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风情】《老沔阳有多大》《萤火虫》《劳动课》《车前草》《毛笔字的记忆》《仙桃二题》《老沔阳遗闻轶事》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蓝色字体思乡远梦,再点击关注,这样就可以继续免费查看本平台历史消息了。谢谢您的赞赏和分享!



老沔阳遗闻轶事

  沙湖沔阳洲

  老沔阳(今仙桃市)地处江汉平原腹部,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明、清两朝叫沔阳州,辛亥革命后,才改为沔阳县。

  据史料记载:沙湖早于隋唐建政,历来是沔阳州的一个重镇。因距汉口较近,又以水路舟楫之利,物流通达,无不是商贾云集,物阜货丰,市场兴盛,富庶一方之地,因此沙湖在沿江一带遐迩闻名。江上往来人只知道沙湖,不晓得沔阳,因而提起沔阳,必先提到沙湖,以后就习惯地称为“沙湖沔阳洲(州)”了,也泛指沔阳一个口语式的地名称呼。

  古老的沙湖沔阳洲,荒湖荒水,地势低洼,形如锅底,是江汉平原名副其实的“水袋子”。大约在元朝,其边沿湖区就开始出现垸田,明朝中叶,为“湖广熟,天下足”主要产粮之地。以后垸田逐渐的增多,甚至达到饱和状态,这样就使得蓄洪区减少,造成水灾频繁,堤岸溃口,房屋倒毁,人畜漂流,垸田被淹、颗粒无收。人们身背三棒鼓,手拿蝶儿敲起来,流落到异乡以乞讨为生,那悲泣的卖唱声,饱含着多少人的辛酸和眼泪。于是,“沙湖沔阳洲,十年九不收;若是一年收,狗子不吃红米粥”的民谚,就世代流传了下来。

  解放后,通过兴修水利,根据水患,“十年九不收”的悲惨历史已一去不复返。你再听:“春种一粒粟;秋成万稔熟;沙湖沔阳洲,年年庆丰收。”今天,仙桃人在这所谓的“水袋子”地方生活得很充实,活得津津有味,甚至攀升到生活的高峰,预示着这片湖水的梦想,展现出这片沧海桑田的拥有。

  沙湖沔阳洲,已成为沔阳海内外游子寻找“回家”路的老地标,“仙桃”改回“沔阳”是根基,也是乡愁。

  千里送鹅毛

  唐朝时候,有个地方官得到一只天鹅,他派了一个名叫缅伯高的手下赶赴京城,将天鹅进贡给皇帝。缅伯高在途径沔阳湖时,将天鹅放进湖水里洗澡,一不小心松了手,天鹅趁机挣脱展翅远飞了。缅伯高向天鹅追去,却没能逮到白天鹅,只捡到从天鹅身上掉下来的一根羽毛。

  失去了天鹅后,缅伯高向皇上献上一根鹅毛。皇帝和满朝文武见他送上一根雪白的鹅毛,都感到很奇怪。缅伯高讲述了事情的经过,还念出几句诗。据光绪《沔阳州志》载,诗句的解读是这样的:“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湖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因为“千里送鹅毛”这样一个成语,沔阳人行君子之交,淡如水,乃精神之根。

  因为“千里送鹅毛”这样一个成语,沔阳人行凡俗之理,礼轻情重,乃文化之根。

  因为“千里送鹅毛”这样一个成语,沔阳人秉承“人情不比债,头顶锅来卖”古训。正常的礼尚往来,优良人情关系,乃传统美德。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人之有礼,其言也善;人之有情,其行也恭。千年沔阳,礼仪之邦;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沔阳粉蒸菜

  被誉为“”蒸菜之乡”和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沔阳三蒸”,是老沔阳的传统名菜,也是烹调的一种独门绝活。

  相传由元末军首领陈友谅的妻子张凤道首创。清朝乾隆皇帝游江南吃了沔阳三蒸后啧啧称赞。,题联“一尝有味三拍手,十里闻香九回头”。少帅的一句题词,更让沔阳三蒸名声大噪,成为全国各地食客在餐桌上追捧的珍爱。

  沔阳人爱吃蒸菜,有“无菜不蒸”的食俗。所谓三蒸,即蒸畜禽、蒸水产、蒸蔬菜,因季节时令不同,三蒸的内容也有变化。沔阳三蒸符合荤素搭配营养均衡,粉蒸菜都裹着捣细的米粉,菜的本香配上大米的清香,回味深长。

  沔阳三蒸是在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孕育之下,就地取材所产生的特色特色菜系,其历史悠久,至今民间遇婚丧喜庆、逢年过节,亦或是日常中款待宾客,家家户户的餐桌上仍少不了这道主菜。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沔阳三蒸的根本,在于它具有浓郁的湖乡风味。食材上,充分运用湖乡特有的水产品资源。沔阳三蒸中的粉蒸肉,以五花肉切块,伴入佐料,经过蒸笼里的热气加温,油润的脂肪缓缓渗出,与包裹在外的大米粉结合,尝来润而不腻。清蒸淡水鱼,不但完整保留本身的鲜,更是滑嫩而不腥。蒸蔬菜,不但是一道民间菜,更可以是精致的珍馔素菜。

  民以食为天。饭稻羹鱼,构成了老沔阳饮食文化的特色;沔阳三蒸,吻合了湖乡人饮食爱好和食俗习惯。

  土灶木甑,粉蒸飘香;蒸菜之乡,独数沔阳!

