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人文探幽丨青砖灰瓦 氤氲乡愁——淄博市高青县村落古建筑巡礼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核心提示


一座建筑、一处宅院,是一段凝固的历史,蕴含着巨大的文化价值。就地域文化而言,古老的建筑文化是根,也是脉,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问题不仅仅事关当前,亦关系子孙后代。高青县除文昌阁、衮龙桥、扳倒井等标志性建筑外,在村落间还留有很多古建筑遗存,主要为宗祠和民居。这些建筑是前人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也可为当代可用的重要文化旅游资源。

2014年,文化学者吕瑞常、孟庆尧两位同志利用9、10两个月的时间,遍访全县各村进行调查,形成了一份题为《青砖灰瓦 氤氲乡愁》的高青县村落古建筑调查报告。县委书记徐培栋为此专门给予批示,文章并在当地媒体和《淄博日报》全文刊发,激发起社会各界对乡愁文化的热烈讨论。从调查的情况看,高青县现存古祠堂,包括崔西杨氏祠堂、明理李氏宗祠、堤上刘刘氏祠堂、李官吴氏宗祠、郑埝郑氏祠堂,还有高城镇沙疃村赵氏祠堂等共约计8座。保存基本完好的有堤上刘村刘氏祠堂和沙疃村赵氏祠堂,其他多与崔西杨氏祠堂相同。建筑年代,多为清末和民国初年。高青县尚有保存价值的古民居约为10座,包括我县古民居最精美的建筑遗存木李镇王家台屋、大官庄村民国初期民居建筑、花一村财主李成德故宅、王恒村举人邸,还有花二村民居、任马寨民居、田镇街民居等。原主人或经商、或种田,皆富甲一方,其建筑形制各具特色。

吕瑞常、孟庆尧告诉三省吾身微周刊,前人遗留下的古老建筑,镌刻着古城的年轮,承载着丰厚的文明,也寄托着人们的悠悠思乡之情;是青砖灰瓦的存在,也是特定地域最为典型和直接的文化印记。本期三省吾身微周刊通过图文的形式把他们采访的部分古建筑呈现出来,让我们一起怀念旧日时光,记住原味乡愁。


青砖灰瓦 氤氲乡愁

——淄博市高青县村落古建筑巡礼

作者丨吕瑞常 孟庆尧


地标,是一个地方最为直接的文化印记。想到淄博市高青县,人们脑海里往往出现衮龙桥、扳倒井和文昌阁的形象。在日前的采访中我们发现,除这些经典的古建筑外,各镇办都不同程度的残存着一些地标性古建筑,它们镌刻着古邑的年轮,承载着丰厚的文明,也寄托者人们的悠悠思乡之情;是青砖灰瓦的存在,也是高青最为典型和直接的文化印记。

风过残檐:古祠堂印记

崔西杨氏祠堂,坐落于高青县城南部数里不远处的田镇街道办崔西村,为一典型的坐北朝南硬山式建筑。四根檐柱支撑前出厦,翘角飞檐,前厦檐瓦当尽毁,露出椽头。门窗过梁采取砖拱(俗称发券)结构,砖拱饰以曲纹,窗户以硬木拼吉祥图案。三间正房,整体结构为典型的四梁八柱,檩条、椽子垂直交叉,椽子之上为严丝合缝的薄方砖,惜东边一间屋顶北侧塌陷,露出青天。正房屋顶覆盖以布瓦,屋脊饰以花卉砖雕,因年久失修砖雕多跌落在屋顶上。两侧墙垛上有精美的花卉人物砖雕,有人为凿毁的痕迹。东西侧各有耳房,西侧耳房早毁只留痕迹,东侧耳房屋顶经过火灾,幸四壁完整。院落东南方还有一青砖砌成的旁门。


田镇街道崔西杨氏宗祠

据杨氏族人介绍,这座祠堂建于清末,距今约120年。翘角飞檐上原有“哈巴狗子张口兽”(即鸱吻神兽),。据族谱记载,为杨氏集资所建。原为二进院落,旁有厢房,前有大门,因族人有考取功名者,门前立有抱鼓石门当。


高青县祠堂类建筑比较典型的还有多处:


明理李氏宗祠。位于花沟镇明理村东部,为抬梁式硬山顶砖木结构,灰瓦盖顶,三开间带前出厦,四梁十二柱(东、西两柱现已失),面阔8.9米,进深5.8米,门窗上部青砖起券,窗棂、门扇带冰裂纹、寿字纹等装饰,正脊上用瓦片构筑钱文等装饰,为一处较有特点的清代宗祠。


