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以书静心,以院怡情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游书院

·

品古瓷

·

享人生




书院





琴声长伴读书人




从此静窗问细韵



数粒秋烟三尺鳞


一双幽色出凡尘



前言

书院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教育机构洛阳中国书院教育形态的发祥地


唐朝时,我国第一所官办书院丽正书院在洛阳建成。

丽正书院正门

至宋代,宋仁宗诏令西京洛阳修葺扩建太室书院(始建于后周),赐名嵩阳书院,为宋代四大书院之首。

嵩阳书院正门

书院与自然一体

元代,洛阳建有洛西书院(位于洛宁)、伊川书院(位于伊川)等;明清以后,书院大盛,洛阳境内又相继设立了首阳书院(位于偃师)、川上书院(位于新安)等。


01


丽正书院概况

唐开元六年(公元718年),唐玄宗李隆基颁诏设丽正书院

丽正书院全景

作为唐王朝规模最大、藏书最多的国家图书馆学术研究中心以及参与国家政务的“智囊团”选择人才的“信息库”,丽正书院的设立,为唐王朝保存文化典籍、举荐人才和社会发展均起到积极的作用。

丽正书院(内景) 


02


我国最早、最大的官办书院

作为我国古代最常见的一种教育机构,书院最早诞生于何时?对于这个问题,国内学术界一般认为它发端于唐开元年间的丽正书院



据有关史料记载,唐开元五年(公元717年),一场规模宏大的国家修书活动拉开序幕——在秘书监马怀素的建议下,唐玄宗选拔了饱学之士20人,于东都洛阳设乾元修书院,在乾元殿编校书籍。

马怀素(659―718),字惟白。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寓居江都,少师事李善。家贫无灯烛,昼采薪苏,夜燃读书,遂博览经史,善属文。玄宗命他为修图书使,令国子博士韦知章、王惬、殷践猷、韦述、余钦、毋煚等宿学名儒20余人分部校检。后又封他为秘书监,主管全国图书文献征集和整理之事。

为使修书工作顺利进行,朝廷于次年将乾元修书院改名丽正书院,新增设检校官,并改修书官为丽正殿直学士,丽正书院作为官方的修书机构正式成立。书院的主管人员“掌刊辑古今之经籍,以辨明邦国之大典,而备顾问应对”。



随后不久,唐玄宗在京师长安也设立了丽正书院。唐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东都洛阳明福门外亦设丽正书院


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为庆祝《封禅仪注》一书告成,唐玄宗在集仙殿赐宴群臣,君臣相谈甚欢,因集仙而思集贤,遂下诏将丽正书院改为集贤书院,取“集贤纳士以济当世之意”。


学为己的书院精神


从丽正到集贤,唐代书院经历了创立后的第一次嬗变——丽正书院主要是修书之所,而集贤书院则将修书、集贤、讲学论道等多种活动融为一体


03

什么是“两学一做”

作为我国古代最常见的一种教育机构,书院最早诞生于何时?对于这个问题,国内学术界一般认为它发端于唐开元年间的丽正书院。

秀丽的书院小景


公元725年改称集贤书院后,书院又根据设置需要,配备了一系列官职,分别为学士、直学士、侍讲学士、修撰官、校理官、留院官、检讨官、中使、孔目官、知书官等


阎立本 秦府十八学士图


与此同时,书院还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比如,凡承旨撰集文章、校理经籍的学士,按月终、岁终进行内、外考核,“月终则进课于内,岁终则考最于外”;并依据每个人的业绩,由修书使进行登记,上奏朝廷,分别加以褒贬。另外,对于修撰、校理、留院、检讨等官员,也依照每个人的学识水平和工作状况,分月或逐年进行考核,或兼或留,酌情而定。



俗话说,树大招风。对于书院工作人员的高薪及其从事的活动,难免会有少数人看着眼红,甚至公然加以诋毁。这里面,以中书舍人陆坚表现得最为明显。陆坚自负文学,常以集贤书院学士多非其人、所司供膳太丰加以议论,尝曰:“此辈于国家何益,如此虚费。”建议罢之。



对此,张说果断给予了反驳。他说:“自古帝王功成,则有奢纵之失,或兴池台,或玩声色。今圣上崇儒重道,亲自讲论,刊正图书,详延学者。今丽正书院,天子礼乐之司,永代规模,不易之道也。所费者细,所益者大。徐子之言,何其隘哉!”(徐子即陆坚)张说的据理力争,不仅有力维护了书院的尊严和声誉,而且阐明了书院的存在价值和它今后的发展方向。

张说(yuè)(667-730),字道济,一字说之,河南洛阳人,唐朝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张说前后三次为相,执掌文坛三十年,为开元前期一代文宗,与许国公苏颋齐名,号称"燕许大手笔"。


04


奠定了古代书院教育形态的基石

丽正书院(集贤书院)设立后,搜书、校书、藏书成为其首要任务,这对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典籍的流传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据有关资料统计,集贤书院收藏图书达53915卷,且分抄正副两本藏于长安与洛阳。

藏书


同时,依托书院藏书多、学者多的优势,书院还成了皇帝咨政的“顾问”。这方面,“蒋乂(yì)应对”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



据《旧唐书》记载,蒋乂“在朝垂三十年,前后每有大政事、大议论,宰执不能裁决者,必召以咨访。乂征引典故,以参时事,多合其宜”。可见,“诵诗闻国政,讲易见天心”,以备皇帝应对是当时书院的一项重要任务。

蒋乂,字德源,是常州义兴人,移居河南。蒋乂天性敏锐,博览强记。成年以后,融会贯通群书,有修史的才能,司徒杨绾特别器重他。蒋将明在集贤院任士,正值战乱兴起,文史图籍错乱,蒋将明禀告宰相请求引荐蒋乂进入集贤院,协助整理排列。

另外,学者们在整理图书,尤其是在选评当时文人著述的过程中,对那些确有真知灼见、有真才实学的能人贤士,也负责及时向朝廷举荐。这从其招纳的贤士张果老(后来被神化为八仙之一的张果老)身上可见一斑。


张果老这一名号在民间可谓家喻户晓,他曾入集贤书院一事却鲜有人知。据《新唐书》记载,唐玄宗听说隐居中条山的张果为神异之人,便于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派通事舍人裴晤前往招纳,未果;后又派中书舍人徐峤携皇帝的亲笔信前往,张果方才答应进入集贤书院。


总之,丽正书院(集贤书院)虽然还称不上是后来书院聚徒讲学的机构,但它孕育了以后渐起的各类书院“培养人才”“研究史籍”的学风,因而奠定了我国古代书院群星璀璨的基石,在我国书院教育发展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开创之功。





了解更过瓷器鉴赏知识,可扫屏幕下方二维码,与藏友大神一起研赏古陶瓷


加群微信ID:aishuoci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