路边的车前草

  一方水土长一方草。车前草,年纪大的人一般都知道。好认也好记。

  车前草在平原河湖地区野生普遍。田间地头、堤埂河坝、房前屋后都能见到,生命力极强。且多生在车辙泥印的路边,故得名。

  车前草为车前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分类有好几种。车前草根茎短缩肥厚,密生须状根。叶全部根生,叶片平滑,边缘波状,间有不明显钝齿,主脉向叶背凸起,成肋状伸入叶柄,叶片常与叶柄等长。春夏秋季,,花小,花冠不显著。结椭圆形蒴果,顶端宿存花柱,熟时盖裂,撒出种子。——引《健康百科》

  车前草是一味中草药,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叶,乡村流行“脑膜炎”,母亲把车前草采回来,掺有其它草药煎水,凉到温热后叫我们喝,用来做预防。那时,我应该是在八九岁的样子,同母亲一起下到地里去采草药,空闲地草药很多,母亲告诉我,这是什么那是什么的。于是我认识了一些常见的草药,如鱼腥草、金银花、蒲公英、女贞子、薄荷、麦冬、野艾、野菊等。

  母亲把车前草采回后,洗净晒干,布袋装好,放在碗柜顶上,要用就抓点出来。

  车前草具有清热解毒的效能,当年防脑膜炎煎水喝,主要用的是菊花,纯菊花水甘甜,可耐烦的母亲在煎药时,总少不了要放些车前草,这样一来,煎出的水虽有一股芳草的清香不假,但汤药味变得入喉微苦,涩喉了。母亲给我们每个碗里加些古巴糖或服后一人发一颗冰糖。

  那时的农村缺医少药,再则老百姓也无钱看病,孩子们有个发烧咳嗽,头痛肚疼、小便黄尿什么的,大人们总是用车前草去煎水药,让孩子们喝下去,烧退了,肚子也不疼了,排尿也畅了,真的是蛮灵验。

  打猪草是很少去割车前草的,嘴叼的猪它根本不吃,也可能是车前草苦涩的缘故了。

  没有环境污染的年代,各种生物相互依存,自然生态平衡稳定。就拿水陆两栖的爬行动物野生的乌龟来说吧,湖里有,河里有,就连大麦田里、碗豆田里也有,走夜路都能绊到。孩子们把乌龟捡回来,放进猪水缸里喂养,去啄食缸底的米粒。车前草乌龟爱吃,采回车前草嫩叶后,再把“坛子里的(捉)乌龟十拿九稳”地捉出来,去喂去戏。看着乌龟一片片去吞食,孩子们趴在地上围观。习惯了的乌龟不会受到惊吓,也不会把头、四肢和尾巴缩入壳内。

  乌龟的品种繁多,平原河湖地区多有草龟,也有墨龟、金钱龟、绿毛龟等。当地人难以分出其类别,笼统的把乌龟叫“香乌龟”和“臭乌龟(骚乌龟)。”骚臭乌龟指的是公龟,没有臭味的是母乌龟。草龟一般以植物、虾和小鱼为食,“乌龟吃大麦(糟头)”,说的是乌龟也以谷物为食。乌龟抗饥饿能力强,可在好几个月里不吃食物,照样生存。腹甲称“龟板”可入药。乌龟的寿命长,故有“千年龟、万年鳖”之说法。乌龟生长得比较缓慢。

  记得儿时把乌龟捡回家后去喂养,而“坛子里的乌龟是长一长,缩一缩。”于是,大人就把香乌龟宰了,煨汤给孩子们喝,说是能补虚。

  煨乌龟汤,先是把乌龟放进开水锅里烫死后,用筷子把乌龟壳里的肉捅出来,去头、去尾、去爪,内脏不要,然后剁成块。有时,乌龟的肚子里还揣有几个没成熟完全的龟蛋,灰白色的,呈椭圆形。乌龟肉下锅油炒后,再盛到沙罐里去煨,当然也少不了要抓一爪子车前草,放进沙罐。孩子们把乌龟壳留着卖钱和当木鱼敲着玩。

