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媒体看七十七团】 阔克托别山下的幸福家园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阔克托别山下的幸福家园

——记四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七十七团


□ 本报记者 朱萍 通讯员 毕亮


“康苏 ,你是一部长书,翻过每一页都会令人感动;康苏,你是一条长河,日夜流淌着我对你的倾诉;康苏,你是一段长路,来往的人们 都会把你眷顾;康苏,,永远唱不尽你给我的幸福”… …这首由博文、程相申作词,石明作曲,兵团青年歌手李秀莲演唱的《康苏情》,唱出了各族职工群众对七十七团的无限深情。在这个自2005年以来已连续三次获得“全国文明单位” 称号的团场,人们感受到的是各民族携手建设家园、共享幸福生活的和谐氛围。团场2011年获誉兵团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2014年获誉四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


共享和美生活
七十七团位于昭苏县中部,成立于1956年,前身是新疆三区民族军后勤供应站,团部驻地阔克托别镇(哈萨克语意为“边境尽头”),距昭苏县城21公里,距伊宁市200多公里。世代居住于此的哈萨克、蒙古等少数民族,每年盛夏举办叼羊、姑娘追、赛马等传统活动,使这里充满着浓郁的塞外西域风情。建团初期,一批批内地知青和转业军人带着先进的思想文化来到这里屯垦戍边,又形成了独特的军垦文化。各民族经过几十年的交流交往交融,在这片土地上勾勒出一幅和乐融融的图景。
,、“春小麦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这里是伊犁挽马生产基地。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团场已成为昭苏高原上一颗璀璨明珠。
团场加快城镇化发展速度,使城镇化率达到69%。明珠佳苑和康苏宜居1400套保障性住房、100户精品二楼让职工群众居者有其屋。
团场出台《七十七团非职工居民土地租赁经营实施办法》,使符合条件的806人签订土地租赁合同,种植小麦、油菜1.67万亩。
团场建起康苏养殖园区,拥有现代化棚圈25栋,饲养优良品种羊、马、牛、家禽等6000余头(只),全团存栏牲畜6.84万头(只),使擅长养殖的少数民族群众唱起了悠扬的牧歌。
团场以工业化发展为平台,通过招商引资建起康苏农副产品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已进驻粮食储备库、新疆五合科技有限公司油脂厂、马铃薯淀粉厂等多家企业,生产季节有500余人在乳品厂、麦芽厂、油脂厂、淀粉厂等企业务工或从事与之相关的装卸、运输工作。团场还先后组织300余名富余劳动力参加定向招聘、短期劳务输出,实现了由农工向产业工人的转变。
团场以城镇化建设为载体,引导职工从事个体商贸、家庭手工、住宿餐饮、交通运输和社会服务业。截至2014年年底,团场有各类商铺106家、餐馆112家、其他服务业64家,创造就业岗位846个。
截至2014年年底,团场农牧工家庭二元户316户、三元户856户、四元户724户、五元户332户、六元户127户,七元以上户130户,三元以上户数占总户数的87%。