花沟镇明理村李氏宗祠


李官吴氏宗祠。位于高城镇李官村北部,建于1930年,现存大门、影壁及正房三间。大门、影壁的墀头砖雕、石雕精美,但遭到一定破坏,正房硬山顶抬梁式硬木结构,长10.3米,进深8米,门窗上面砖砌起券,正脊带有砖雕,檐下花板有镂雕、彩饰。该宗祠为民国时期典型宗祠建筑,且砖雕、石雕、木雕比较完整,较为少见。院内有两人合抱椿树一株。


高城镇李官村吴氏宗祠


郑埝郑氏祠堂。位于唐坊镇郑埝村南北主街中段西侧,院落东西长20米,南北宽15米,目测当为清中晚期建筑。正房三间保存完好,为硬山顶抬梁式硬木结构,门窗侧前墙为落地槅扇,在本地有别于其他建筑遗存。正房东侧原有东跨院,唯留三间东西向房,但屋顶垮塌,剩有房梁和四壁。此房东山墙出小檐,看似歇山,而檐下又设影壁,似在打歇山的“擦边球”。古代对于建筑制式官府有严格的规定,最高为庑殿顶,其次依次为歇山、悬山、硬山,庑殿顶皇家专用,老百姓只能用硬山。突破制式严重者是要砍头的。从此建筑,可见当时社会管理混乱之下的礼乐崩坏。


唐坊镇郑埝村郑氏宗祠


从调查的情况看,高青县现存古祠堂,还有高城镇沙疃村赵氏祠堂等共约计8座。保存基本完好的有堤上刘村刘氏祠堂和沙疃村赵氏祠堂,其他多与崔西杨氏祠堂相同。建筑年代,多为清末和民国初年。


高城镇堤上刘村刘氏宗祠

月照画堂:古民居故事



高青县古民居最精美的建筑遗存,当属木李镇王家台屋。该建筑位于王家庄村西,村中心大街南侧,是一处典型的清代四合院民居建筑。院落呈长方形,南北长32米,东西宽26米,总面积832平方米。原为二进式建筑群落,现二门部分已失,留有北屋正厅挂东、西耳室,东西厢房前厅挂东、西耳室,和大门。北屋正厅坐北朝南,东西长26米,南北宽5.4米,石基砖墙,硬山灰瓦顶,抬梁式结构,前出月台。西厢房现已坍塌,前厅屋顶塌落剩有四壁。东厢房顶已翻新为红瓦,部分墙脚、木柱等存在腐蚀现象严重,。高耸的西山墙上,砖雕户对保存完整。大门朝东,可见精美木雕、砖雕、石雕残痕。门当上线刻走兽花卉图案保存完整。正房廊下月台左右两旁分别生长着海棠和石榴,树身中空但果实累累,都有百年以上的树龄。


木李镇王家庄村王家台屋

关于王家台屋建筑的具体时间,据房主82岁吕姓老太太介绍,其母亲(5年前去世,享年105岁)幼年时,曾到这座大宅子里看主人家办婚礼。宅子的原主人为青城城里的布匹商人。,上任时视察部队,被政敌谋害,司机开车冲入长江殉命,从此家道败落。


另一处具有典型意义的民居位于芦湖街道办大官庄村北,有东、西两座二层小楼,皆为民国初期的民居建筑。两座楼坐北朝南,都是砖、石、木、混泥土结构,以木板隔上下两层。西侧楼四居院较完整,但楼体破损较重;东侧楼仅剩楼体,西墙砖皮有轻度开裂,但尚可使用。因两楼样式、材质几乎相同,推测应为一个主人为其两个儿子修筑。东楼东西北三面临街,登楼可俯览半个村庄,即宜据守,又宜以武器控制周边,非常适应民国初年战乱的社会环境。



上两图为芦湖街道大官庄百年老宅


位于花沟镇花一村的财主李成德的故宅,是一处典型的四合院,西南角有大车门,前厅已毁,东西厢房俱全,正厅前有木制廊厦,彩绘木雕保存完好。此院建于90年前,李德成为花沟本地富户,开有“德义成”等两处买卖,经营铁器、盐、酒,拥有土地上百亩。另一处花二村古民居,院落不大,正厅五间,东厢房三间,其他只看到建筑遗迹。青砖墙体坚固,砖拱门窗极具特色。关于这座宅院的来历,附近居民众说纷纭。一说此为一私塾,曾居住着一位人称“大先生”的老者;一说这是原邹平县某邮政局长故宅,局长有六个儿子,最初在此宅前后买地,打算按照此宅样式修建六处宅院,此宅修建完成后,遇到军阀混战,局长逃离,宅院荒废。还有一说是民国时期宅子里住着寡居的老年妇女,与她的一位长工相依为命,后无继者,遂至荒废。


