骄傲。


唐招娣老人接过话茬:

红漆地板、自来水啊,刚来的时候老灵啦,那个时候独门卫生间在上海很少的,人家都很羡慕的。”60年前的歌谣唱道:“曹杨新村好风光,高楼大厦真漂亮。白墙壁,红瓦顶,石子路铺得平。诶嘿哟,走路真称心。”


 

杨辰曾在曹杨新村有过8个月的居住经历,他也感受到了居民这种自豪感:

工人新村的确没有过去那么辉煌了,但是如果你去社区里面走走,碰到第一代第二代老居民,他们还是有自豪感的。那个时候家里能住到这么好的房子,小区绿化、公园、林荫道都很好,房子密度也非常低(楼间距是当时上海通用楼间距的1.8倍),采光很好。我们有一张1962年以前两层时候的复原图,看起来真的感觉像郊区别墅区,非常宽敞,跟现在欧洲的花园新城、花园别墅很像。”


 

一村的环境在文学作品中也有描述,小说《上海的早晨》写纺织女工代表汤阿英搬入曹杨新村的情景。

《上海的早晨》节选

只见一轮落日照红了半个天空,把房屋后边的一排柳树也映得发紫了。和他们房屋平行的,是一排排两层楼的新房,中间是一条宽阔的走道,对面玻璃窗前也和他们房屋一样,种着一排柳树。


 

曹杨新村建成之后,,新村里的工人家庭一度成为外宾参观的对象。


普陀区志记载,曹杨新村从1955至20世纪90年代持续接待了世界155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7209批,共10万多人次,平均每周有4—5批外宾。并且,作为全市重要的对外窗口,曹杨新村街道还设立了外事办公室,杨辰说,这些参观接待成为新村居民日常生活和集体记忆的一部分。



新村工人是一个非常受尊敬的社会身份。第一代工人因自己的劳模身份而自豪,他们的子女———新村里的第二代也为“劳模后代”的身份而骄傲


唐招娣老人作为新村工人的第二代,在曹杨新村卫生站工作多年。她和老爱人都是新村里的第二代,两家的住房是相邻的两幢。



“小时候是玩伴,长大后结为夫妻”,唐招娣老人说到这儿笑开了,转头跟旁边的朱芬说起来小区前头谁和旁边的谁也是夫妻。


据说,第二代工人结为夫妻的情况在新村里不是少数,如今年纪在五六十岁的夫妻,有很多父母是一个单位的同事,读同一个学校长大。年过七旬的唐招娣口齿伶俐,谈起父母和公婆,她说:“我父母亲、我爱人的父母亲都是厂子里的工人,做事情非常认真,也很有奉献精神。”


朱芬在谈话中数次提到“工人阶级的优良传统”,事例有三:

其一

朱父当年在申新九厂任工会主席时,曾下去慰问困难职工。一户一户发补助金,到了最后钱发完了,朱父就把自己的钱掏出来给困难户。

其二

朱父生前享受离休干部待遇,离世后厂里的领导来朱家慰问,问朱母家里小孩上学什么的是不是有困难、需不需要解决,朱母连称没有困难,家里挺好的

其三

朱母出去开会,单位有餐费,朱母从来自己带,不吃单位的餐费。


新老两代曹杨人老的老,去的去,但老一辈的工人精神,依然在下一代的脑海里、口头上被传承。


部分来源丨劳动报

整理丨曹格格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