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视频】荫家堂 108间古建筑群 穿越时空190余年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配播】2010年夏天,邵东县杨桥镇荫家堂内,一出木偶戏正在上演。小木偶,大戏台,纯真古朴的唱腔,飘荡在“108间”的上空。一个人、一个家族的兴衰浮沉,仿佛就是在这座百年建筑的戏台上度过的。

  【同期声】湖南大学教授、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胡彬彬:走进荫家堂,就是走进历史。你在这个荫家堂里,你能感觉到历史的时光,它能够把你带回到往昔的岁月。

  【配播】檐牙刺天,栋角连云。夕阳下,一个时代的建筑标识扑面而来。标识里,蕴含着一个魅力恒久的创业传奇。一百多年前,湘江支流——蒸水河比现在要绵长壮阔,是一条贯通湘中南的水上交通要道。那时,滔滔的河水之上,日夜流淌着米船船工们的南腔北调。也让河畔的一户农家与米商们结下了不解之缘。

  【同期声】湖南大学教授、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胡彬彬:明清以来,我们中国都有个说法,叫做:“湖广熟,天下足。”湘乡、双峰、邵东,也就是古时候的宝庆这一带,在小农经济社会里面、在农耕文明社会里面,它以盛产粮食非常出名。

  【配播】有一年突遇大旱,一队米船行至荫家堂地段时,因蒸水河道干涸搁浅、不能前行。在打扰了河畔的申家兄弟几日后,米商们觉得申家为人厚道、诚实可靠,便商定将十几条米船留下,以极低的价格,委托他们就地贱卖。当天夜里,天上突然下起瓢泼大雨,老大申承述从梦中惊醒,担心风大浪急翻了船,急急忙忙跑到河边,却哪里还有半条船的影子,一路追至衡阳码头,天已大亮。只见几十家米铺老板,在米船的船头排起长队,只等他一来便交钱取货。仅半晌不到的功夫,粗粗一算,除去成本,申承述竟赚了比本钱还多几倍的利润。然而,申承述却将本钱和利润一分不少地交到了米商们的手中。

  【同期声】湖南省邵东经济现象研究会会长 赵伯栋:俗话讲,火要空心,人要实心。厚道和诚信是经商之道,更是为人之本。

  【配播】米商们被申承述的这一举动深深打动,于是决定带着他一起经营米生意。自此,申承述兄弟介入米业,开始了个体经商的历程。跋山涉水,串村走寨,天南地北,四处闯荡,艰辛打拼的路上,写下了一个又一个诚信故事,映照出一种早期邵商的精神光辉。

  【同期声】湖南省邵东经济现象研究会会长 赵伯栋:在邵商身上,有着突出的诚信理念,草根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敢于在摸爬滚打中求发展。

  【配播】凭着诚信和精明,只几年,申家便稳稳地做了湘中南第一大米商。从耕田种地到湘中南第一大米商,申家成功完成角色转换,并在经商方面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同期声】湖南省邵东经济现象研究会会长 赵伯栋:申氏家族的聪明、厉害,就是把这样一种资源、丰富的资源,这种农产品,通过他的商业运作变成了一种商品。他从这个里面找到了商机,所以他富居一方。

  【配播】发达后的申家花费巨资修建了荫家堂。今天,依旧住在荫家堂的申氏后人带着记者,在荫家堂外墙一口青砖上看到了这样一段话:大清道光三年,癸未七月十四日巳时,申承述兄弟修新屋一座,四进六横,愿后人悠久无疆,述批。字痕清晰、深刻,虽历经187年风雨沧桑,一种荫庇后人的美好愿望却仍然照亮了我们的眼睛。据族谱记载,荫家堂历时六年建成。从那时起,杨桥村的蒸水河畔,一个并不起眼的地方,就有了一座江南庭院式建筑。在建筑艺术和民俗文化的交织中,映射的是一种源于心灵的智慧,并成为一片土地最为瑰丽的梦幻般记忆。

  【同期声】湖南省邵东经济现象研究会会长 赵伯栋:它在选址上就体现出来了我们儒道家思想里面所说的,商人,什么叫大商?深藏若虚,非常的不虚,但是藏起来好像什么都没有一样。

