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元青花瓷器的详细特征介绍,最新元青花瓷器价格及价值区势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元青花是元代生产的青花瓷品,由于真品较少一直未被陶瓷专家关注,但是上世纪50年代,美国人波普博士证实了至正型元青花的存在,掀起了元青花瓷器的收藏热潮。尤其是近年一件“鬼谷子下山”的元青花罐在英国拍卖创造上亿的天价,更引起收藏界的青睐。元青花瓷出名在国外,但生产和储藏在国内。元代统治约90年,烧瓷九十载,所以元瓷的存量是不少的。这里强调收藏元青花是有可能的。当下在中国,发现和收藏元青花是十分有希望的。

元青花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更是中西文化交融的结晶。青花当时主要为对外贸易而生产的外销商品,供应阿拉伯世界国家。很多元青花的图案、画法都是根据对方的需求而定向生产的。元青花异常珍贵与数量稀少有关。现(2012年)已知的“正牌”元青花不超过400件,大多藏于博物馆里,欧美等国外收藏机构约有200件,中国国内出土的仅有120件左右,每一件都堪称国宝级文物。

青花是彩瓷的一种,属釉下彩,它要在1300度以上的高温中才能烧制成功。它的出现可追塑到唐代,从出土的碎片来看,当时就有点彩纹的青花瓷器了,宋金时期青花只是作为线条等辅助纹饰出现在彩瓷当中,最早生产青花瓷器的应是磁州窑,元代瓷州窑生产的青花瓷器也是在胎体上涂化妆份,再画青花图案,然后上釉烧制(我有实物为证).真正意义上的元青花瓷器应该是元代中期才成熟的。元青花主要产地在景德镇、云南玉溪、建水及南方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其中景德镇产量最大,质量最好。

元代青花瓷器的器形丰富多样,以梅瓶、玉壶春瓶、高罐、塔盖高罐、盖罐、倭罐、灯台、扁瓶、笔筒、执壶、盘、碗等为主。一般器型较大,有大到70厘米以上的灯台和花瓶,也有小到10厘米的酒壶、杯等。

元青花瓷器胎体厚薄都有,大器通常较厚,较重。使用的是景德镇旁麻仓村的瓷土即麻仓土,由于土中含有较多的铁,所以烧出的瓷器上常有黑褐色的斑纹,底足和器内露胎处常有铁瘤渣,当然也有一些是干净的。

(一)胎足特征:

1、大件胎体厚重,上下分段制作,器外有接胎痕,器里有拚接痕或溢出的泥浆条,接底处更是如此,有的有泥绑条或有用手按压的痕迹。

2、砂底无釉或者有粘砂,部分玉壶春瓶是釉底。

3、圈足外撇或平底,削胎不够规距,底有向心旋削痕并留有乳突和大小不一的釉斑。

4、多数底足有火石红,但也有一部分无火石红。

5、小件器物圈足外有上釉时留下的指抓痕。

6、器形整体规整,局部欠平,留有空泡或修胎痕。

7、少数器胫部削胎过薄,烧制时乘受不了器物重量,造成塌陷或歪斜。

8、器里削胎随意,并留下深浅不一的旋纹,多不上釉,仅刷护胎水或薄釉涂得乱七八糟。

9、晚期元青花胎体有的较薄,胎中掺有砂粒,釉较薄。

10、有于胎土可塑性不太好,器物多有窑裂之类的缺陷,盘类尤其突出;相当一些大盘底部向上凸。

(二)元青花瓷器的釉面特征:

1、青绿色釉面,釉层较厚,由于釉面含较多的铁,釉色泛青绿。

2、浅亮青色釉面,釉层较薄,配用进口青花,大多数的元青花瓷器是这种釉色,釉厚的釉面常有桔皮纹。

3、卵白色的釉面,多配用国产口青花,釉层厚薄都有。

4、灰白色釉面,元青花由于玻老化严重,釉层中形成了较多的“玻老化粥样斑”使釉面灰白,纹饰晕散不清。

5、灰黑色釉面,由于烧结温度不高,晚期元青花瓷器有少数这样的釉面。还有些灰黑釉面是在瓷器的下部,也就是局部灰黑。

6、元晚期有些青花瓷器的釉面很薄,有的地方遮盖不住胎体,露胎处为桔红色.

(三) 青花发色特征:

1、发色深浓的苏泥勃青,色泛黑,浓黑处釉面下凹如溃疡,有铁斑,斑有锡光。

2、发色浓艳的苏泥勃青,颜色最美,色浓处也有锡光斑,这样的元青花瓷器不多见,属于珍品。

3、发色浅淡的苏泥勃青,无铁斑,这样的瓷器较常见。

4、进口、国产混合青花料适合画各种题材的图案,美观大方。

5、国产青花,色浅淡发灰。

6、偏窑元青花,多数釉面灰白,青花发黑,器型粗糙。

(四)元青花瓷器的纹饰特征:

元青花纹饰简繁都有,简单的就一条龙,甚至只有几个点,繁密的纹饰多至九到十一层。一般瓷器口沿绘卷草纹或回纹。颈部绘蕉叶纹,叶脉中茎留黑(元末明初中茎留白)。肩部绘八宝纹或扁菊纹,扁菊花瓣和花蕊只有二层(明代为圆菊,有三层)。器腹部为主题纹饰,有龙纹、凤纹、人物纹、缠枝牡丹纹、河塘鸳鸯纹、鱼藻纹等。龙纹有三爪龙、四爪龙。龙鳞画法有两种,一种象鱼鳞,另一种用线条划成斜方格。龙尾也分两种,蛇尾和火焰尾。早期龙嘴有下须,晚期上下有须。凤纹的凤嘴早期是鹦武喙,晚期象鸬鹚喙。器胫部多绘仰莲纹,元晚期仰莲纹中出现了团花。

