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你一定没见过!团风这个古村子已经被国家保护起来了!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湖北美丽宜居村庄示范点考察之团风百丈崖村:已经被列入国家古村落遗址保护,也是个贫困村,5000多亩70年代林地,因为传统耕种产出低300亩耕地抛荒达到80%,典型的空心村。

村委童书记勤恳服务村民15年,全村311人,留守60人,每一个人的来龙去脉都说的清清楚楚。进村的时候正遇上道路塌方,村书记正和村里仅存的几个劳动力抢修道路,没有什么经费来源,但是童书记说先借钱修了再说,路好了才有希望!村里土地资源、旅游资源其实比较丰富,只是当地村民没有能力去让土地发挥应有的产出。目前童书记决定听从协会的建议,把外出的能人志士都找回来商量,将村里闲置的土地都集中起来,再入点现金股,有了土地有了钱,村民就盼着城里来的有志从事乡村建设的社会精英一起来参与他们家乡的开发。你想做乡村合伙人吗?你想参与美丽乡村的发展建设吗?

到百丈崖村来,可以古法农耕,也可以开个现代化的农场,还可以养羊养牛,不过我们这里都是没有丝毫污染的原生态土壤可不能打农药化肥喔!另外还有好多没有人住的老房子,来DIY改造民宿做个老板娘吧!我这里可是被列入了全国古村落遗址保护,每年都有最低300万的原址保护,珍贵的好地方当然要保护起来。


     相地选址均讲风水的林氏老屋建筑群


百丈岩村古民居建筑群坐落在团风县东北部,龙王山脚下,距团风县城50公里。因独具特色,2007年,该民居被列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沿着总贾公路至漆柱山古枫树处,依山而上,一条三公里的乡村水泥路蜿蜒在青山翠岭的龙王山间。在一山坳出口处,一个古朴庄严,气势宏大的白色花岗石砌成的林氏“春秋万古”牌坊掩映在翠竹之中。牌坊对面隔河向上,三个古村落建筑遗址依山势坐落在山势陡峭险峻,山高396米的百丈岩山沙钵垴主峰脚下。整个山势一脉相承,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其山势宛如骆驼,其山岩倒垂欲倾。百丈岩著名的山水风光清康熙年间庠生林豹所作的《百丈岩记》对其描述得非常详尽。


据《黄冈县志》和《林氏宗谱》记载,三个古村落建筑群是黄冈东乡始祖林千一(殷比干后裔)的十一世子孙廷栋(1545-1618)于明万历年间由杜皮乡上石门迁此始建。民居选址讲究风水,对面是高耸的龙王山、南面是横河而截的独山峰,后面是悬岩峭壁的百丈岩,取意于“骆驼卸宝,四方围财”的意思。据林氏宗谱《会宗庵记》所载,明嘉靖18年(1548),福建莆田林氏宗亲携带淡巴孤(烟叶)、棉花到林家山、百丈岩种植。林氏家族靠种植经营淡巴孤(烟叶)、棉花,并进行棉纺而发家。到康熙、光绪间,已成黄冈巨富,当时在上海、汉口、团风购置铺面二十余家,经营烟叶、丝绸,并广购原黄冈县(含新洲)及浠水县大部田地,相传土地有8万余亩,有到“黄州府不走别人路“之说。殷实之后的林氏家庭人丁兴旺,至乾隆、道光年间繁衍为十大房二百余人。其后代英才辈出,有多名进士、举人出仕朝廷四品以上的官吏。百丈岩林家成为明清两朝黄冈最大的殷实之家和望族。1837年林氏宗族续修宗谱时,湖广总督林则徐还亲自为林氏家族撰写了《闽楚同源序》,亲述了黄冈林氏与福建莆田宗亲的渊源。

为了彰显家族风光及解决家庭人丁居住问题,从明万历年间开始至清光绪年间,林氏家族从安徽请来民间艺人依照徽派建筑风格,花巨资修建了上湾、中湾、芙蓉湾三个民居建筑群,并建有祠堂、学堂、凉亭、药铺、粮仓、碾房、磨房、马厩等配套设施。建有完备的饮水泉、浣洗池、明暗排水沟、防护墙、预警堡等。三个民居及附设建筑占地面积25000平方米,房屋400余间,整个建筑群选址和用料非常考究,由青砖、黑瓦、马头墙、条石屋基构成的整个布局。房屋选址讲求风水,且防护、生活功能齐全。


