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金溪这个家庭 出了仨华中科大生 自己本科,一双儿女华中科大博士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金溪这个家庭  出了仨华中科大生

自己本科,一双儿女华中科大博士

 

编者按:华中科大的前身之一华中工学院,1953年成立, 1960年全国重点高校,其机械系王牌,属一流学科。19567月,笔者的永斌叔父(江西金溪县浒湾镇人,1938年生)作为教书人家的子弟,不负我父及族人期望,从临川中学(现抚州一中)考入华中工学院机械1系,学制五年,于1961年毕业;

 

笔者的永斌叔叔刚进华中工学院与其母(即我的祖母李谕玉)合影照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叔父的一双儿女许军许杨也双双考入华中科大

(当时叫华中理工大学)硕博连读,其中许杨(女)遗传其父基因,攻读机械专业博士,、中国工程院士及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因此,叔父一家可谓与华中科大非常有缘,父子女三人均毕业华中科大,其中他自己还被聘为华中科大客座教授。

当然小编下文不是揭秘原华中科大校长周济的成长经历,而是周济院士的老师杨叔子院士的成长经历。论起关系来,杨叔子院士还是叔父的学兄,1956年,杨院士从华中工学院毕业,叔父刚好进该校就读。

 

 

 

相关阅读:揭秘华中科大校长成长经历

 

 2009年,江西黎川县91岁高龄退休教师余世禄老先生收到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机械工程专家、教育家,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杨叔子的一封来信,信中除了表达对老师当年启蒙与培养的感激之情,并特意为老师写下一首诗:“先生引领后生昌/可恶超先志就狂/饮水思源千古谚/师恩友义化春光。”并祝老师寿比南山。



 



 

    原来,杨院士童年时代曾在黎川读过小学,解放前的黎川新城第一中心国民小学(即现在的黎川县日峰镇一小)就是杨院士当年的母校,而当时在该校任教的余世禄老先生则是杨院士班上的语文与数学老师。

         

儿时逢战乱

逃难黎川读小学

1933年9月5日,杨叔子出生于江西湖口县,父亲杨赓笙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民主革命,是一位爱国主义者。1938年,他还不满五岁,,,杨叔子和哥哥姐姐随父亲举家出来逃难。

    1943年,他们逃难到江西抚州黎川,全家一二十余口被安顿住在县城望益街(现黎川县城日峰镇人民新路)一处名为江家厅的明清建筑老宅子里。

杨院士童年与家人住的明清古屋









    黎川位于武夷山脚下,山高林密,地理环境险峻,当时容纳了许多四面八方的逃难百姓,当时的县城新城第一中心国民小学就吸收接纳了从南昌迁转过来400多名学生,在校老师达二十余人。

    杨叔子当时还不到10岁,童年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使得他之前从未进过小学读书,从5岁时起,就由父亲在身边不断教他背唐诗宋词,接受中国古典文化教育薰陶,但他从未学过数学。这年秋季开学,杨叔子的姐姐便向父亲提议,该让小弟进小学读书,不能光读古文,也该学习数学,才好跟上时代步伐。于是,杨叔子便成了黎川新城第一中心国民小学的一名学生。

    当时这所小学分初小和高小,初小读完四年,才能升高小读两年。杨叔子由于天资聪颖,有了父亲家庭教育的基础,没有读初小,直接跳级读高小一年级。

    1918年出生的黎川县退休教师余世禄老先生是当时杨叔子班上的语文和数学老师,他所教过的学生回忆他讲课思路清晰,逻辑性强,擅于用绘图破解教学难点,学生易于理解并有吸引力。



院士当年的小学教师余世禄老 先生。

而提起杨院士当年学习情景,余世禄老先生曾跟记者回忆说:“他学习很好,人很聪明,脑子反应快,听讲很用心,每次提问都能对答如流,回答问题有条理,对教师所讲的课内容体味深,答题很圆满,作文也写得不错,”并提到他下课后很喜欢捉蟋蟀虫子玩。

    对于自己当年的小学成绩情况,杨院士自己也调侃说起,由于自己先前未入小学,未接触过数学,“一开始,语文呱呱叫,历史叫呱呱,地理使劲背,也是呱呱叫的成绩,而数学就差远啦:加法马马虎虎,减法迷迷糊糊,乘法稀里糊涂,除法一窍不通。不会进位、借位!一考试,数学成绩不到10分。”以至于他课外跑到学校附近古墓山上捉蟋蟀时,脑子里也还是想着数学除法问题。但过后不久,他便攻破除法难关,思路豁然开朗,数学成绩突飞猛进。

 

