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我对古陶瓷修复技艺的再理解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2012年8月24日《中国文物报》刊登了我的文章《捆绑者的舞蹈——我对古瓷器艺术型修复的理解》。



五年的时间过去了,期间时代在发展,行业在进步,自己在深入。我对古陶瓷修复的理解也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有必要对这些理解再进行一次梳理和总结。即将出版的湖北文物保护修复系列丛书之《古陶瓷修复技艺实录》就是在这个主旨下应运而生的。


我对古陶瓷修复技艺的理解之所以发生了变化主要基于以下四点:

 

1、技艺主体太宏大、够深邃;

古陶瓷修复技艺针对的主体——古陶瓷是个太过宏大、深邃、特殊的群体。特别对于中国这个陶瓷之国来说,自目前有据可查的两万年前出现,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整个文化历史,时至今日还会继续陪伴下去。那么多的品种、那么多的工艺、那么多的受众,有的是束之高阁的无价珍宝,有的是下里巴人的日常用具,可以说陶瓷就是中国人的完整生活。这一点是其他人类造物所不能比肩的:书画是艺术无功用;玉石是装饰无必需;金属器、杂项是历史无延今。所以古陶瓷修复技艺不能统而论之,它必须按对象和目的进行分类。《古陶瓷修复技艺实录》就此把它分为了器物型修复和文物型修复两大类型:器物型修复以恢复陶瓷器功能为初衷,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陶瓷器外观,进而采用附加装饰内容或改变原有功能的方式进行艺术再加工,达到保护陶瓷的目的。它分为功能型和艺术型修复;文物型修复则属于现代文物保护与修复理念控制的范畴,它以保护为第一要务,它遵循文物修复原则。它分为考古型、陈列型和复原型修复。



2、技艺体系需扩充、担责任;

就古陶瓷文物型修复来说,技艺只是其组成部分。古陶瓷器作为文物,其存在的意义已不限于本体工艺的展示。而是其所处时代和经历“烙印”在其身上信息的整体展示。要使修复后的破损古陶瓷正确、充分地反映出这些文物信息,修复手段、修复尺度就得依靠科学的分析检测和详实的资料研究来决定。保护修复后为了使它们的性状保持稳定,设置合适的保存环境并对环境进行监控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古陶瓷修复技艺实录》除了阐述技艺还收纳了“安全与配备”、“准备与记录”、“报告与研究”等内容,试图以体系化的架构体现古陶瓷文物保护修复的维度和历史责任。

 

3、技艺内容有共性、容个性;

具体到古陶瓷文物型修复技艺,其流程为(保护)——清洗(拆分)——粘接——补缺——打磨——打底——上色——做旧。每个步骤针对不同的对象会使用不同的技法进行处理。我认为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三个步骤按标准规范,靠技术能力执行,偏重于术;后五个步骤根据每位修复师个人的方式来处理,偏重于艺。所以《古陶瓷修复技艺实录》将古陶瓷修复的实施分为技术与技艺两章来阐述既体现出文物保护的客观科学性又体现出我个人的主观认知和实践。


 

4、技艺功用立本位、能延展。

我们又回到宏观的层面上,古陶瓷修复技艺在当下这个信息传递发达,创新意识无所不在的时代,它既有本位功用——满足古陶瓷文物保护的需要;也具备延展功用——成为文化创意思想和产品的材料和元素。《古陶瓷修复技艺实录》试图打破古陶瓷修复“修旧如旧”的传统思维,树立在一定范围内“改变”、“嫁接”、“重构”也是修复,也是能使历史遗存更好传承的新理念。


 

我从艺二十年写成的这本书,在伟大如史诗般的陶瓷和其修复技艺的发展进程面前,实在显得自不量力。我在书中写道:古陶瓷修复技艺探索之路靠每一个亲历者的修行延续,没有时限,没有尽头,永远在跋涉的路上。这本书记录了二十年来我们在这条道路上的行进痕迹,这些痕迹有深有浅、有对有错,还望各位方家批评指正,以便给我们的思维和技艺一次纠正与提高的机会。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