三个湾门前都是半月型池塘,屋后建有古泉井及阶梯式花园,房屋后围以3米高,0.5米宽,1000-1500米长的石砌城墙防护。村内民居以封闭式院落为单位,沿纵轴线布置、前堂后寝、两厢围护,重门分户,既可分为一个大型庄园,又可分为各个门户,整个建筑是中国传统宗法制度和天人合一思想在民居建筑中的体现。古民居建筑采用砖、石、木混合结构。门柱、柱础、天井、台阶等石质建材均雕琢花纹加以美化。整个建筑风格既恢弘大气而又不失精巧细腻,建筑群在空间组织、建筑造型、建筑装饰、利用地方材料及设计施工都具有典型的徽派风格。


三个古民建筑各有特点,上湾古建筑依山势而建,正面四门各一进三幢,左、中、右三纵列。正面四门为主建筑,左右两翼建有高出主建筑地面10多米的高岸,高岸上建有多个独门独院。主建筑与两翼附建筑间均建有青石板砌成的道路,能一门进,全湾通。中湾古民居主建筑平地而建,分布三排,门前有宽广的庭园、主建筑正面两门,各一进三幢。两门都是独立的院落。芙蓉湾古民居左主建筑平面而建,一进三幢,室内有多个天井,是独立的院落。右主建筑正面四门各一进三大幢,阶梯式建筑。各幢之间后门相通,后幢高出前幢,层叠有致。



     前天井

     正厅

百丈岩民居建筑群现保存完好的是中湾林氏老宅和“春秋万古“牌坊。古民居现存有面积1000平方米,是清道光年间开封知府林之棠的旧居。林之棠两任开封知府,因治水有方,清正廉洁,被道光皇帝封赠为“朝议大夫”。据传离任时,开封百姓十里跪送。进入中湾古民居,是一条百余级的青石板砌成的3米宽的石路。林之棠旧居主建筑一进三幢九大间,室内有天井六个,为悬山顶式砖木结构建筑,青砖布瓦,全部是青条石叠起的台基。面阔明三间宽30米,进深三重亦30米,室内有几十根约40公分的木柱支撑着横梁架起的屋架。门厅与前厅间,前厅与厅间均设有天井,上可采光,下可排水,室内门厅、前厅、大厅,左右两厢设有客厅、书房、住房和厨房、杂屋等。室内前厅较门厅高出三级台阶,正厅较前厅高出一级台阶,后院较正厅又高出三级台阶,正厅梁架采用穿头式与抬梁式的混合结构,室内天花板构成各种形式的“轩”,室内横梁,梁架上有精致的雕刻,托垫木柱的石墩上雕刻的飞禽走兽栩栩如生,在两根木柱之间还残存一块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木雕刻,巍峨的黄鹤楼下,停着一条帆船,孟浩然站在船头,李白站在岸边,两人拱手惜别。室内地面采用桐油、石灰、糯米混合而成的三合土,并饰有方格,卷草的图案,屋后有一泉口井,以大青石板围砌,水质甘美,长年不枯,屋后山坡原建有花园。

“春秋万古”牌坊建于清光绪二十一(1886)年,是林氏家族歌颂其先祖林弼百岁而建立的。牌坊高5.2米,宽8.5米,在牌坊后原建有典雅古朴的祠堂,毁于1958年。牌坊构建非常精致,仿木结构,由四根高大的大理石柱支起四方柱承两层阑额,重檐歇山顶式,下层阑额刻有楷书“建坊修祠序”,两旁阑额及顶额刻有清著名书法家郭有道题写的“苍松”、“翠柏,“春秋万古”。阑额托梁,正面均刻有“双龙戏珠”、“麒麟绣球”、凤、鸟、鹿花草等浮雕图案。现整个牌坊保存完好,气势弘大,古朴庄重而不失精致。


三大民居建筑群及附属设施经历过三次损坏。一、土改期间,古民居室内的大量红木家俱及大量瓷器被政府当作浮财没收,分散给林氏家族在总路咀、上巴河、马曹庙一带的佃户。且六十年代初,住宅迁进了牛车河水库移民。二、,、字画、皇帝奏折、玉器、鼓皮隔栅、林之棠专用的肃静迴避牌等焚烧一空,将室内墙壁上的大量木雕刻、室外石狮、石象、屋顶的马头墙等装饰物全部毁坏。三、九十年代中期,过去在大宅中群居的村民将民居拆除自建。三大民居建筑群除中湾约1000平方米建筑基本保存完好外,上湾、芙蓉湾及附属设施被全部毁坏拆除,让人扼腕叹息。庆幸的是原建筑的大量石条、石雕、青砖、木材都被现住户利用,得以保存。


林氏古宅建筑群为典型明清古建筑,依山而建,小河贯穿三古建筑遗址前,山青水秀,和谐宁静,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构成了一幅完整而极富美感的山水画卷,有极大开发旅游价值。

(扫一扫关注我们,长按识别二维码)

转载:团风网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