  骚乌龟多用来放生,放生前,在乌板上刻有孩子的乳名,一般是把放生的乌龟丢到河里,谓之“万条江河归大海。”佛说:“救一性命,胜造七级浮屠”,放生是为了积德造福解灾。

  听大人们说,小孩下汉口(尿床),吃一个骚乌龟就不会尿床了。想来谈不上是偏方,农村的趣味方剂而已,无根无把的事。

  纯乌龟汤味道鲜美,龟肉具有养血生血、滋阴益肾之功效。乌龟汤加车前草后,清淡的味道变得微苦涩起来,作为一门民间的药方,也只能是“恨病吃药”了。

  “采采芣苡(音浮以),薄言采之;采采芣苡,薄言有之”《诗经》。难忘的学生时代“小秋收”勤工俭学活动,记忆犹新。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剥蓖麻、摘菊花、采薄荷、割车前草。每个同学都有任务,采摘来都要老师过秤,交的多被评为先进,然后由老师统一卖给供销社收购站,所得收入用于学校和班级补充开支。

  想起来,那时学校周围、学农基地都种有蓖麻,成熟后,摘来坐在教室里把蓖麻籽一颗颗地剥出来;也到河边去采野菊花、鱼腥草,到坟墓地里去揪生产队种植的薄荷叶,爬上冬青树去打女贞子……车前草满地都是,我们到路边去割结籽的车前草,多半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相比之下,车前草不值钱,那时,“小夏收”挖的半夏收购价格最高。

  深秋里,车前草变成了车前籽,叶大穗长。干燥成熟种子也是一门中草药,比车前草值钱得多。我们把割回来的车前草放在乒乓球台上,把车前籽用杨树条打出来,这样,既卖了车前草的叶和梗,又卖了黑褐色车前籽,收入要划算得多。

  “车前草啊我们采,赶快把它采下来;车前草啊我们采,赶快把它摘下来!”生活虽是艰难的事情,却总有许多快乐在这艰难之中。勤工俭学,增长了实践知识,锻炼了劳动本领。记得那时的农村民办小学学生是很少交班费的,教室里用的扫帚,体育活动的球拍、篮球,文艺活动的腰鼓,服装等等,大都来自班级勤工俭学的收入。

  车前草,一个故事,一份回忆。普普通通的车前草,它给人们带来好处,也留有许多美丽的传说。“神仙也食车前草”;“车前草甘,寒,无毒”《本草纲目》。看来,车前草被人们当作药物来使用,是有它的来历的。

  车前草啊!故乡的草。想起你,就会想起在我遇风寒时,汤药抚养我的母亲,忆起对往日清贫的故乡生活的眷念;就会想起像你一样质朴的父老乡亲,对如今留守老人和孩童的怜悯;就会想起正在消逝的村庄一草一木,对未来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慨叹!

  车前草啊!路边的草。昔日的土路渐被沥青水泥路所取代,以“车前”命名的你,无奈地离开了故土,但你从不择地而生,籽落处就能扎根,就能长出绿铺原野,一片生机来,把叶脉留给庄稼人。

  车前草啊!坚挺的草。不怕碾压,顽强生长,摇曳生姿,默默无闻,对生活充满信心,同命运抗争,是你的品质和追求,你知道,大地离不开你,村子离不开你……

萤火虫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牛郎织女星”。杜牧的《秋夕》写的是失意宫女孤独的生活和凄凉的心境。

  “囊萤映雪”这则成语的囊萤:晋代车胤少时家贫,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映雪:晋代孙康冬天常映雪读书。形容家境贫穷,勤学苦读。

  重温小时候所读过的关于萤火虫的古诗和学过的成语来,让我想起了家乡的夏夜,打着灯笼的萤火虫,在田野上、池塘边、河堤旁、家门口成群结队的飞来飞去,让漆黑的夜色变得绚丽多彩的情景来。

  仙桃的民居,高屋高台,出大门槛即是一块不大的晒场,平常晾晒谷物、柴草,收获季节又可用来当打场。晒场前面是夹着篱笆的菜地,靠篱笆栽有栀子花树,种有南瓜、葫芦、丝瓜等蔓藤植物。

  水乡湿地潮气重,庄户人家晒谷物是很少摊放在地上的,而是“搁架”来晒,搁架用的是“马架”、搁架篙子、帘子、晒垫。马架是用一根横木,两头凿眼,各连接米高的树杈做成的,四只脚落地;搁架篙子多是一对,细长笔直的木杆;帘子以芦苇用绳子剔成,大约有二米多宽,五六米长;晒垫的长、宽与帘子相当,多是在篾匠铺买回,也有的家庭买来了竹子,请来了篾匠打好的。帘子、晒垫在用时放开,不用时卷成圆筒形状,用绳子拦腰系上,放置在大门背后。

  搁架先是摆好马架,一对搁架篙子分开搁在马架上,然后去放帘子、晒垫,再去晾晒谷物。搁好的架为腾空,能避开阳气上升的地气,“虾架耙子”不住的抄动,所晾晒的谷物才干得快。

