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河南省第三届陶瓷展举行,把脉陶瓷产业发展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收藏 评论 

摘要:11月29日,“河南省第三届陶瓷艺术展”在河南省工艺美术学校拉开帷幕。本次展览得到了陶瓷企业、设计机构、高等院校和专业设计人士的高度重视,共展出百余名陶艺工作者的200件作品,包括钧瓷、汝瓷、三彩、绞胎、黑陶等在内的具有千年传承历史的河南诸多瓷种的当代优秀作品和丰富活泼的当代陶艺作品。



  11月29日,“河南省第三届陶瓷艺术展”在河南省工艺美术学校拉开帷幕。本次展览得到了陶瓷企业、设计机构、高等院校和专业设计人士的高度重视,共展出百余名陶艺工作者的200件作品,包括钧瓷、汝瓷、三彩、绞胎、黑陶等在内的具有千年传承历史的河南诸多瓷种的当代优秀作品和丰富活泼的当代陶艺作品。

  展出作品

  本次大展由河南省文联名誉主席马国强担任组委会主任,知名专家学者刘杰、付中承任副主任,杨钢、李建设、曹阳、胥昌群、凌士义、陈涛、刘世声、梅国建、王剑丽、王雨、刘志钧、董晓峰、孙军、张金伟任委员。业界人士认为,大展对提升我省陶瓷艺术的设计水平和设计成果产业转化能力,对让社会各界深入了解陶瓷艺术的发展趋势和设计行业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嘉宾观展

  为推动河南省陶瓷艺术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及体现当代陶瓷艺术作品的创作水平,扩大陶瓷艺术的交流,促进陶瓷艺术设计和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我省产学研用结合,实现高新技术、创新设计和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和对接,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已连续举办了两届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展。本次展览无论是在展览规模与作品质量上都有进一步的提升。

  嘉宾观展

  展览后还举行了研讨会,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工艺美校校长、河南省美协设计艺委会主任付中承,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郭爱和,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杨晓锋,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唐三彩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高水旺,职业艺术家黄国瑞,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刘志钧,河南省高级工艺美术师李红斌,中国陶瓷工艺大师孙军,禹州钧官窑址博物馆馆长张金伟等参加研讨会,并就陶瓷艺术的创作、校企合作等展开主题发言。

  研讨会现场

  河南省美协设计艺委会主任 付中承

  付中承:陶瓷艺术教育以及校企合作

  河南省陶瓷艺术展今年已经是第三次,得到了省美协以及各位陶瓷专家、陶瓷艺术家的支持,有关校企合作这个主题已经做了几年了。

、文化强省的精神,若干年来,陶瓷艺术河南几大名瓷、钧、汝、三彩等,最近几年也走入了瓶颈、困惑。其中与教育、或者开发创新有关,瓷区的主体一部分人还是传统工艺美术,采用“师傅带徒弟”的传承,创作以传统器型为主,若赶上时代,必须创新。而在创新的过程中,老艺人在动手、技艺都是没有问题的,在创新方面会遇到困难,如对创新的认识。严格的创新并不是对形的简单改造。再者,传统艺人的作品在雕塑方面也是有发展空间的。大部分艺人并非科班出身,他们的审美和造型能力有碍于创新发展,所以我刚才分析我们产业的优势和不足。

  河南开辟陶瓷专业的也不少,包括许昌学院、平顶山学院、易斯顿美术学院、郑州大学,他们的造型和审美能力是具备的,但是设计出来的东西,真正从手法、技艺层面考虑还需要学习,再者陶瓷艺术市场的分析他们也没有接触过。

  为什么要谈到市场,陶瓷最终是要为人服务的,被人们欣赏的。刚才分析了陶瓷学校人才、瓷区陶艺特点,实际上很有必要讨论如何合作,结合实际,创作有实用价值的作品。

  我们连着做了三届陶艺展,目的、主题都很明确,前两届论坛请了很多专家,包括实操和理论的,企业和院校有接触、交流。如何切入点还有待再研讨。但是我想通过这个活动对社会和行业提出目标和方向,、从理论上、指导上慢慢解决这个问题。

