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今天儿童节 | 看看同一片蓝天下的他们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今天,是第67个国际儿童节。


  同一片蓝天下,不一样的童年背后,是共同的期盼和梦想……



广西富川:吃饱饭,还要有爱


  “学校的菜都好吃,这里吃得好,住得也好,比我家里还好。”小学三年级学生莫先锋一边往嘴里扒拉饭菜一边说。


  莫先锋的家在涝溪村,是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最贫困的地方,贫困发生率高达82.73%。


  “以前孩子们上学要走2个多小时,而且山里经常起大雾,路上很不安全。”涝溪村支书陈永明说。


  2014年,富川县决定把高寒山区的孩子集中安排到县城寄宿读书。目前,富川县第一小学已接收323名山区儿童。一小是富川县最好的小学之一。


  孩子们的宿舍里有电风扇和洗澡热水,学校还为他们修建了新食堂。“一日三餐,至少两餐保证有肉菜。午餐和晚餐不能重样,今天和明天的菜谱也不能重复。”总务副主任邓红军介绍。


,县里为来自高寒山区的寄宿学生设立了专门的助学金,每人每学期500元,此外,每人每天还有4元钱的早餐补贴。这样,孩子们的伙食费基本上就有了保障,甚至还有结余。


  小小年纪就离开家来到陌生的县城,孩子们一开始并不习惯。学校还特意招聘一批学生家长担任生活老师,帮孩子们洗衣服、晒被子、打扫宿舍,照顾低年级的孩子就餐、洗澡。晚上,生活老师还要起来巡夜,给孩子们盖被子。


  学校还在学生宿舍安装了电话,想爸爸妈妈的孩子可以免费跟父母通话。此外,班主任还会动员孩子的父母利用节假日多跟孩子手机视频。“高寒山区很多人都在外面打工,不少孩子都是留守儿童。”副校长杨睿智说。



青海果洛:在高原,点亮童年


果洛州达日县上红科乡寄宿制藏文小学,男生宿舍。


  5月25日,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上红科乡,短暂的小雨夹杂着冰雹过后,乌云散开,烈日当头。乡上的小学里,家长和学生在室内篮球场里开完家长会后来到露天操场,依次在一份协议书上签名并按上手印,承诺这次为期5天的周假结束后,学生会按时返校上课。


▲早上6点,老师帮学前班的孩子们梳头。


  这是一所寄宿制藏文小学,也是这个海拔4200多米的乡上唯一的学校,今年是建校第55年。目前全校共有284名小学生和95名学前班的孩子,他们大部分来自上红科乡和周围村庄的农牧民家庭。学校每两周放一次假。在学校里,孩子们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着照顾自己的学业和生活。


  33岁的更赛是这所藏文小学的校长。 从2007年到现在,更赛在好几个乡的藏文小学工作过,上红科乡寄宿制藏文小学是他任教的第一所学校。他还清楚地记得10年前这所小学的样子:全校4幢砖瓦平房,下雨时偶尔会漏水,只有4个班级,139个学生,7名老师。更赛当时每月的工资只有几百元。


  学校放假,55岁的牧民才贡穿着一身藏装,揣着今年刚买的大屏国产智能手机,来接两个外孙回家。他的外孙一个8岁,读小学一年级;一个11岁,读小学三年级。


  才贡从小生活在上红科乡的哈青村,全家靠放牧为生。才贡不希望下一代继续过靠天吃饭的生活。才贡在民办学校上过几个月的学。他知道,上学能学知识,有了知识到哪里都可以赚钱。现在他身边越来越多的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读书,送孩子去外地读书的人也不少。


▲早上6点,孩子们在露天操场上晨读。


  2016年,当地政府、对口援建城市等几方投入2000多万元资金,对学校进行了重建。这所小学有了全新的教学楼、宿舍、室内体育场、塑胶跑道、微机室……但是,学校用电都是来自乡上的光伏发电,仅能够满足照明等基本需求,教室里的教学仪器、微机课上的电脑……基本上都用不了,有些机器甚至至今都没有开过机。“以前没有,总是盼着想着,整天拿着申请报告往教育局跑,现在有了,却像废铁一样。”


星期一,在学校举行的升旗仪式上,孩子进行国旗下的演讲


  晚上8点,学校又停电了。天空渐渐暗了,学生们拿着书本跑到露天操场,借着独立供电的太阳能路灯读书。几个戴着红领巾的孩子用手电筒照着书本。远方的山峦和天空渐渐在暮色中融为一体,读书的声音回响在每一个角落。 



四川凉山:“阿依蒙格”的快乐


  “阿依蒙格”是彝语,意为“儿童的聚会”。“阿依蒙格”曾广泛流传于彝语北部方言区,如今仅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境内山棱岗片区的谷堆乡还完整保留着“阿依蒙格”节日仪式。


彝家孩子们不一样的儿童节。



据说,开天辟地的时代,阴间住着一个叫“普兹普阿莫”的恶鬼。他经常于人间散播瘟疫灾害,祸害孩子,彝族称之为阎王。为了祭祀他死去的儿子,“普兹普阿莫”要抓儿童去当祭牲。有一天(一个鼠日),“普兹普阿莫”家族倾巢出动前往鬼城“德布洛莫”观看一场角斗,彝族儿童们带着家人准备好的长矛、红缨枪等等武器,背上干粮去讨伐魔鬼。孩子们最终烧掉了鬼屋,诅咒“普兹普阿莫”永远被囚禁于外,不能散播瘟疫和灾害。孩子们的诅咒灵验了,鬼怪们自此就被永远禁居在“德布洛莫”这个地方。


从此以后,“阿依蒙格”仪式就流传了下来,在每年春季彝历中的“鼠日”进行,并逐渐演变成对儿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禳灾教育的民俗节日——彝族儿童节。


  每年开春后,举行“阿依蒙格”仪式的村落,需提前请毕摩选定一个“鼠日”。仪式当天,孩子们穿上新装,削木为刀,编草为穗,插玉米芯做矛头,剥玉米皮当缨枪,用竹篮钵背着麻籽和燕麦炒制的干粮从四面八方赶来,聚集在一起。


  毕摩为孩子们讲解“阿依蒙格”的传说故事后,就由“寨主”带领孩子们向鬼屋进发。孩子们手持兵器一路上齐心协力、互相帮助,并最终烧毁了鬼屋。孩子们凯旋后,大人们会口诵祝咒之辞,并开始杀猪宰羊。至此,灾害得以禳解,预示儿童们来年将无病无痛,健康快乐地成长。   


  “阿依蒙格”这一仪式的精神内核是教育儿童树立灾害意识,防卫自然灾害,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世代传承的重要的文化遗产。自古以来,这一遗产活态存续,维系着传统彝族社区民众的生产生活,蕴含了彝族人民认识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朴素理念,对于儿童生态保护观念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来源:、中国青年报、中国民族报

监制/孙雅莉 统筹/周芳 编辑/王甜 制作/彭凤平




长按二维码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