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作家笔下的佳县:朱小林《古渡探幽木头峪走笔》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木头峪,古名浮图峪,亦称浮图寨,是秦晋峡谷西岸一个有名的渡口村镇。位于佳县城南20公里的黄河冲积滩上,与山西曲峪吕梁山头的黄河奇观“香炉峰”隔河相望,依山傍水,枣林环绕,景色优美。古为秦晋贸易往来的水旱码头,河床宽而无石,水势平缓,历史上素有“好渡口”之称。是古代商家水上交通要道,,陕北红军曾在这里发动过两次攻打木头峪的战斗。

        木头峪背依大山,怀拥黄河。两条街道南北贯穿,东西有小巷相接,错落有致,排列整齐。村落建筑布局呈“井”字形,由前滩后滩组成,中间戏楼、广场相连。木头峪古民居建于明清两代,四合院落,方正对称。结构由正窑、左右厢房、下院过厅、大门等组成,建筑材料多为石头,石屋、石门、石围墙,一片石头的世界。高大厚重,宽敞恢弘,目前保存尚好的院落有二十几处。每个宅院的大门皆悬挂牌匾,上刻代表主人追求与身份的文字,如:“慎修思永”、“积德乃昌”、“诗书门弟”等等,底蕴深厚,古色古香。用数码相机拍着一幅幅文学、书法、雕刻相结合,寓意深邃,表达义理、情感,聚集人文修养的精美匾额,心中不禁对民居的主人肃然起敬。

        木头峪人崇尚教育,酷爱艺术,淳厚的民风代代相传。在我们采访过程中,村民们提及最多的不是官员,不是商界名流,而是一位已故多年的私塾先生。据说经这位名贯秦晋的苗滋荣老师教导的学生,一个冬书念下来就能考个秀才,老百姓称他为“秀才模子”。带着一种崇敬的心情,我们穿越黄河畔碧绿的枣林,瞻仰了后人为纪念苗老先生功绩立在村外的那块石碑。镶嵌在石头中的九龙碑几经风雨剥蚀,上面的字依稀可辨。我们曾有意在村中寻找当年的私塾遗址,可无人能说得清。村支书指着残破的祠堂说,这里曾经做过学校。塌墙破瓦,残垣断壁,不闻琅琅读书声。站在长满杂草的“学校”里,内心感到深深的悲哀,昔日的“文化村”已颓败荒芜。望着院子里随处可见,举着一个个漂亮的白色小绒球站立草丛中的蒲公英,不禁思忖,当年的莘莘学子风流云散,飘泊到了哪一片天空下?群山无语,唯见黄河天际流……

        站在黄河滩上远眺空荡荡的秦晋峡谷,当年往来穿梭的古渡寂静而落寞,停靠岸边的惟一的一只铁驳船,像一个巨大的叹号,随意躺卧在黄河边。曾经辉煌显赫一时的木头峪,早已被历史的云烟淹没,年轻的一代选择了逃离,留下来的只有妇女、老人和孩子,守着一片枣林在古渡边耕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走不出群山的围困,走不出贫穷与落后。

        可喜的是,木头峪村民已逐渐认识到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以及先祖们留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村委会经制定了“木头峪村古民居保护条约”。我们离开时顺道去了趟乡政府,正在值班的年轻的副乡长告诉我们,有关木头峪“民俗文化村”的抢救、保护方案已经出台。有识之士正在呼吁以木头峪古民居的开发、保护、利用为依托,科学规划,全面启动黄河风情游、绿色生态游,增加农民收入。

        于木头峪,我只是一名匆匆的过客,轻轻的来轻轻的去。也许用不了多久,木头峪古渡将会再次迎来它的繁荣与兴旺。村口那两棵护佑一方土地,阅尽人间悲欢的千年枣树,将见证一切……

        文:朱小林,陕西榆林人,散文作家,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

        来源:印迹葭州

点击“阅读原文”免费发布查询佳县招聘、求租等各类便民信息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