  河南省文联副主席、 刘杰

  刘杰:更多的艺术家参与到陶艺生活中

  河南省美协设计艺委会成立已经七年,举办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活动,填补了美协在工艺设计方面的空白。包括这个河南省陶艺展,已经连续举办三届,每一届都有所提高,无论是在规模、展览布局、作品质量等都有很大改观。河南陶瓷在全国有很大的影响,然而,这个影响与陶瓷艺术在全国的影响是非常不相称的。更多的艺术家参与到陶艺创作,更多的人去认识和喜爱陶瓷。

  职业艺术家 黄国瑞

  黄国瑞:艺术要创造市场和引领市场

  我也做陶瓷,我在石佛时候做了108条小鱼,每条鱼刻上了石佛艺术家的名字,用线垂,摆放在一起,用青花瓷做的,后在国际上参展被定义为装置作品。石佛艺术公社差不多已经十年了,也陆续举办了很多活动,团结了一大批艺术家。举办这个陶瓷展览,不仅是要观看,还要考虑市场。所以我在石佛产业园成立之后,率先考虑画廊,当时有三分之一作品实现交易,通过举办活动,展览来让更多的人关注,要让市场接受作品,避免行货。一定要创造市场,而不是迎合市场,而是引领市场。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郭爱和

  郭爱和:中国梦就是China梦,就是陶瓷梦

  这三次展览我都来参加了,我认为一次比一次规格高,一次比一次有意思,它实际上推动着河南陶瓷的整个当代艺术的发展,可以说是一个决定的作用。陶瓷只有走入高校,走入大学,走入美协,整个艺术氛围、整个的档次会再次提升。去年开始,提了一个“河南是中国陶瓷之源”这样一个文化概念,这个命题已经成立,在河南省,已经立项。

  那么既然是陶瓷之源,支持它的就是我们河南的各个窑口。为啥是陶瓷之源?仰韶文化在咱河南,彩陶那一块,最早是在二里头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原始瓷,这个发现把中国陶瓷烧制技术向前推进了几百年。中国陶瓷基本上被整个河南全部囊括,一网打尽。并且你看他们所有的技艺,只要在河南的窑口找到东西的,一定河南的技艺最高。三彩一定是洛阳最高,钧瓷一定是禹州最高,汝瓷一定是汝州最高,不管哪个工艺,只要找到这个东西,河南都是引领者。

  我们现在整个陶瓷已经没办法跟国外比了,如果我们国内现在装修竞标,瓷砖你说我是佛山瓷砖,别人说我是意大利瓷砖,你说我是景德镇瓷器,别人说我是德国麦森餐具,白瓷,肯定是这样。所以说我们中国陶瓷是个大国,但是现在就是一个很尴尬的情况,就是工艺质量、技术没有达到国际的认可。连国民都快丢弃的一个品牌,那很可怕的。所以说中国梦就是China梦,就是陶瓷梦。那我们现在不说别的,怎么让世界重新关注到中国的陶瓷,咱先把中国陶瓷的源头定下来,有了源有了根,那就将来德国麦森做得最好,但是根在这,那么对以后的发展创新是很有好处的,这是这个命题。