  秋天,棉花吐絮,大集体时,生产队的晒花场里是一排排用粗铁丝、细木桩拉起的晒棉花帘架,白皑皑一片,分外耀眼,籽棉晒干后轧出皮棉。

  小时候,夏夜的傍晚,孩子们收拾完晾晒谷物的架后,用扫帚把门前的这块空地,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泼上水,搬出竹床、板凳抹过摆好,等待大人收工回家纳凉。

  在我的记忆中,生态平衡,环境优化的乡村,白天是知了、蜻蜓、蝴蝶、黄蜂、蚱蜢的王国,夜幕降临,轮到蝙蝠、蛐蟀、飞蛾、萤火虫粉墨登场了。

  萤火虫,孩子们亦叫它“螟火子”,它是一种既美丽又神秘的小昆虫,其繁殖同其它纲目的昆虫一样,也要经历由卵、幼虫、蛹到成虫四个阶段。幼虫长到成虫以后,开始在夜空中飞舞,一边飞舞一边发出闪闪的荧光。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生活的村里还没有通电,晚间照明家家户户都是点煤油灯。物质困乏的年代,煤油计划供应,点煤油灯都很节约。夏天吃完晚饭后,将灯熄灭,摆起竹床阵在外面乘凉,进屋拿东西都是去“摸”。河湖地区晚上蚊子特别多,有的则扯起蚊帐,拿着蒲扇在外面睡通宵。

  那时门前,萤火虫也特别多。萤火虫白天伏在潮湿的草丛里,夜晚飞出来,天空中闪闪流萤,那是雄性萤火虫在寻找雌虫,这时,雌虫在发现雄虫的光后,即爬上草丛,在草叶、草茎上闪光,然后交尾产卵,繁殖后代。

  没有月亮的夏夜,“暮云如泼墨”。萤火虫在夜色中游动,它们三三俩俩,忽高忽低,一会儿起伏于荷塘里的莲叶之间,一会儿又飞到了河岸、树林、菜园,有时低飞在孩子们乘凉的竹床上空。漆黑的夜色里,忽闪忽闪、慢飞的萤火虫发出的荧光,格外明亮。

  “轻罗小扇扑流萤”。孩子们拿起蒲扇,朝萤火虫拍去,萤火虫被拍到了地上,然后抓起来放在手心。大人摘来南瓜藤的梗,剥去皮,把萤火虫放进南瓜筒,两头捏扁,萤火虫闪着荧光,在里面爬来爬去的,孩子们把它当作玩具。

  做萤火灯,是孩子们的童趣。用废弃的药瓶、墨水瓶,把萤火虫放进瓶中,然后放在床头。有时用细线把玻璃瓶吊在竹竿上,当灯笼提在手里。

  闪亮的萤火虫,难忘逝去的童年,引起我的乡思。繁星点点的夏夜,低飞的萤火虫伸手就可以捉到,每次抓萤火虫,总是小妹妹拿着瓶子跟在我身后,装在瓶里的萤火虫闪着的光亮,照亮小妹的脸,那笑容至今还浮现在眼前……

  即使是萤火虫抓得再多,瓶子里的萤火也只是闪着一丝光亮,在我心目中,萤火虫是最明亮的东西,在乡村的夜幕中,依然会显得明亮清晰。

  在乡下,父老乡亲都是一只只发着微不足道亮光的萤火虫,他们聚在一起,追求光明,歌唱希望,以生命的代价,伴我一路前行。

  正如一只日光灯管,在灯火辉煌、霓虹闪烁的城市,也不过如小萤火虫那一点微弱的光芒了,但在乡村,它可以照亮很大一片土地,去温暖孩子们的心。

  麦子割了一茬又一茬,稻谷熟了一季又一季,萤火虫,我的朋友,土地是你的全部,丰收带给你喜悦,你守候着乡土的每一个角落,守候着乡土的魂灵。

  我的家在一个有萤火虫的地方,萤火虫生存在水里,随着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生活及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不知故乡的夏夜,还有没有满天欢快地飞舞的萤火虫?!

  萤火虫,儿时的记忆,不要总在我的梦里徘徊不去,我会突然心酸。也许某一个夏夜,我会在家乡遇到你!

劳动课的记忆

  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也就是在那个时期教育工作者通常所说的“两个必须”。

,去体会党的教育目的,其宗旨就是让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劳动,即促进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记得那时有这样一篇课文,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写的儿歌:

  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

  用手不用脑,事情做不好。用脑不用手,啥也做不好。

  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一切创造靠劳动,劳动要用手和脑。

  课文诠释着促进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一切创造靠劳动,劳动要靠手和脑的深刻道理。

  又逢“五一”劳动节,让我想起想起了儿时父母常常对我说的话:不劳者不得食;想起自己在念小学、初中、高中时的劳动课;想起在教书时,带领学生到地里挖半夏、捡麦穗、学农基地种菜等农业劳动。

