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漫话唐山】陶瓷漫话·从细瓷到艺术之手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细瓷啊细瓷

瓷是对陶的承继,但并不是简单的延续,瓷对选料、温度、釉料、吸水性,都与陶有革命性的区别,我们说唐山瓷的起源,不能不按这样的标准来圈定我们的观点。

中国瓷器至晚在两晋时便产生了,唐山瓷器却晚来了千余年。唐山地域制瓷的开始,不能不让人记住一个年代——明永乐二年,即1404年。连续3年的靖难之役,滦州、乐亭、昌黎、迁安等州县,史载:“人物凋耗,土地荒旷,旧有存者,十仅二三。”大规模的移民从此开始,众多来自山西、山东的制瓷手工艺人来到了唐山这块有多年制陶历史的地域。

人口的激增,生活的需要,技术的期待,制瓷业的兴起与繁盛,似乎又到了水到渠成的地步,与其说唐山地域等待了几千年这样的机遇,这机遇还要加上200多年相对和平的生活,而这才是制瓷业兴起的真正原因。但直到清代中晚期,唐山地域生产的瓷制品,还没有超越粗瓷的范畴,究其原因,主要是原料的匮乏。

制瓷是需要几十种原料配制的,其中高岭土是最重要的原料,高岭土是一种纯净的粘土,它的主要成份是铝和硅的氧化物,是白色或灰白色的粉末,熔点为1250度,因我国江西景德镇高岭所产的质量最好,故称为高岭土。唐山地域并没有高质量的高岭土,,唐山地域就地取材为主料烧烧的瓷器,都是由若干种原料配制成的高岭土,当时的原料有陡河故道河泥、开平的准高岭土、弯道山土和与煤共生的矸子石。

1961年,唐山瓷第一次进京展,洋灰瓷的帽子才被摘掉,真正意义的细白瓷才算诞生,那时唐山瓷已全部采用山西和山东的原料了。而在交通运输并不发达的明代,靠一种本地粘土烧制瓷器,只能是巧妇的遗憾,质地褐黄、胎体粗厚、易裂易变型的特性,自然仅限于粗笨缸胎的釉瓷缸、盆。

明代唐山地域已开始使用煤炭,煤炭较之柴草,具有火力猛、持久、成本低的特点,所以直到解放后改用煤气、电之前,唐山地域的瓷窑一直采用煤炭作为燃料。北京的一位陶瓷研究学者李先生,在一篇论述越窑青花的文章中,特别指出:明代,国内多地学习制作景德镇青花瓷器,其中就有河北唐山。但我以为青花是一种釉色,并不排除在粗瓷上施用的可能,如缸胎莲花缸之类,这种器物当然不能进入细瓷系列,就是这样的器物,我们还难得一见。所以一个现实的结论就是直到清代中叶,唐山瓷制品虽经过高温、内外施釉,也能不吸水,还是仅能进入粗瓷系列,与真正意义的细瓷器,还隔着一个大大的台阶。

明清两代,唐山地域的水运十分发达,唐山沿海渔民经常能捞起清早期的陶瓷器,福建青花瓷居多,而如今早已干涸的石榴河、还乡河故道,拣到明清瓷片的经历也不算稀奇,当然,这都是瓷器运输的证明,同时也证实了明清时期,唐山地域的实业家,远没有商家的财大气粗。而运输的便利是否制约了瓷业的发展,姑且不忙定论,至少外地瓷的价格并不高,才会在运输中有得可图,而直到解放前夕,唐山这块地域五十多家陶瓷企业,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的由政府管辖的“官窑”。

关于“官窑”、“民窑”之说,近些年多有说明,但并不准确。有历史常识的人大抵都知道,中国的封建社会是1911年结束的,封建社会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税收是归皇帝一个人的,家国天下。一品大员在皇帝面前也是奴才,皇帝怎么可能允许奴才拥有产业呢?所以,有“御窑”、“民窑”,也有“官搭民烧”,“官窑”是资本主义时代的产物。

再回来说唐山。

原料的缺憾、商业的冲击、小作坊的弱不禁风、人民生活的贫困,都构成了唐山地域瓷业停滞的因素,唐山细瓷的诞生(即俗称的洋灰瓷),应该说与开滦的拓展紧密相关,或者更直白地说,唐山细瓷只能是中国近代工业革命的产物。