“只要可能,我一定回黎川,回母校探望。”

 

  1944年,11岁的杨叔子在黎川读完高小一年级,便离开这个深深眷恋的深山小县,随父亲去了南昌,然后,他就直接读中学,并于1952年考入武汉大学工学院机械系,院系调整后于1956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即现华中科技大学)。之后,他留校任教,开始致力于机械工程与有关新兴学科的研究。1980年,他成为湖北省两名最年轻正教授之一,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年担任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及该校学术委员会主任,是享誉国内外的机械工程专家,教育家,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省部级科技奖及专利多项。学界赞誉他:“经济学家要像厉以宁,工程学家当如杨叔子。”这位当年武夷山脚下古墓山上捉蟋蟀虫子的孩童成了海内外名人及国内外媒体聚焦人物,但在院士的记忆里,他依然忘不了当年在抚州黎川度过的童年欢乐时光。

    日峰一小竟是院士的母校!2005年5月,江西黎川县日峰一小的校长饶建国从有关人员获悉这一消息后而万分惊喜,便当即写信与杨院士取得了联系,盛情邀请院士回母校看望。

    接到阔别了62年的母校音信,已是古稀之年的杨院士异常激动,他在回信中写道:…………我所走过的新丰桥,我所经过的望益街,我所玩过的黎水河,我所接受过小学教育的母校,永远在我心中,只要可能,我一定回黎川,回母校探望。…………”并赠言“童蒙养性,幼儿养正,立好志,做好人,读好书,奠好基。”给日峰一小,学校将此作为全校学生座右铭。







    此后逢年过节,杨院士都会打电话过来向学校问候拜年。

院士黎川寻找童年记忆

半个多世纪重回母校

为了实现回黎川母校探望这一心愿,2008年年底,75岁已担任九江学院名誉院长的杨院士在日峰一小再三盛情邀请下,来到了自己梦魂萦绕了半个多世纪的黎川。

    这一天是12月6日,星期六,天气晴朗。上午,杨院士一行连司机共四人,随从人员有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方飞,华中科技大学学生工作处副处长邓静萍女士。当日早上,他们从九江出发,到达黎川已近中午时分,当车下了黎川高速公路,黎川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等县委县政府班子成员等人已在公路上等候迎接。

    院士一行四人下榻于县城军峰宾馆。为做好迎接工作,日峰一小事先已做好了迎接计划和行程安排,并在他们下榻的县城军峰宾馆每个房间外专门安排学校两名老师,协助宾馆服务员做好细致的服务工作。

    当日下午14:30分,一小1000多名师生在校园以最隆重的仪式欢迎杨院士的到来。

    迈进校园,杨院士深情而又激动,阔别半个多世近65载,往昔的小学平房教室及旁边杂草丛生捉蟋蟀的坟墓山上都已变成了拔地而起的教学楼。

    在大家的陪同下,杨院士去寻找童年时住的旧居。当年的望益街老街,现在已改叫人民新路,全铺上了水泥路面。在路边一门牌号328号明清时期建筑名为江家厅的老宅子里,杨院士伫立后,告诉陪同人员:“这就是我当年全家住的地方”。进去观看,里面已住了好几户人家,他们端来茶水糖果,热情欢迎院士的到来。院士在院子里停下观看,说道:“我家就住在这个有大天井的屋子里,一旦骑竹马的游戏开始,我们就沿着天井的四周跑,乱哄哄地又唱又闹。”当年童年的欢声笑语,斗蟋蟀,钓青蛙,嬉笑打闹场景仿佛就发生在院士生命长河的昨日。


当年用的古井



    当得知当年教自己语文数学90岁高龄的余世禄老先生依然健在,且头脑思维敏捷,杨院士万分激动去看望了老师。蹬上楼迈下楼时,院士与余世禄老先生寸步不离,一直挽扶着他,并笑着对老师说:“以前都是别人搀扶我,现在由我来搀扶您。”让人倍感院士的随和与可亲。




院士与启蒙恩师交流

    在一小座谈时,杨院士紧挨着老先生坐下, 杨院士还是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而余世禄老先生则也是江西诗词学会会员,师生共同的诗词爱好让两人谈兴甚浓,谈起中国的古典文化时,俩人竟在会上情不自禁对诗背词,吟诗作赋,显得格外亲切。

    次日上午,杨院士在县行政中心作完讲演报告,便于下午与随行人员离开这个他所深深眷恋难忘的黎川,并从此与母校,老师及这里的父老乡亲结下了割舍不掉的浓浓情,与黎川建立起了难以挥去的淡淡乡愁。    


笔者当记者时采访院士的小学老师余世禄老先生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