  我生长在农村,至今也是个农民,知晓“不劳动者不得食”这一句话所包含的深刻道理。好吃懒做,饿死也应该,因为天上不会掉馅。、按劳分配”,也就是要求劳动者尽其所能地为社会劳动,社会按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来分配其生活资料。

  勤劳是做人的根本,爱劳动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农村的孩子个个老实勤快,节俭朴实。在我的一篇博文里,曾写过这样描述的文字:“我是一个农民,从小经受这农家气息熏陶: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吃有吃相,睡有睡相。做一个勤快的老实娃,将来才说得到姑娘。”字句虽然狭隘,但说明了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品质,只有勤劳工作,才能幸福。

  成语“天道酬勤”,意指上天会酬报勤奋的人,付出的努力一定会有所回报。多一分耕耘,多一分收获,只要你付出了足够的努力,就算没有看到直接的收益,将来也一定会得到相应的回报。

  在我读书时,除了轮流搞打扫教室外,记得每个星期至少有一节劳动课。那时,每个学校都有学农基地,在老师的带领下,到田野里去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如种蓖麻、种棉花、挖地、运肥、除草、收割等等。记忆最深的是种蓖麻。

  蓖麻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油料作物,是发展工业生产的重要原料之一。蓖麻是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蒴果植物,种子叫蓖麻子,榨的油叫蓖麻油。

  六五年,,提倡大种蓖麻。蓖麻,清明节前后播种,用铲子在地上插出缝来,在缝里丢一二颗蓖麻子,用脚把土踩紧,过几天后,蓖麻就发芽,长出嫩苗来。蓖麻是一穴一株种植,长大后间苗或移栽。

  蓖麻喜高温,夏日里骄阳似火,是蓖麻生长的大好季节。蓖麻的株高一人多高,掌状复叶很肥硕,有长长的叶柄,在叶柄的前端有小弯。蓖麻的枝干表层,有一层薄薄的霜。蓖麻长到一定的高度后,就会分出叉来,并在分叉的中心位置长出直竖的花串。随后便是节节分叉,节节开花了。蓖麻开放出黄色的小花朵,结出的绿油油的嫩果子。蓖麻分有刺、无刺二种,有刺蓖麻果子的表面长有弯弯的软刺,成熟的果子的刺坚硬扎手。无刺的蓖麻果子则是光溜溜的。果子成熟后呈褐色。

  深秋霜至,蓖麻叶开始枯萎,蓖麻成熟,枝杆上挂满了一串串蓖麻,果实凹陷并出现裂纹,这个时候就可去采蓖麻了。蓖麻子成熟不一致,有早有晚。靠枝干中间部分成熟得要早一些,株梢部分则晚一些。采摘蓖麻多用镰刀将其从穗轴剪下,硬拽会造成断枝。把采摘来的果穗贮放在阴凉通风处,晒干后将其脱壳,剥出蓖麻子。

  在蓖麻收获季节,每周的劳动课都少不了要剥蓖麻子。老师一人分好几串,放在每个学生的课桌上,全班同学小心翼翼地剥着。因为刺蓖麻可把小手扎出血来。一个蓖麻球里面一般是四颗子,剥蓖麻子看是简单,也不容易,看准那蓖麻球的一条缝,在课桌上使劲一压或用棒子去敲一下,蓖麻壳才能分开成裂口。掰开蓖麻壳,蓖麻子才能抠出来。然后将剥完的蓖麻子交给老师,也少不了留上几颗去涂油课本和其他书籍。女孩子留得更多,她们用针线把一颗颗蓖麻子串起来,当手链、项链戴着玩耍。

  劳动课增加我的劳动观念,培养吃苦耐劳品质,知道了农村的甘难辛苦,一粥一饭的来之不易,平时花钱也是看了正面看反面,一生的是精打细算过日子。

  二十多年前,我在老家教书,那时各条战线要支农,曾带领学生给生产队薅秧草。薅秧草是比较轻快的农活,无需劳动工具,用双手扯除稻田里的杂草。杂草中以稗草最多,其次就是那些鸭舌草、扁担草、羽毛毡、野慈姑、野茡荠、浮萍等等。

  稗草,形状像稻,很难分辨,这问题难不住我,教书前,,专业是农业技术。扯稗草前,我先给学生讲解稗草和水稻的区别,告诉他们去用手摸,水稻的叶子比较粗糙,稗子的叶子比较光滑,孩子们掌握起来也快。

  孩子们稚气与纯真的脸上沾着泥巴,笑声不断,体验着干农活的滋味。一块稻田的杂草扯完以后,生产队会给每个学生送上二个煮水包,孩子们不知有多高兴。

  那时的班级,班委会里有一名是劳动委员,负责全班劳动的组织安排。在我念高中时,与我同桌两年的大块头同学就是我们班的劳动委员。学校建校舍要到几里路的地方去挑砖瓦,拉青沙都是由他去安排每个同学,自己却带头干,不折不扣地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