 艺术之手

唐山地域民间开采煤炭的历史,最迟在明初就开始了,虽说没有准确地记载,而战汉“孩儿铁”治铁的悠久,无法摆脱其中的紧密联系,只是我们这次只说制瓷。

采煤时常得到一种煤炭的共生物叫矸石,矸石与开平高岭土、弯道山黑矸石,都是唐山解放之前唐山瓷的主要原料,而矸石的大量开采与陶瓷制品的广泛应用,是在开滦煤矿诞生之后。唐廷枢是1876年来唐考察煤炭开采及贮藏情况,1878年建设开滦煤矿的。11年后,启新水泥厂的前身——唐山细绵土厂宣告成立,虽说细绵土用途广泛,主原料就地开采,煤炭由开滦按成本供给,但广东香山的土料,则因运距远,成本高,仅4年就被迫停产,这也从中让人领悟到兵荒马乱的年代长途运输对经济发展的限制。

1906年,周学熙先生几经周折,从英国人手中赎回唐山细绵土厂,改称“启新洋灰股份有限公司”。1914年,启新洋灰公司将原建瓷厂交由德国人汉斯.昆德兼管,生产日用瓷、小缸砖、红铺地砖等。这是中国第一家生产卫生陶瓷的工厂,如今,赵各庄开滦展览馆旁原供开滦员司住的洋房子,还铺着当年启新瓷厂生产的红铺地砖,而且画面鲜丽,质地紧密,仍然在使用中。

将这些地砖列为唐山瓷板画的起源,似乎有些不雅,但事实上,中国的板画并不排除岩画和地画的链接,以画面拼接组成图案的唐山瓷地砖,除了画面略显简单,其效果实在不输于当今贴在墙上的瓷壁画、嵌在桌椅上的瓷板画。所以说唐山艺术瓷最早的表现形式是瓷板画并不为过。

1925年,启新瓷厂“将半陶半瓷的瓷体研究试验成瓷质”,这一天,是迄今为止历史记录中唐山细瓷的诞生,当然,我这里说的是历史记录。唐山细瓷究竟是什么时候诞生的,还有一些说法,有的说是“光绪年间制造了一种红釉的饭碗(俗称缸碗),后来,逐步扩展到瓶、罐、帽筒、油盒、油灯。”《滦县志》说:“德盛窑业厂清末创制各种细瓷”。还有一些老人回忆说,缸胎化妆土白釉瓷是唐山地域最早的细瓷、田家窑手工作坊清末生产细瓷等等。

瓷器制作工艺当然不可能没有前兆地飞跃,工艺的传承一定传承有序,以上的说法都不能说不准确,但制瓷是要有窑口的,至今也没有人能准确地讲清唐山清代的瓷窑址,清代生产唐山瓷的采信度便被动摇了。如果还有唯一能补就的,那就是过硬的实物,这也是唐山瓷能上户口的唯一理由了。

唐山瓷的原料至解放初,一直是靠配比满足产量的,但直到解放初,精准的配比并没有诞生,外地人称谓唐山瓷是“洋灰瓷”,并不仅仅是因为先有启新水泥厂后有启新瓷厂的顺序习惯(启新瓷厂是1935年才正式独立),更多的是由于配比的不过关,瓷胎没有细瓷的洁白,而是呈洋灰的灰白色,胎体也偏厚,多发出温度不够似的闷响,釉色灰暗,与胎体结合不紧密,易产生开片。这些都是与有千年瓷都之誉的景德镇无法比拟的,所幸的是唐山地域由于城市的发展,用瓷需求量大,就地取材为主的瓷土成本低,不愁销路、出路。

本地的高岭土用光了是“洋灰瓷”消失的另一种说法,但并不准确。理论上说,原料主要成份铝和硅的氧化物并不缺乏,缺乏的是准确地配比。开平区至今还有一位热心制瓷的“痴人”,他是用陡河故道的沉泥制瓷的,他是农民,先是在自己家的责任田里取土,取完了就回填上,再与别人换地,延古河道挖。那土一般在三四米之下,只两三米宽,半米厚,黑的。他烧的是一种黑陶,不上釉,刻了花纹,胎体灰白、细腻,敲击有铜声。他是用电窑烧的,那熟瓷的脆响,的确让人不会满足唐山“洋灰瓷”的成就。

瓷器专家张宁先生来唐时,鉴定了一只唐山青花瓷罐,先生说,地方窑,清末。又看了一会儿,敲敲,肯定地说:“差不了,清末。”这是件青花发色浓艳、釉面晶莹、胎质细白、器型规整的瓷罐,唯一的缺憾是有一块枣儿大小的窑粘。这也是我见过的第一只能断代民国前的唐山细瓷。而这样精美的色料、造型、绘画,也让人不能不相信有一种历史的传承。

一位当地民俗专家曾与我讨论过一个问题:唐山民国瓷绘家贾云焕是哪位瓷绘家的学生?贾先生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启新瓷厂的第一代瓷绘家,而启新瓷厂又是唐山地域能找到的窑口中最早有专业瓷绘的厂家,不可能在唐山还有教贾先生瓷绘的老师。贾先生的儿子贾一先生说,将瓷绘作为一种职业,也是启新瓷厂开始的,这之前,便是有小作坊,也养不起瓷绘家,况且不是专门瓷绘,怎么可能教出贾先生那样经典的瓷绘家?

