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跟随本性禅师学修《清净道论》:头陀行世,正法久住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禅和尚本性方丈法语


现在,我们看到的很多书都会说要“活在当下”,他的理论依据在哪里?就是《》中说到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摘自本性禅师《文明互鉴:中国禅的跨国与跨界》第23页)


跟随本性禅师

学修《清净道论》:头陀行世,正法久住


文/本性禅师


配图:本性禅师与斯里兰卡僧王乌都伽玛长老交流


  《法华经》中有故事:一天,说法,群中迦叶,乱须破衣垢面,有些比丘不屑对之。见之,特让半座,与之共坐。关心地问:“您年纪也这么大了,还行头陀行,恐怕身体会受不了,就不要再这么苦行了,换换洗洗,好好养老吧!”迦叶感恩的关心,但他志于头陀,他回答说:“,我不以头陀行为苦,反而觉得快乐。”他说:“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僧团,其健康有赖于严谨纯净的生活与修学,而的头陀行便是很好的法门。为了僧团,我舍不了苦行。”

       迦叶的执着,让很感动与欣慰,说:“将来佛法的毁灭,不在外力的破坏,而是内部的腐败。迦叶的话很对,要让法运长久,就必须过严谨与纯净的生活与修学,我的佛法,有如迦叶一般的僧团,便能久往。”

       迦叶是大弟子,于十大弟子中,高龄第一,他常露天静坐,墓间观尸,也苦行第一,是个实实在在的头陀行者,是头陀行者的典范。

       头陀行,许多经典述及,还有一部《佛说十二头陀经》,在北传,多罗列头陀行12条,但南传,如《清净道论》等,列为13头陀行。

       由于头陀行或苦行事关僧团纯净与腐败问题,事关的灭亡与久住问题,所以,其于僧团的重要性不可言喻!

配图:本性禅师与斯里兰卡南传大长老交流佛法


  那么,何为头陀行?在南传义注圣典《清净道论》中,有说头陀支品:“世尊听许他们受持十三头陀支。”也就是,头陀要持守13条基本规则,即:

  1.  粪扫衣:《四分律》中有“尽形寿着粪扫衣”。粪扫衣指百衲衣,因为“此乃世人所弃,无复任用,义同粪扫”。《四分律行事抄》:“论曰:一、体是贱物,离自贪着;二、不为王贼所贪,常得资身长道,又少欲省事,须济形苦,故上士着之。”总之,粪扫衣由世人丢弃于墓地、道路、垃圾堆之破布破衣而成,目的为了弃贪欲之心,弃虚荣心,同时区别外道。

  2.  三衣:即分别由五条布、七条布、九条布缝成的五衣、七衣与九衣。五衣是裤子,七衣是上衣,九衣为大衣,三衣主要为了遮体与防寒之用。时代,个人主要物品只限三衣一钵。《大坚固婆罗门缘起经》:“但持三衣一钵,余无所有。”其目的就是为了僧者过简朴简单的生活,不为物累。在,三衣是僧人标帜,钵为必用之具,因其之于的特殊含义,法脉传人也叫“衣钵传人”。

  3.  常乞食与次第乞食:常乞食,也就是自己不设厨房,不自煮食,而是每日之食要靠行乞而得。僧人谓比丘,比丘即乞士。僧人托钵行乞食物,维持色身。行乞目的,为了杜绝俗务,方便修道,同时,为了利于众生积福,给予修福田、修福报的机会,也为了破除我慢。次第乞食,即僧人行乞时,不著于味,不执于色,不择乞食对象,平常心而随顺因缘次第而乞。次第乞食的原则是不分贫富好坏,无论如何,不作拣择。因此,乞食也是为了实践平等无分别精神。乞食来的饭菜,要分予众人均食,大家共享、感恩、团结、六和。