  物质条件低下的年代,生活虽苦,但学生品行端正、思想单纯,心理健康,热爱劳动,能文能武,又红又专。

  劳动课,这个具有那个时代意义的教育名词,曾影响着几代人。劳动课的记忆,凝固着我最长久的执着,那就是:劳动是美好而光荣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毛笔字留存的记忆

  毛笔是古“文房四宝”之一,一般的毛笔由笔杆、笔头和笔套组成。笔杆多用竹管制作;毛笔的笔头都是用动物的毫毛加工所制,用松香粘连在笔杆内;笔套亦为笔筒壳、笔帽,用以保护笔头的套子,旧时的笔筒有铜的,也有铁的,后大都是用塑料制作。

  旧时的私塾,从进私塾学堂,先生就开始教孩童们练毛笔字。先描红、后临帖,刚开始习字时,只是反复地写“上大夫孔乙己”这六个字。其实这六个字,已包含了汉字“横竖撇捺折”这些基本笔划。先生要求是写楷书,要想把字写得用吃饭的盅子扣住,不漏笔划,需练习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私塾学堂对毛笔字要求严格,字要写得有力。有时,学生在习字,先生静悄悄地走到身后,突然伸出手,将毛笔用力一拔,学生手中的毛笔被抽走了,手掌弄得全是墨汁,还少不了挨先生的戒尺打。

  戒尺,用毛竹制成,约一尺长,一寸宽,专打学生手心。先生打学生时,不像现在,做家长的也不会去干预。戒尺,是孔圣人发明的,孔子的戒尺就是用来打人的。学生会从责罚中能找出原因,领悟到先生是想让自己长记性。

  先生对写字的批改,就是用毛笔礁上红墨汁,那一个字写得好,就圈上一个红色的圆圈。写得不好的字,先生会当面给我讲解。旧时,凡念过私塾的人,大都能写出一手好毛笔字,特别是小楷。

  过去的乡村,会背《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会打算盘、记账、写对联、写应用文等,总之,能拿笔杆子的人,就称得上是有文化的人,就会受到人们格外的尊敬。知四书五经、诸子百家,要读过七八年私塾,学生就可以去“赶考”,取得功名,也可以去当教书先生。

  1918——戊戌变法,至此,新型学校教育逐步取代私塾教育,直到解放后私塾教育才成为历史。

  在我读书时代,从小学到初中都有大字课,每天的中午到校后,有半节课程是写毛笔字。先学握笔姿势,什么“身要坐直,纸要放正;拿稳笔杆,不紧不松”,这些写毛笔字的要领。再去练习笔画:“先横后竖,先撇后捺;横平竖直,注意间架”……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会为学生以后写一手漂亮好看的字打下基础。

  当时的大字课,没有了像私塾先生的描红,而是语文老师在黑板上,方方正正地写上十六个粉笔字,且多是课文中的生字。学生买来白纸,裁成16开,用针线载成大字本,一天写一篇,共二面,纸页内放有米字格,一面写八个字。所用的墨水也不是砚盘固体的研墨,而用的是液体的墨汁,使用方便,金银花气味很好闻,墨汁浓了就加水。

  那时也有背着袋子专门来到学校卖毛笔的安徽人,供销社的文具店也能买到,毛笔杆子上贴着“狼毫毛笔”的字样,几分钱一支,塑料的软笔套。每次我买来毛笔,喜欢用搭饭的热米汤去把笔头上的胶水泡开,这样去“发笔”,笔毫不会折断,使用时笔头也不会脱毫掉毛,能延长毛笔的使用寿命。用完毛笔,套上笔筒壳,下次再用的时候笔头不会干枯,笔尖也不会分叉。

  大字本每天由班级的学习委员负责收发,交老师去圈点,每次全班的大字我的红圈最多。直到初中毕业,在老师的帮助下,我对毛笔字的书法基本上略知一二,什么“点点如桃,撇捺如刀”;间架结构合理安排,何处起笔,何处收笔;重心平稳,比例得当,也有了深刻的理解。

  念高中再也没有了大字课,但学校出板报,老师推举了我。我买来广告字帖书,学着写艺术字。如仿宋体、黑体,隶书、行书……每期板报我写得认真仔细,红绿广告颜料搭配,标题的排笔字很清晰、也有力度。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叶,我回乡在大队窑厂提瓦桶子(做瓦坯),窑厂会计安排我写收柴草的告示,到街道和附近的村子里去张贴。我从家里找来小排笔、毛笔,接过会计手中的红纸、墨水,一张张地写了起来。

  “应用文、很重要,工作生活常用到。”告示属于应用文的一种,在学校里,自己学过各类不同体裁的应用文,懂得应用文的概念、特点、作用等相关问题。我把收柴草的告示改为“好消息”作标题,来吸引过往人们的观看。内容是:大麦草、小麦草、谷草、棉梗……按会计的要求写出价格,最后写署名和日期。“好消息”三个字用的是排笔隶书,正文是正楷体,发着荧光的墨汁映衬着红色的纸,会计说我写的告示语言流畅、字迹苍劲。