  校企合作这个提法很好,这才是真正振兴中国陶瓷,包括河南陶瓷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和手段。因为如果学校与企业合作,就业问题、提升问题就都解决了。那我这里就说一下台湾的一些经验,因为我台湾所有的高校全部考察过,包括韩国的大学,台湾的几个与陶瓷有关的大学我都去了。有一个比较成功的经验,像那个亚太大学,台湾在设立系院的时候,专业是非常非常有针对性的,这个现在最好表现市场的是什么东西?茶,茶具,茶叶。好,那就成立一个系,叫什么系?这边是个茶,这边是个陶瓷的陶去掉耳朵,合在一起,还真有这个字,读cao,它还注册了,这是陶瓷和茶叶的完美结合,你来我这上学,你可不是光学陶瓷,你还学茶道、茶艺。这毕业以后,就不管自己自主就业也好,或者说到市场也好,它就结合得非常好,这个很有意思,它就是大学毕业以后,不光会做茶壶茶具,还懂得茶道。它就起了个这样的字注册商标,直接学校里就开始弄这事。另外,现在都回归了这个工匠精神,现在为什么大学生合作,合作不成,我们也每年招很多大学生进去,基本上都是过去就走了,过去就走了,为啥?他也不会,他也给你带不了价值,同时他也沉不下去,你让一个本科生、研究生到里面给一个在我那干了10年的工人去拼,也很不好看,不管工资也好,待遇也好,都没法比,工资低了他不愿意呆,工资高了他又一个月一件也做不出来。那帮人你要怎么去处理,要是工资太高,老技师又不愿意了,这很多问题解决不了。

  台湾还有一个很成功的经验,就是定向培养。这是我们去台湾其他企业,不是陶瓷企业,别的高科技企业。它在大学四年,第三年开始,有企业给他认领了,签订非常好的战略合作伙伴,这两年就在企业上班,因为台湾在聘请大学教授的时候,比如说旅游系教授,首先必须是当过导游7年以上,高科技的你必须是在工厂里面当过车间主任多少年,结合得非常好。还有一个信誉问题,签五年合同,这两年我们给你培养学生,但是一毕业了签年必须在我们这工作,后来要做什么我们就不管你了。这样企业也受益,不然企业都是一个过水的过程。所以我觉得,真正的校企合作,应该渗入进去,提倡工匠精神。现在国家从工艺美术学院,河南一直保持工艺美术学院,这在全国几乎没有了,都变成设计艺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都变成美术学院了,其实这是一个大错的方向,要把工艺美术学院引到歧途上,工艺美术,工匠净胜,德国乃至全世界都在追求这个东西,不管就业也好发展也好,工匠精神是一个最重要的精神。现在就是所有人画张长图就是艺术家了,这是不行的,必须有实操。

  不管展览也好,艺术也好,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词,发展。发展是啥?经济,经济是啥?赚钱。

  郑大博士 孙晓港

  孙晓港:陶瓷重视特色和宣传

  河南现在有十几个陶瓷品种,其实是我们的优势,现在按国家的发展政策,手工制作都提到日程上来了。

  今天看到这个展览,整体一看非常震撼,因为品种也多了,各种各样的材料也非常丰富。我们河南现在的陶瓷艺术就会有一个或者两个三个四个领军人物,我们也会在一起沟通,应该一起往外推,推出去到国外办展,这是我们的中原文化。比如过去叫唐三彩,现在叫洛阳三彩,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看一件作品。一看就似曾见过,这是非常可怕的,我们要有自己的特色,一看就知道是谁做的,要形成一个品牌,希望我们在座的能经常沟通,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征。

  另外一个,就是要重视宣传作用。古代的陶瓷宣传是不用做的,因为全世界人都在使用,我们现在的陶瓷宣传做的还不够,这方面也要引起重视。

  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 杨晓锋

  杨晓锋: 陶瓷的“艺”与“匠”

  我参加了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展,从第一届至第三届,在我看来,这一届无论是从布局或是展览都比前两届更好。我结合这次的主题“校企合作”谈一下我的想法,前段时间有两个研究生到我那里去做毕业作品,我当时问他们,“手拉坯、盘泥条,你们会些什么”,这两个研究生表示这些基本技法都不会,问我能不能介绍工人给他们认识。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学生思路很重要。我所了解的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学生在第三年已经基本可以出师了,他们的分工也很细,譬如泥料、釉料,并且周末学生们都带着自己的作品去摆地摊,这样也是一种锻炼,并且以后进入企业工作也很容易,因为有市场。最后,我要表达的是陶瓷有自己的语言,很多学生不考虑陶瓷的成型、只考虑自己的思想,以后应当更多的关注陶瓷的成型与烧成。