  【配播】背靠凤凰山,面临蒸水河,荫家堂静静地立着,如同建造它的主人一样,内敛而含蓄,却又有着庭院深深的气氛。申氏后人中“走日本”的亲历者介绍,当年日本人入侵此地,却不敢走进这座深宅大院。因为迷宫一样的布局使他们害怕有游击队埋伏。那么,荫家堂究竟是一座怎样的迷宫呢?在外来者的眼中,荫家堂犹如一座迷宫,那么,这到底是一座怎样的迷宫呢?2009年邵东县文物管理所根据历史资料和实地调查,对荫家堂的平面格局制作了严谨的复原图样。大院坐北朝南,占地九千一百九十一平方米,取其九九归一,十全十美之象。主体建筑为二层砖木结构,纵深四进,横连十一排,左右各五排房屋,既对称,又呼应,好似古人楹联中的工对。108间正房,由雕花木栏走廊相互连通,从其中一间房屋可任意进入其它107间。院内正堂前设有一座戏楼,100多年后的今天,在雪水、阳光的映衬下,当一种怀旧的曲韵慢慢荡漾开来,令人想见,在岁月的额头之上,这座戏楼曾经是那么的神采飞扬。人物、山水、神话图案,各类浮雕装饰,其工艺都精美绝伦;风格独特的封火山墙,与前后檐墙组合,形成了高低错落的屋面。在整体保持着一种浑然可亲的乡土气息的同时,荫家堂又具有一种西洋风。正堂屋两侧墙顶各绘有一座英式座钟。

  【同期声】湖南省邵东经济现象研究会会长 赵伯栋:这个建筑的主人,在建造这个房子的时候,他对外来的文化、对西方来的文化采取了包容的态度、吸纳的态度,这是一个商人应该有的胸怀。

  【配播】建筑的细节和文人的想象共同勾勒了一种邵商的文化心理和底蕴。在随后的历史中,注定了他们真正是走在对外开放的最前沿。2009年6月,在离荫家堂十公里远的野鸡坪镇普乐村,邵东县文物部门发现了申家的庄房,56岁的普乐村村民汪国民,一直居住在庄房的旁边。一百多年前,他的祖先从祁东来到邵东,成为申家的佃户,与一名敬姓佃户共同生活在庄房里。每年收获季节,装满粮食的船只顺着蒸水一路抵达荫家堂。据初步查证,申家一共在邵东县野鸡坪、佘田桥、杨桥、流光岭、团山等乡镇建有五处庄房。目前已知的水上粮仓,只有普乐村这一处。

  【同期声】文物普查员 刘焕军:原来这个塘中间建了一个水上粮仓,水上粮仓有三个作用:第一个就是防火;第二个就是防盗;另外它还能够防老鼠。

  【配播】当时正是清朝末期,邵东工商业还很不发达,小有规模后的申氏米业,不敢安于现状。一方面积极引进当时比较先进的种田技术,开渠引水;一方面合理利用闲散荒芜的农田或购买土地,联络当时逃荒在外的青壮年劳力,免费提供农资农具,以商补农,以农助商,开创了当时极具积极意义的农商合作机制。民国时期,时局动荡,战乱频繁,申家的家业也日渐衰弱,解放后,土地国有,申家人的米生意也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一代米商的背影渐行渐远,其修建的荫家堂却一直保存了下来,这得益于一种保护管理制度的代代相传。

  【同期声】荫家堂系韶公裔五房所系,不准拆毁变卖,不准赌博及一切有碍家法行为。

  【配播】荫家堂现在的住户,几乎全是申氏后人,整整四个村民小组,一共七十多户三百多人。其中,近百人在外经商。也许,一种勇于开拓的商业精神早已深深融入他们的血脉,并成为一个家族的生命标志和文化基因。当问及大屋历史,大家都能笑着指出谁是谁的哪一辈,从来不曾忘了自己是从哪里来。

  【同期声】文物普查员 刘焕军:从申承述到你们这里来,最长着辈分是多少?

  村民:我是第五代。

  文物普查员 刘焕军:你们是第五代,那最晚的辈分呢?

  村民:那起码十代了。

  【配播】180多年的光阴,老去了一座建筑的容颜;黑瓦飞檐显出了岁月的久远气象;泛着青光的石头,给人以隐喻。即使不再宏丽,亦不再完整,但是荫家堂仍然顽强地矗立着。此刻,阳光正好。当来访者的歌声响起,一个中国南方乡村鲜明浓烈的家族生活场景与气氛便就此散发开来。

  【同期声】湖南大学教授、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胡彬彬:我们从今天遗存的荫家堂这样一个古建筑,它虽然是一个古建筑,但是我们依稀可以感受到,邵东的商人、宝庆的商人、湖南的商人,在古代是怎样的一种情况。我们抚摸这里的栏杆、它的亭柱,我们在这个庭院里漫游,依稀可以感觉到,儒商的这样一种整个的、非常美好的这样一种氛围。

  【配播】务实、诚信、开拓、创新,它是根植于人性中的邵东灵魂——一位邵东商人在《自己的故乡》中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如今,邵商的脚步再一次响亮起来。从荫家堂出发,再回到这里,你会发现,一副风格浓郁的邵商人文画卷已然打开、面向未来!

欢迎关注转发,传播正能量!

欢迎原创投稿,分享新生活!

来稿限定描写杨桥的逸闻趣事,杨桥的发展变迁,杨桥地名典故传说,人在杨桥的情感阅历,杨桥的美景,以及抒发对杨桥的一片深情等。体裁可记叙,可散文,可诗歌,可议论,文稿一经采纳,付给作者稿酬。

投稿邮箱:yangqiao360@126.com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