  在文化水平不发达的乡村,多数人不懂书法,只知道写字一笔一画,才漂亮好看,如草书则就会说你的字写得像草蜢子虫、似画的符。看到自己的墨迹遍布大街小巷,我很满足。

  “字是敲门砖”,后来我当了民办教师,任教那些年里,我一直是带语文课,给学生上大字课从不间断,告孩子们写过“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也教孩子们猜过“赵钱孙李”的字谜:

  小月走奔波(繁体赵)

  金戈对金戈(繁体钱)

  狮子滚绣球(繁体孙)

  十八子登科(李)

  小孩子因为淘气,每次上课都会把墨汁弄得到处都是,于是教室里就会飘着浓浓的墨汁味。也有的男生把用完的墨水瓶做陀螺玩、做煤油灯。当时,武汉六渡桥百货生产的“大桥牌”墨汁很有名。

  特别是过年时,村里的父老乡亲拿来红纸找自己写对联,我总是来者不拒,热情接待,不仅写春联,也替乡亲们作春联。虽说字写得不如卖的对联那样龙飞凤舞、潇洒自如,但端庄健硕、有情有义,民风之淳朴,感情之真挚。每当我走在路上,沿途遇到的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亲切地称呼我张老师,我很感动。

  后来住进了镇里,为街坊写过招牌,写过启事,也为单位写过标语……

  总把新桃换旧符,在缤纷炫目的春联中,我最喜欢的还是手写的对联。方正饱满的黑字,每一笔都蘸着沧桑,把喜乐年华写在鲜红的纸上,节日的气氛就烘托出来了。

  想起大字本、毛笔字倍感亲切,如今电脑打字代替了手写,随着无纸化办公的出现,更好地方便了人们工作,手工毛笔制作也越来越少,传统的毛笔店也已经难觅踪影。目前,兴起的以胎发制成毛笔的成为风尚。

  毛笔字,是按传统法度书写的,而不是用毛笔随意写出的字。古人云:“品格不高,落笔无法”。古人写字用来陶冶身心,提高个人修养。不同的书法字体给人以不同的感受:篆书婉转优美,隶书质朴笨拙,行书行云流水……快乐写字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在写字中能培养人的品格。“字如其人,心正则笔正”,这是古人对字和人格的精典阐述。

  毛笔字,昔日的风光不再,总觉得这电脑割字和喷绘,没有了昔日深厚的文化底蕴。

仙桃二题

  沔 街

  沔街一泓曲水,两岸街铺;拱桥横卧,细柳轻斜;青瓦白墙,翘首尖垛;小桥流水,曲径通幽……最美人间四月天,客舍青青柳色新;风细细丝雨飘散,空气中暗香疏颖。当你行走在这青灰色水磨石地砖的仿古街上,在时光里漫步,你眼前便会浮现出那位身着一袭旗袍,撑一把油伞江南女子的梦影。

  蒸菜乡,蒸菜香。满街弥漫着一阵阵诱人味蕾的“沔阳三蒸”,那浓郁的香味扑鼻而来。看到甑锅里那软烂冒油的粉蒸肉,令人滋生一种想用手去抓上一块,塞进口水直流嘴里的冲动。

  仙桃(沔阳)“沔阳三蒸”是指蒸畜禽、蒸水产和蒸蔬菜的总称,被誉为荆楚美食一绝。其历史悠久,风味独特,荤素搭配,营养丰富,香味浓郁,制作简便而深受水乡人的喜爱。

  沔街每店一景,意味悠长!仿佛在向每一位客人介绍着最真实的仙桃,店员以笑脸相迎和热情周到的服务态度,让客人产生截然不同的感受和满意的评价。

  挖掘地方民俗文化,注重塑造文化品牌。孝雅书院弘扬孝德,承继集诚践履知行。刘口戏楼传承“戏窝子”“非遗”,演绎仙桃人挥之不去的影戏情结。

  精美纤巧的工艺杂锦,名家辈出,品种繁多。贝雕、麦秆画,造型优美,古韵悠长。微缩农具为人们在这里思乡忆祖、品味古老农耕文明提供了生动的场景。

  八仙的故事在民间妇孺皆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人有各人的本领。动静结合跃然纸上,堪称民间艺术瑰宝。“八仙图”国家级“非遗”名录,漂洋过海展中华文明,那是仙桃雕花剪纸。

  沔街铜牛广场,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艺术珍品,其造型别致,古朴却不失美丽。一头神态生动、栩栩如生的铜牛,它昂首于广场中心。牛背上的农夫,扛在肩上的犁铧,则反映出仙桃水乡原始农耕时代的文化特征。