  艺术在没有分阶级之前,没有艺和匠之分,只有水平的高低之别。艺术既是技艺,技艺也是艺术,所以技艺是从事陶瓷艺术的基础。因此,对于一个优秀的陶瓷人来说,首先必须是一个技艺高超的工匠,然后才有资格来当陶瓷艺术家。  

  郑州市雕塑壁画院副院长胡志峰

  胡志峰:把传统做到极致把当代玩出当代精神

  谈传统,以梅瓶为例,中国的南方和北方都在做梅瓶,但梅瓶的线条变化,在北方可能代表了一种人文,在南方代表了另一种味道和气质。梅瓶的古代精神和现代艺术取向也会不同。传统就是传统,现代人也会在传统中寻到章法为创新所用,而不是让传统艺人都来搞当代,搞现代。随性地生硬切割和组合,不能成为一个现代的、当代陶艺,必须有观念在里面,然后你的东西出来以后才是很自然的东西,不是在形式上生硬嫁接。想以梅瓶做为研究课题,就把梅瓶相关的文化搞清楚,中国古代,我就研究梅瓶这个概念,南北方的不同,梅瓶根据釉色的不同,粉彩青花,钧釉汝瓷都不一样。而现代人对梅瓶的期待也会不同,创新应在这些方面多做文章,所以说用一个点扩大一个面,恰恰是我们学校培养的一个方向,对企业来讲,随便弄个窑,一个拉坯机就做了。兴什么就烧什么,时间长了肯定不行。企业和学校就需要这样深度的交流,需要一个聚合的东西,传统就是传统,我们没有必要把传统的东西非要扭成现代的东西,我们把梅瓶做到极致,做一个梅瓶博物馆,那肯定厉雪。

  有一个尴尬的问题,中国本来是一个瓷器的国度,我们传统的精华人家国外博物馆里都有,国外制定些新的游戏规则,因为我们有的都是传统的东西,人家不跟你玩儿。说不好听是高仿。把传统做到极致,把当代玩出当代精神,我们也制定更好的游戏规则,人家才跟你玩儿。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唐三彩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高水旺

  高水旺:陶瓷实际上就是艺术陶瓷

  我感觉,因为这学校,属于科班出身。不管色彩还是造型都是老师教过的造型,最起码对于传统的继承有思路。所谓陶瓷实际上就是艺术陶瓷,艺术陶瓷你不管是创作也不管是批量制作。还是作品,他就是一件东西,要是迎合市场的话,还是批量比较合适。作品太贵的时候,公家也不能收,企业老板也不送。所以说要迎合大众市场的消费,这是一个未来发展的道路。作品就是作品,市场很狭窄,如果是要企业和生产者,我觉得它的工人,他得生产。学生创作出来几件东西,学生们很多,他们都创作出来,让企业去挑选,买过来之后换成模具做成市场。学生年轻,有好些年轻人消费,更容易适合。他们更懂年轻人的消费观念和审美市场。大师作品,这些该做还有做,包括有一些传统的东西也不能丢,但是一些创新的东西必须要发展。

  禹州钧官窑址博物馆馆长 张金伟

  张金伟:校企合作和瓷区创作应当有准确的定位

  一个是全国我们这个艺术展,是非常重要的,对河南整个陶瓷发展,肯定是不可替代的,至关重要的。这一点也体现了我们付老师对整个产业,和陶瓷文化振兴的担当精神。这一点确实对我们美协也好,也是对我们付老师坚持三届了,这种导向,这种交流平台,这种对瓷区的推动。这个作用,是一种坚守,也是一种责任和担当。这个不是说开始影响,大与小的问题,而是眼界、但当和责任。有这个担当,我觉得应该越走越好。