花沟镇花一村百年老宅


从调查的情况看,高青县尚有保存价值的古民居约为10座,除上文提及到的,还有花二村民居、任马寨民居、田镇街民居等。原主人或经商、或种田,皆富甲一方,其建筑形制各具特色。


花沟镇花二村百年老宅

青砖灰瓦:散发不尽的人文馨香

对于一个地域的特定文化而言,古老的建筑遗存是见证、是标志,离开了古老建筑本体,古城文化就成了传说和虚幻。文化依古建而现实存在,古建依文化而气韵生动。


遍看高青古建筑我们发现,即使为同类型的古建,因人的文化价值、生产生活追求不同而各具特色、异彩纷呈。解读古建,我们发现,高青人文特色,也正是隐匿于建筑特色之中。从全县情况看,现存祠堂皆为尖山式硬山建筑。但堤上刘刘氏祠堂和沙疃赵氏祠堂于硬山轩廊处,另起一卷棚式硬山,构思精巧,别具特色。本地古建筑正房前厦轩廊内房间,多以砖墙相隔,而郑埝村郑氏祠堂前墙为官衙或南方巨户普遍使用的落地槅扇,如此结构,引人遐想。古建屋顶,多中间起脊,对称出坡,但花二村古民居东厢房因屋高而进深小,建造为偏脊,即屋顶前大后小,檩条为双数,其建筑形式在鲁北地区极为罕见,这不由让人想到广泛存在于山西地区的无脊一面坡建筑,找到本地居民与山西移民的文化血缘关系,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花沟镇任马寨建于清末的张守思家族建筑群,故居在村子的西北,作坊在中部。故居现存五间正房,高大坚固。作坊剩一大车门和三间北屋。车门为砖拱结构,门上原设有门楼,曾有武装家丁把守。门内侧左首为一砖拱车库。据介绍,张守思原开有木匠作坊,主要打制棺材和木船。清咸丰年间黄河途径本地后,屡次决口,给张家带来了财运。一次决口,黄河与小清河间一片泽国。正值秋收时节,居民都到外地逃荒,遍地的高粱成熟,红彤彤的的高粱穗露是水面上无人收获,张守思带领家人乘坐木船到处收割高粱,家里粮食堆积如山。洪水退去,本地闹粮荒,张家卖出高粱,狠赚了一笔。洪水退去后本地霍乱流行,死人无数,张家的棺材铺又有了好生意。由此,张家迅速成为远近闻名的大户。一座张家宅院,向我们传递了大量关于这片土地曾经的文化信息,比如地理、气候、民俗、经济形态、社会关系等等。而遍布各地的祠堂,传递的文化信息也许更为广泛。中国村落自古聚族而居、乡绅自治,祠堂不仅仅是供奉祖先的场合,、文化、教育、社会交往的中心,是家族的情感纽带,亦为公共生活的空间。


王恒村举人古宅


王家村北距黄河两三华里,房子建在一高台之上,想来主人筑台为避黄河洪水,这也是王家台屋名称的由来。古建以灰色布瓦为主,但花一村古民居却用了红瓦,也是就民间称缸瓦的那种,此瓦为建设初期房主从济南顺小清河航运而至,每一块都刻有独特印记。由此,也可推断小清河航运对本地的影响。高青县正在打造黄河旅游,小清河旅游也正在破题。对于两河旅游而言,类似王家台屋、花一村民居这样与两河文化密切相关的建筑遗存是重要的基础性资源。


田镇街道胡屋天主教堂是欧式哥特式风格的。该建筑始建于1905年,1928年美籍神甫在胡屋更建较大规模教堂,建有钟楼,顶部十字架高达3米。教堂于1958年被征做粮库,。1986年在原址复建祈祷所。1993年建起钟楼,形成现在的小堂。钟楼嵌有石质名牌,有“天主堂”三字,此牌与大门为1928年所建教堂原物。此建筑传递给人的信息是:晚清时期,西风东渐,本地亦跟上了现代文明的脚步。


田镇街道胡屋天主教堂


高青县地势低洼且面积相对狭小,自古及今,济水、漯水、大清河、小清河、黄河或横亘周境,或穿境而过,一旦洪水来临河堤决口,往往成为一片泽国。尤其是黄河自清咸丰五年改道途径此地之后,水患尤甚。土木建筑,难避火灾,更难抗拒水患,,遗留建筑物很少。从调查的情况看,多数建筑之所以留下了,还得益于建国后这些建筑用作了区公所、公社办公用房,或用作学校、粮站、供销社。能保留至今,着实不易,极为珍贵。就地域文化而言,古老的建筑文化是根,也是脉,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问题不仅仅事关当前,亦关系子孙后代。


“三省吾身”微周刊策划制作团队

本期责任编辑丨刘胜三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