  4.  一座食与一钵食:《瑜伽师地论》解释说:一座食就是“谓坐一座,乃至应食,悉皆受食,此次座起必不重食,如是名为但一座食。”也就是,既已坐到位上,为了此食,该食的也食了,一但吃好,离座,就不该再坐再吃。一座食目的在于去除贪婪与欲望,以免吃了又想吃,违背了吃食物只是为了保全色身,健康自己,能够持续修道之精神!为此,叫吃食为药食,即把吃饭当做吃药,不是为了享受享乐。《清净道论》说:“一座食者,不会因食而病恼,不贪美味,不妨碍自己事业,为安住清净烦恼之乐的原因,净意行者当喜这样的一座食。”

  一钵食:钵的大小不一,依食量。一天只能食一钵量,同时,只用同一钵,与一座食类,拒绝用另钵或第二容器。一钵食可以除去种种对味的贪爱,舍去贪于多钵的食欲,了知自己食的定量,随顺少欲的生活,该断的断,该舍的舍,该离的离。正如古人所言:“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

  5.  时后不食:也就是一日一食,过午不食。中食之后,不饮浆物,其为“食后不食”的分支,即食过后就不再食。中说,有种鸟叫“客罗”,用嘴去啄一枚果子,果子不幸掉落地上,这客罗便不啄第二枚果子。僧人亦应如此。有趣的是,孔子也说“不时,不食”。不过,孔子说的是饮食应根据节季或身体的状况而食,而说的是要节制的食。每日一餐,或过了中午就不食,因为,过午托钵乞食,会打扰社会家庭,比如夜晚。同时,也会给社会造成负担,一日两餐或三餐,对大僧团来说,可不是小的食量消费。要求过午不食,也为了僧团能精进并专心修道,免的为每日三餐奔波。且不吃晚餐,思路清明,吃了晚餐,处于昏沉。关于日中一食,也有传说,早上天人吃,晚上畜牲吃,只有午间人吃,而且还要食存五观。也因此,《长老偈》说:“出家修道人,舍弃财妻子,却为一勺饭,而为不义事。”

  6.  阿兰若住:阿兰若住,即寂静住。头陀行者要离群索居,远离喧嚣,封闭根尘,绝缘世俗,不为外物所染,也就是要如《西方确指》中所说:“有口若哑,有耳若聋,绝群离俗,其道乃崇。”“阿兰若”三字,原义为森林、树林、旷野等。如《有部毗奈耶》中说:“在阿兰若住处者,去村五百弓,有一拘卢舍阿兰若处。”在今天,阿兰若常被人等同于精舍或寺院,这是不准确的。住阿兰若的功德甚大,《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有言:“阿兰若处真道场,一切如来成正觉;阿兰若处妙法空,出世正法之所生;阿兰若处圣所尊,能生三乘圣道故;阿兰若处圣所宅,一切圣贤常住故;阿兰若处如来宫,十方诸佛所依故;阿兰若处金刚座,三世诸佛得道故;阿兰若处涅槃宫,三世如来圆寂故;阿兰若处大慈室,菩萨住此修慈故;阿兰若处是悲田,三世诸佛修悲故;阿兰若处六通室,菩萨于此游戏故;阿兰若处大无畏,能断一切恐怖故;阿兰若处三摩地,诸求道者得定故;阿兰若处陀罗尼,诸持咒人神力故;阿兰若处善法堂,增长一切善法故;阿兰若处菩提室,菩萨修道得忍故;若欲永超三界苦,菩提涅槃当修证;遍周法界利群生,应居兰若菩提室;所修六度四摄法,回施三有及四恩;自他俱入甘露城,同证一如真法界。”为此,《华严经》说:“阿兰若法,菩提道场。”阿兰若住的目的在于摆脱人事与是非等世间烦恼。

  7.  树下住:树下坐的本意是上不能有顶盖的,即避免居于房中。居于房中,不经风雨,不经野兽虫蛇,不知娑婆之苦,亦恐沉溺于享福享乐。树下坐不是让我们于树下昏沉甚至昏睡,而是要正念思维,勤修禅定。树下住,不可一树下住超三天,以防信众知道后前来供养,因为头陀不为供养。《清净道论》这样描写树下住的功德:“善净行者住于远离的树下,那是天人护持除去悭吝的住所。看见树叶深红青绿黄色而降落,悟出了无常的想念。”《四十二章经》说:“剃除须发,而为沙门,爱道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