  第二点就是校企合作,其实这个校企合作是个大概念,如何合作。其实企业也就是一个产区,现在付老师也谈到了,我们整个陶瓷产业发展面临一个瓶颈,与我们应该有的地位不相称。我们曾经历史上的辉煌,我们今天如何找回她。这是我们的问题,这一点我觉得校企合作不仅是一个器形变化创新,所谓校企,学校这一块儿的资源,这一块儿如何面对瓶颈去解决他。这个是应该思考的。我想作为陶瓷来讲,它不仅是一个技术,他也是艺术、文化,要是陶瓷产业的振兴来讲,他是一个多元的,从各个方位都要介入,比如说传统的东西,好在哪儿,就是历史上的辉煌为啥辉煌,跟当时人的精神状态,生活方式等等方方面的技术,到底弄清楚明白了没有,这一点如果弄清楚了,我估计当下的发展,也会有益处。但是当下的发展,恰恰是瓷区是最缺的。瓷区很注重技艺,很多从业人员基本从小耳濡目染,也没有科班系统的培训,但是这一点是院校的长处,能不能把这一块儿作为一个和瓷区产业的互补。不仅仅是企业我给他们提供了市场,这个产业不面对市场就不叫产业了,也就没有生存空间了。所以说面临市场也是我们要做的一个工作。我说的是院校和产区的合作,互动,极力去推动产业的振兴,是多角度,多渠道多内容涵盖的应该更广一些,之所以说是大命题,确实是一个涵盖比较宽泛的话题,内容很多。

  说到具体的概念,我认为学校和瓷区应该有一个清醒的定位。创新,如何创新,有些东西不能叫创新,技术有先进有落后,过去传统的技艺和现在的技术有先进和落后。但是艺术有创新么?文化能叫创新么?我觉得艺术应该叫做有新意,当下产生一个现在人的解读,你说宋人那个简朴落后么?这个概念上,应该也是我们学校一个责任担当,解读定位要准。要跟整个产业发展观念上弄清楚。这也是我们要合作很重要的一个前提,不然的话,你不清楚他也不清楚,总是感觉很热乎,但是没有什么实际作用。所以我觉得校企合作很大程度上要想走得远,做出效果,那我们脑子当中要清楚。

王永安

  王永安:要了解和研究各个瓷种传承的基因

  我从记者跨界进入陶艺项目,就是看到了河南灿烂的陶瓷文化,大家关于陶瓷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的红红火火,有实火,有虚火,我们是观火者。需要我们宣传出去,需要我们看到一些问题,需要大家一块儿探讨。

  校企合作这个主题很好。陶瓷艺术主要讲产品,我们学校也有产品,这些产品就是学生。学生要送到企业发展,实际上付中承老师这一点做的非常好,你要想把学生送过去,必须要研究企业需要什么钧瓷需要什么,汝瓷需要什么。就要研究各种瓷器传承的基因是什么。世界上不缺工匠,不缺会干活的,他缺的是一些创新意识,工匠是做东西,讲究精细讲究完美,但是学生要从审美的角度。传承和创新,传承的是陶瓷艺术的基因,每一种瓷器的基因,比如基因就是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创新什么呢?在不改变基因的前提下,研究陶瓷的工艺、审美、设计,就是要贴近他的审美,让他更符合大家的审美要求,让这个东西更好用、更耐用,让大家爱不释手,小心翼翼的去呵护。这样我们的陶瓷不分什么日用陶瓷,艺术陶瓷这个概念陶瓷本身每一个作品出场他就是一个艺术品。实际上就是咱们这个学校也是研究咱们自己的产品,咱们的学生更切合这一点的。付老师开展这个课题太好了。探讨艺术发展方向,探讨自己的学生如何走向市场。

  陶艺家 康强

  康强:艺术的本源是为人民服务为市场服务

  踏入到社会,踏入到市场你会发现,不一样,不是那回事,所以从今天校企合作这个角度我来谈的话, 我们要所有人,作为一个艺术家,你要搞清楚艺术的的本源是什么?我认为艺术的本源是为人民服务,