  昔日的沙湖沔阳州,十年淹九水,民众饱受洪水之灾。如果说颐和园的铜牛能“永镇悠水”的话,那么坐落在沔街的铜牛,也会给仙桃百姓带来长久地降服洪水的美好愿望。

  沔街风光绮丽,这仅仅是几笔素描。当你走进沔街,看沔阳花鼓戏,吃“沔阳三蒸”,品沔阳风味,讲沔阳名人,回望1500年的沔阳,积淀的文明与沧桑的悠悠历史,相信所有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恋上仙桃这座魅力的城市。

  凝聚力,创辉煌。仙桃沔商总会成立暨首届“沔阳三蒸”美食文化节,将会拉动这座活力四射城市的经济发展,对提升仙桃城市形象的完美塑造,也会产生积极影响。

  办好“一会一节”,既体现出仙桃城市象征,也表达了仙桃人民美好愿望。

  沔阳公园

  与沔街的尹台闸接壤处,有一个依水而建,集文化特色、休闲、娱乐、观赏于一体的活动场所,那就是仙桃市又一全新景观——沔阳公园。在仙桃市“一会一节”期间,沔阳公园将举行开园迎客仪式。

  沔阳公园,其命名“沔阳”二字,与江汉诠“沔”义,悠悠沔阳,遗风余韵。

  汪洲河上,层层涟漪;河畔杨柳,堤岸菁芜;古邑新色,流光溢彩。更有“蒹葭涤翠”、“古韵寻踪”、“逸动新区”、“桃源绿洲”、“时代坐标”,别有一番风味。

  沔阳公园牌坊高大雄伟,“沔阳公园”四个大字遒劲有力,格外醒目;牌坊四面雕梁画栋,古色古香。

  “忧于社稷患忧前,乐于庶黎欢乐后。”沔阳人民的好领导狄仁杰,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为民讨板子”的故事,在沙湖沔阳州传为佳话。为打造“寓教于游”的理念,以突出狄梁公廉政文化这一主题,在沔阳公园建立起狄梁公议事厅、问政亭和塑像。

  手托莲花的仙女缥缈出尘,仿佛将沔城莲花池的满池莲香全部带到了这里。那洁白如玉的女神楚楚动人,那香远益清的荷花四处飘落,此情此景,令人遐思,心旌摇荡。

  沔阳公园,梦幻的地方!祝福生活在仙桃这座城市的人们安居乐业,健康快乐!

老沔阳有多大

  仙桃市地图仙桃市原名沔阳县,已有1500多年的建制历史。南朝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设沔阳郡。

  据新修《沔阳志》载,沔阳自梁初建郡立县后,先后为郡、州、路、府、镇,建置更迭频繁,地域多变。至明洪武九年1368年改为沔阳州,境域始趋稳定。

  从元至正十五年(1278)改复州为沔阳府,到明天启元年(1621)沔阳州降为无领县的散州,有340多年,沔阳地域都包括今仙桃、洪湖和天门。

  在成为散州或称沔阳县期间,沔阳地域也包括今仙桃、洪湖全部,天门、汉川、汉阳、嘉鱼等周边县市小部。这个基本框架一直延续到1951年6月沔洪分治。

  沔阳州,明洪武九年(1376)改沔阳府置,治所在今湖北仙桃市西南沔城镇。辖境相当今湖北仙桃、洪湖、天门三市。嘉靖十年(1531)属承天府。清属汉阳府。1912年改为沔阳县。

  据《嘉靖沔阳志》记载,沔阳地域在隋大业年间“统县五:沔阳、监利、竟陵、甑山(汉川的古称)、汉阳”,谓之沔阳郡。沔阳郡的面积有多大,不得而知。

  清末,沔阳州署设于沔城,在汉阳府西南360里,州境东西距270里,南北距290里,总面积约为4678平方公里。从沔城东行270里尽麻汗河至汉阳县界,东南行250里滨江至嘉鱼县界,南行250里滨江至湖南岳州府临湘县界,西南行200里尽吵口至监利县界,西行100里尽总口至潜江县界,西北行100里至潜江县治,北行70里尽南黄河至天门县界,东北行200里尽讷水村至汉阳县界。

  民国时期,沔阳一度成立行署,辖七县一市:汉川、汉阳、沔阳(含洪湖)、嘉鱼、蒲圻、监利、石首及新堤市。

  建国初设沔阳专署。1951年为沔阳县属荆州专区,1986年撤县建市更名为仙桃市,1994年被列为湖北省直管市。

      作者思乡远梦,原名张才富,湖北仙桃人,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自由投稿人。曾任教师,企业负责人等职,现任某公司图书编辑。苦恋文学,自叹不如,但留下了一个终生难舍的梦!多年来,在报刊杂志、网络上发表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作品。此个人微信平台发文除注明出处的文章外,均为原创如需转载、链接、引用,或以任何形式改动,须先获得授权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