  8.  露地住:露地住是树下住的修持深化递进。树下住尚有稀疏零星的顶盖,包括树萌之阴,而露地住则完全暴露于天空之下,任凭日晒雨淋风吹雾浸,当然,老年比丘或侍候老年比丘可以例外。露地住在《解脱道论》中作露地坐,目的在于比丘们能够去除执着,少欲知足。同时,居于空旷,天宽地阔,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眼高心阔,入于空定。《清净道论》对露地住的描述好迷人:“比丘无所着,如鹿般自在,空中散布宝珠一样的星星,照耀着明月。”

  9.  冢间住:也就是住于墓地、火葬场,与尸体、尸骨、哭泣、死亡、鬼魂相伴。观察生死,克服恐惧,了知无常,产生厌离。居于冢间,还有什么不可放下,包括生命。尤其夜黑风高,这时,孤独的生活一定会体味到人生的苦空。冢间住,并不等于同意在冢间或冢边建精舍建房屋去住。冢间住,还有一大目的,就是让众生明白,冢间死者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我们终将如此,无论生前多么辉煌、奢华,终将死去如彼,让人恐惧,让人远离。处于荒郊,但伴风雨。因此,当好自为之,为善最乐,精进修持,脱出轮回,步入佛道。

  10. 随处住:在前面,我们谈了阿兰若住、树下住、露地住、冢间住,其 中 功德殊胜,但世间人事与物与地等,千姿百态,有时,也未必找得到这些于法殊胜的地方住,那怎么办?  于此,的中道圆融精神就体现出来了。这时,还可以“随处住”呀,也就是随缘而住,随遇而安,不因寂静而贪恋,不因喧闹而厌恶,而以慈悲与智慧统摄一心,圆融环境。也就是《清净道论》中说的,“不著最上的住所,得下劣的也不怒”。在随处住,我们会发觉,菩萨道精神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南传既强调罗汉道,又点睛菩萨道,这正是其闪光点。罗汉道加菩萨道等于佛道也,这是救世大道呀!

  11. 常坐不卧:常坐不卧,在汉传,即俗称的不倒单,也就是只坐禅,不卧睡。有时,半夜时分,好想睡时,便起来经行。生命短暂,一般人生中,睡觉去了一半,为此,提醒人们,要精进修行,如救头燃。常坐不卧,便是如此。想睡,死睡,以后还怕没有机会?一旦人生呼吸停止,睡多久便多久,有的是时间。所以,现在不能把时光浪费在昏睡上。当然,这并不强行要求体弱年老者。

  以上是十三头陀支的内容与精神,之于当今这太现实、太世俗的社会,有其特别的价值。

配图:本性禅师与柬埔寨僧王狄旺长老交流


  据南传,当年现头陀相。从汉传角度看,起码六年苦行时是这样。十大弟子之首席——大迦叶尊者,对的头陀思想理解深刻,为此名闻古今,被号称头陀第一,或苦行第一。有次,迦叶行乞旷野城,屡受市民冷漠相待,有的甚至见了僧人就关门躲避。迦叶奇怪,为何弘化刚走不久,此城就如此对待僧团,后来了解到,原来,他处去后,在旷野城的比丘们打着的旗号,大兴土木,各建豪华精舍与讲堂,挨家挨户叫民众施舍木料、砖瓦乃至金钱等,给当地百姓造成不少负担。迦叶知后,感到事情严重,急向反映。由此而开示说:“我的正法流传,要依僧团的清净与高尚”;“无求品自高”。为了恢复旷野城市民对的信心,就派驻迦叶于旷野城,并以头陀行弘法度生,僧团终于重新赢得人民的信奉与崇敬。

  可见,头陀行,事关事业的民心向背呀,为此,我想,头陀行世,正法久住。这也是对迦叶的评价呀!21世纪今天的比丘,对此,我们不能不深思之。



【 做茶人自己喝的口粮茶 】

感恩价半价开售!限时限量!▼ 点击“阅读原文”




➥【守心斋】淘宝开售:

https://shop185048699.taobao.com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