共奔小康之路
在阔克托别山脚下,一排排粉墙银顶、白墙红顶的砖房静谧安立,这里生活着七十七团六连、八连、九连、十连的3000多名哈萨克、蒙古、维吾尔族职工群众。
七十七团总人口9342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9.6%。因为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的差异,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七十七团党委迎难而上,制定“一年基础,两年起步,三年变样,四年致富”的目标。
先后出台《七十七团扶贫帮困工作管理办法》《七十七团扶贫牲畜承包经营管理办法》《七十七团干部“一帮一”挂钩扶贫实施细则》,召开了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专题研讨会,实施宜农则农、宜牧则牧的结构调整战略。同时,以连队为单位,将有经验、有劳动能力的富余劳动力及待业青年组织起来,利用团场工程项目或劳务输出的办法,增加少数民族职工的家庭收入。“十二五”期间,团场计划总投资2256万元,帮扶500户贫困家庭,新建55栋圈舍,发放牛564头,发放羊9332只。
从组织打工到引导种地再到发放扶贫牛羊,立体式的帮扶使七十七团少数民族经济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团场在危旧住房改造、小城镇建设、农牧业生产劳动中,坚持“劳务用工以本团职工,尤其是少数民族职工群众为主”的原则,为少数民族职工群众提供了就业增收的机会。
团场紧紧抓住兵师扶持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优惠政策的机遇,2014年争取国家“兴边富民”行动项目资金600万元,团场配套27万元,为165户少数民族贫困家庭发放生产母羊5403只,使其当年户均年收入达到2.9万元。
为了把少数民族连队六连、八连、九连、十连建成文明生态小康连队,七十七团党委重修了团部至九连的通营公路16公里,三连至九连的通畅公路13公里;投资40余万元,将自来水管道铺设到牧区六连、十连居民家门口;投入72万元实施少数民族职工住房保暖工程,为十连88户少数民族职工的砖混结构平房外墙贴上保温材料;实施了百户经济适用房工程,少数民族职工危旧住房改造每户自筹9000元,团场补贴2.5万元,在4个少数民族连队新建职工住房100栋;投入资金232万元,为六连、八连、九连、十连四个少数民族连队的58户贫困家庭新建了砖木结构的住房;投资80万元,为八连新建了1.1万平方米的混凝土晒场;投资23万元,为九连新建了一个占地2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中心。
如今,一条条水泥路通到家门口,一排排砖房穿着红色的保温外衣,一幢幢圈舍牛羊马满圈,一群群背着书包的孩子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嬉戏玩耍……这不正是七十七团团歌《康苏情》中描绘的兵团军垦战士戍守昭苏高原边境线的动人场景吗?!


共书和谐篇章
加快经济发展,全力改善民生,帮扶少数民族脱贫,七十七团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团场的最终落脚点还是让各族职工群众团结互助、安居乐业,共同奔小康。
团场按照总人口每人2元的标准落实创建工作经费,把创建工作列为全团2014年精神文明重点考核工作内容。
团场培育选树一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扎实的单位,确定了示范点,以点带面,引领创建活动在基层深入开展。
团场将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延伸到了医院等窗口行业和公共场所,覆盖到了连队职工群众、社区居民及青少年学生、离退休人员等人群,使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渗透到千家万户。
团场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培养,截至2014年年底,全团共有少数民族干部66人,占干部总数的21%。
团场全面推进“肩并肩·爱国情”团结共建活动、“手拉手·兄弟情”结对帮扶活动、“根连根·骨肉情”温暖入户活动、“心连心·鱼水情”党群连心活动,促进各民族的交流和团结。
如今,汉族连队一连、二连、三连、五连分别与少数民族连队八连、十连、九连、六连结为帮扶对子,大家同看一本民族团结书、同唱一首民族团结歌,平日里互帮互助,节日里互相走动,俨然亲戚一样。
团医院把民族团结教育与为各族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结合起来,从解决各族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和难点、热点问题入手,2013年重新将住院楼装修一新,并给住院病房配备呼叫器,方便各族住院患者。每年民族团结教育月,医院都要评选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科室和开展民族团结好医生、好护士评选活动。
团学校建立健全民族团结教育相关规章制度,将民族团结、宗教政策纳入每年的学习计划,实施民族团结宣教“细胞工程”。每周利用班级周会课,开设民族团结教育专题讲座,利用国旗下讲话抓好学生教育;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民族团结教育窗口、走廊、园地、展板等,将民族团结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每年的肉孜节、古尔邦节,学校师生都到少数民族老党员老教师、少数民族贫困师生家中送温暖。每年五月的民族团结教育月,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活动,营造了浓厚的民族团结氛围。
人人都讲民族团结的情,人人都说民族团结的话,人人都做民族团结的事。在七十七团,“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早已内化为各族干部职工群众的自觉行动。在阔克托别山脚下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我们欣喜地看到,那承载着团场人自豪与喜悦以及团场锦绣前程的民族团结之花越开越艳。


(原载《伊犁垦区报》2015年3月30日)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