  艺术的本源是为市场服务,说简单点,艺术是拿来要被人用的,那么无论是高端的艺术作品也好,低端 的艺术作品也好,它都不能排除社会属性,如果排除了这个社会属性,形而上的去追寻一些艺术的学术 性,那其实是脱离群众的,那么这些其实是我真的走到市场上拿着自己的东西需要卖给别人的时候我才 发现,原来我的东西别人不喜欢,我的东西没人要。然后我又拐回来,我又想客户要什么东西?市场要 什么东西?那么在这样一个思考下呢就会引发一些思考,那你是不是被市场影响啦?你是不是迎合市场 啊?等等。那我的体会是什么呢?我的体会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他的难点在哪里呢?他的难点在于 你既要迎合市场,同时你又要做出你的东西,其实这是最难的。你的东西一定是被人所接纳,所喜欢的 ,我们可以纵观历史上所有的这些艺术大师,那么当我们站在一个市场的角度,站在客户的角度,甚至 站在企业主的角度,你再去学习,其实我发现像米开朗基罗、毕加索他们是真正的商业大师,他一定很 具有很强的商业思维和很牛的企业家思维的,这是我的体会。

  今天呢,我们说校企合作那么我觉得,学校有高端的学术领军人,企业有一线的生产人,企业直接面向 市场,各取所需,尤其是在现在这样的社会的情况下,我觉得一个企业如果想做好,一个非常重要的一 个环节就是它的科研,换句话说我们叫研发部门或者策划部门,无论大企业也好,小企业也好,大公司 也好,小公司也好,其实研发部门是一个企业的核心,打比方说我们所有人用的苹果手机,它最牛的部 分是它的研发,那么如果说我们企业能够利用好学校这么好的学术条件,来虚心的从学校这里拿研发, 这是一个未来所必须要走的路,,我们的政策都变了,我们现在提供给策的 变化,什么意思?加大供应端的提升力度,而不是加大市场需求,市场的需求已经在这里啦,只是我们 没有做到更好。

  那作为我来说,我是一个艺术家,我可能介于学校和企业之间,那么我会把我放在企业的角度去做,但 是我始终不忘我是在做艺术,我是在做市场上艺术方面需求的企业家,我首先是一个企业主,但我是从 事艺术品生产的企业主,这是这么多年我的体会。

  【总结】付中承:陶瓷研究需要文化体系支撑

  现在第一个问题就是,为啥高校的学生,科班出身,他有他的强项,也有他的弱项,他的强项是传承。所以说这个校企合作之后,过去培养的学生,他一出校门不一定马上就能用,现在出了校门就能用 ,这是基本指导思想,这路子还是有的。

  第二个刚才讲到了陶瓷艺术,实际上河南包括全国,任何一个东西它都有一个文化体系,啥叫文化体系 ?不是咱纯理论研究,但是理论体系的建立对陶瓷的发展是有指导意义的,比如说现在评价陶瓷,说好 ,哪好?他会说你看我这造型没问题吧,我这个釉色没问题吧,没有瑕疵,这就是好。但要从深一点的 东西就不能往下面走啦,不能往下走的根本原因就是指导这个理论体系的这方面人才很少。

  再一个就是说到了市场,咱这个讨论不是说市场,但是最终要有市场对接的,这是肯定的,只要是为人 服务的所有东西它都要有市场,陶瓷是一个产业,没有经济它咋发展,国家不会拿钱,说你们几个人烧 着玩吧。如果是那样的话它也就没有压力了,没有压力任何一个行业它也发展不了啦,是不是?我要生 存,那样才能发展,我要更好的生存,我要大发展,这个经济是直接挂钩的。

  实际上是三大内容,咱主体研讨的是两个,我归纳了一下,是这样吧?下来以后我想大家都考虑一下, 这都是大家的事,不一定从哪个突破点或者哪一点上有启示的话,今天所付出的也都是值得的。

                  13302967042王总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