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乌拉三府——清朝后期满族建筑的艺术成就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提示点击上方"吉祥满族"关注微信订阅号:@吉祥满族(微信号:jixiangmanju)满族门户网站、中国满学专委会满文书法研习会门户网站——吉祥满族,2002-2017年


 乌拉街镇地处龙潭区域内,在吉林市中心以北约七十华里。作为满族发祥地,乌拉文化可以至少追溯到五千年以前的满族祖先肃慎人。毋庸置疑,千余年来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乌拉文化在这里积淀成了巨大的文化宝藏。虽然完好流传下来的文物、古建筑不多,但作为吉林地区最典型的清代建筑,以“后府”为首的“乌拉三府”古建筑却历经三个世纪的风雨洗礼,依然屹立,就显得更加珍贵。今天的《刨根问底吉林市》特别报道请听记者牛丰为您带来的《乌拉三府——清朝后期满族建筑的艺术成就》。

        吉林原名吉林乌拉,满语意思是沿江的城池。乌拉街满族镇在吉林市往北35公里,是满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乌拉街镇现存的古文化建筑中,有“后府”、“魁府”和“前府”,“三府”均建于清代。“三府”其实是三座距离不远的私人府邸,“魁府”的主人是副都统,另两座的主人都是打牲乌拉总管。乌拉街“三府”是整个吉林地区最典型的清代建筑。

        “魁府”是非常完整的清代二进四合院建筑,整体格局几乎没有改动,青砖黑瓦立于现代建筑间,十分显眼。正房坐北朝南,左右两侧各有两排厢房。最早的主人是祖籍乌拉,曾任张家口副都统的王魁福,故称“魁府”,已有百余年历史,相传是王魁福在光绪年间衣锦还乡,为原配夫人所修,后由其子继承,民国时卖给张氏,解放后被改设为招待所。“魁府”现存门房3间,大门在门房东侧,与东厢房南山墙相对。大门内筑有“海水托日”影壁。前后院有花墙(今已拆除)隔开,为奴仆居室。花墙正中有门与后院正房相对,有回廊相通。后院正房5间,东西厢房各3间,东西耳房各1间。正房和厢房均为硬山抬梁式斗木架结构的青砖瓦建筑。

        市地方志办公室指导处赵磊说:“魁府最有特点的还是他的影壁,影壁的作用其中之一就是辟邪,乌拉街魁府的影壁也非常的漂亮,上面彩绘着海水托日,也是官宦人家才能用的。想当年这个影壁据说也是非常的壮观。”

        “前府”又称“萨府”,坐落在新城里的第一道街当中,打牲乌拉总管署的南面。其最早的主人吉禄,是满洲正黄旗人,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开始,前后3次任乌拉总管达24年。1957年8月,“前府”成为永吉县第三中学的教员室。“前府”至今保存比较完整,为二进四合院,有正房、厢房、门房。青砖小瓦,磨砖对缝,飞檐翘脊,灰瓦屋面,是具有清代满族风格的典型建筑。

        市地方志办公室指导处袁梦思说:“至今,前府现存正房5间,前出檐廊,东西两厢房4栋,每侧两栋各三间,门房5间,灰瓦屋面、典雅古朴,具有清初时代八旗民居二进四合院的特色。”

        “后府”坐落在新城里的第七道街,打牲乌拉总管署的北面。其主人云生,为满洲正白旗人。光绪六年至二十六年(1880-1900年)任打牲乌拉总管21年。“后府”建成后,云生就因其规格和方位设置,被当地乡绅敲诈。民国年间,又遭土匪洗劫。伪满时,“后府”遭到破坏,大部分建筑被拆除,仅剩内院正房和东西厢房。,“后府”成了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4年,东厢房失火被烧,正房改做文管部的家属房,西厢房改做永吉县拖拉机修造四厂的仓库。“后府”现在只剩一栋正房,一栋复建一半的厢房,还有十几米长的破落土墙,其余院落结构均不复存在。

        袁梦思说:“当年的后府是一座气势宏伟的华丽宅院,为典型的二进四合院。围墙用水磨青砖砌成,南北长97米,东西宽49米,增高3.3米,东墙偏南开3间门楼,中高5米,两边高4米,宽9米。大门上悬有“坐镇雍容”的黑底金字匾额。大门对面有磨砖砌就的照壁一座,长7米,高3米,壁面浮雕海上日出,在露出海面的日光上竖刻‘当朝一品’方体大字。”

        “三府”因为采用了青砖水磨对缝技术,既体现了清朝后期满族建筑的艺术成就,也兼具乌拉满族建筑的个性特色,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2001年,乌拉街“三府”经吉林市政府批准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三府”均已被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如果您喜欢本文,喜欢满洲文化、老北京文化、满族文化、热爱清史。

请点击右上角按钮,分享给您的朋友!

希望广大阅读者可以提供更多原创稿件

投稿邮箱:25531762@qq.com

商务合作事宜请联系

电话:13911539318(同微信)








微信号:吉祥满族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