和贾先生在一起当瓷绘家的还有一个后来在我国连环画领域风云一时的人物刘汉宗,只是刘先生最初是学徒,他的瓷绘老师是贾先生的同行孙海峰,但刘先生到启新瓷厂之前,已在家乡丰南学画多年了。所以说唐山瓷绘家的老师,都可以在国画领域找到。换句话说,唐山瓷绘是画家们绘制的,而不是如传统瓷窑中的画工绘制。

将瓷画工与纸本画家区别开,并无孰高孰低的意思,但这确是唐山瓷的一个特点,这个特点也成就的今日唐山“洋灰瓷”在藏界逐步攀升的重要砝码。

瓷器的优劣,一般从胎质、造型和釉色(或画片)区别,胎质主要是瓷土,如越窑尽管历史悠久,但从未曾生产出景德镇瓷器的轻盈,白晰度也首推景德镇,甚至高级瓷土的代名词都是景德镇的高岭土,这叫资源优势力。造型是窑工智慧的体现,陶瓷是一种低成本实用品,可以替代多种材质,充当多种器物,在一寸大一寸险、异型难的对比后,规整的器型就是最普通的比对。造型让人们真正理解了陶瓷制作是一门手艺。釉色在陶器时代是一种防渗的实用,在单色釉时是对单一白胎的装饰,在彩釉时,就是一种艺术的表达了。

民国年间的唐山瓷业是无法与任何陶瓷基地从胎质和造型相比的,但较之传统瓷都画工们的代代相传,唐山第一代瓷绘家深厚的纸本绘画功夫,在瓷绘这一领域,绝对是超一流的,就是如今,唐山陶艺家曾数十人次到景德镇交流瓷绘,无论花鸟、山水还是人物,唐山陶艺家的绘画水平,几乎人人都能在景德镇赢得大师级的敬重。

与纸本不同,陶瓷上作画讲究的是构图、线,色块,不能照搬国画传统方式的皴擦点染。这些手法对国画家是陌生的,但熟悉并不是很长的事,第一次在瓷面上作画的画家,也可以用准确的线条、生动的画面来赢得喝彩,这与瓷画工们在纸本上的呆板可以说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民国年间珠山八友们对景德镇瓷业的贡献,是中国画艺术对产业的贡献,他们建造了景德镇画工们无法攀越的高峰,因为他们本身并不在一个艺术的断面。他们的题材没有脱离冷已羽毛山水梅兼竹,花卉鱼虫兽与人,技法也依然是画法唯宗南北派,但他们成功继承了浅绛彩文人瓷画家的审美旨趣,并通过新彩加以弘扬和发展,才取得了彩绘艺术的突破,成功地将绘画艺术转变为陶瓷的装饰艺术。

珠山八友是在1928年至1935年间创造出奇迹的,第一批唐山瓷绘家们却在1931年便与资方不和,集体辞职,建立了以镜面画为主的“同德画社”。精美的唐山彩瓷只留下很小一部份,便没有了后续。

但许多人并没有注意,那种看似与陶艺风马牛不相及的制镜业,其实就是包括了陶瓷绘画中最精美的瓷板画创作的。那种决不同纸本的镜面绘画与瓷板是何等相似,只可惜人们一直没有将那些镜面创作与瓷板等同。

后来,直到唐山解放,这些镜面画家才回到瓷绘行业,但真正工作在瓷绘一线的,已经没有了。这至少是唐山瓷绘发展的一大损失,至于今天没有与同时代景德镇同道水涨船高,也似乎是命运如此。但这些人的创作,却无声地流传下来,影响着后来的人们。如果记住这些人的名字,他们是孙海峰、贾云焕、刘汉宗、张贺峰、常怀三等等。

唐山“洋灰瓷”的名声,掩饰了画家们手绘瓷的光彩,但历史是以事实为事实的,当我们手里托起这样的作品与他们同时代的画工比照时,那种自豪感会油然而生。所以说唐山民国彩绘瓷,是唐山地域制瓷的第二座高峰。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