人们无论对元代瓷器相比宋唐瓷器的工艺和艺术内涵有何看法,但我们却无法忽视元代瓷器的历史意义和它应有的艺术内涵。如果把历代陶瓷作为现代时期的陶艺来衡量,他们各有背景,各有内涵,各有不可替代性。后世把元代瓷器归类到高古瓷器领域,充分说明它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极其不能忽视的。

元青花瓷器近几年拍卖会价格趋势:

LOT号拍品名称估价(万)成交价(万)拍卖日期拍卖公司状态

0210元 青花云龙纹象耳瓶 (38,000.00-38,000.00万 50,400.00万2017-06-23澳门中信 官网已开通拍卖结果

0083元 青花人物故事罐16,000.00-16,000.00万 32,200.00万2014-11-30澳门中信 官网已开通拍卖结果

0270元 青花凸雕海水龙纹象耳20,000.00-20,000.00万 25,300.00万2016-06-08澳门中信 官网已开通拍卖结果

0168元 青花四季花卉纹八方执9,000.00-9,000.00万 11,500.00万2014-06-08澳门中信 官网已开通拍卖结果

0404元 青花牡丹花卉纹葫芦瓶9,000.00-9,000.00万 11,270.00万2017-10-27澳门中信 官网已开通拍卖结果

0383元 青花云龙纹大罐8,000.00-8,000.00万 10,120.00万2015-10-27澳门中信 官网已开通拍卖结果

据介绍2005年一件“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以1568,8万英镑,约合2,3亿元人民币的天价拍卖,创下了中国艺术品最高拍卖报价。文物界专家学者因为,元青花在全世界缺少400件,市面上大量涌出的元青花大多数是假货,这一说法我自个认为是不正确的,虽然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没有无缺的元青花;但不代表人世就没有元青花或讲世上只存300多件一说。中国改革开放已有30年,在这30年国内大规模的搞缔造,旧城改造,新城掘起,三峡水库缔造,西气东输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房地产开发等等,还有另一方面盗墓者近几年也更加高傲一世,不断的盗取国家地下宝物,因上诉各种标明:出土传世的元青花,青花釉里红、青花五颜六色、斗彩,釉下彩,五颜六色及其它高古瓷不断浮出水面。

元青花瓷以景德镇为代表,其制作精巧而传世很少,故而失常名贵,依据时刻大致分为延祐期、至正期和元晚期三个时期,其间又以“至正型”为最佳。元青花瓷拓荒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瑰丽雄浑、画风豪宕,绘画层次繁多,与汉民族传统的审美情味截然不一样,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一起也使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基地。

跟着我们对元青花研讨、认知的逐步深化,民间藏家手中正本不被认可、难以准确断代的精品元青花瓷器,将逐步撩开其奥妙的面纱,向我们展现出显贵绮丽的容颜!

元青花瓷器纪年款如何鉴定收藏,全了?小编带您一起走进它:

元青花瓷器带款者很少,“掌眼典藏”小宝了解到,现藏英国大维德艺术基金会的一对至正十一年(1351年)青花象耳瓶,有用青花书写的合计5行62个字:“信州路玉山县顺成乡德教里荆堂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对,祈保百口清吉,子孙安全。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帅打供。”这归于专门写在供器上的供养款式,有供养人姓名及详细年代,对区分器物年代具有首要参照意义。至正为元末顺帝的年号,此对瓶应为元代晚期青花瓷的代表作品。

 鉴定元青花瓷要掌握好以下几点:

  (一)看釉色

元青花瓷的釉色白中微闪青,莹润透亮,但也有青花瓷偏白或偏青。元代中前期(延祐期)的瓶、罐之类青花瓷施透明的青白釉,抚摸釉面似糯米感,有时釉色显出哑光木纳色,近看含青显淡蓝灰色,远看显黄褐色,细看青花釉面上粘有疏朗的白色小点,少量器身釉面上能看出细密的皮壳层,斜光透看胎釉略显出无规矩状的釉丝线条纹,从至正年间初步烧制的白釉、枢府釉及卵白釉的青花瓷,胎色多为偏白,微闪青,为含青的白釉,出现带透明的玻璃质感。

  (二)看器形

对瓶、罐之类的器形要细看它的口沿、颈、肩、腹、足底,看是不是有元代器形的特征,一同也要区分器形的胎体分量,对器形全面进行分析。元代瓶、罐之类的器形一般胎体较厚重、胎质巩固。

  (三)看青花

元青花瓷发色不稳定,青花色泽晕散,青花料分为两种:一种发色浓重艳丽呈翠绿浓艳,稠密处有黑色锈斑,俗称“黑疵”,浓处用手抚摸时青花釉面上呈凹凸不平之感,这便是运用进口“苏泥勃青”料所特有的呈色作用;另一种为国产料,国产料青花发色呈蓝中泛灰,有的色泽呈青蓝偏灰或青花发色蓝中闪灰。延祐期青花发色的牡丹纹深化胎骨呈云层块状,像潜伏在胎骨上,呈立体感似有闪烁。青花上浮与釉面紧贴,晕散青花呈炸开状,上浮青花釉面显有浓黑丝及小点,青花纹饰紧贴釉面,微呈凹状,这也是区分景德镇元青花瓷的底子要害。

  (四)看纹饰

元代青花瓷器的纹饰可分两类。一类是以进口料绘画纹饰,具有构图满密、层次丰盛、绘画规整的特征。如大盘纹样多由三至五层满密的图像构成,瓶、罐的纹样多由三至八层图像纹饰构成,纹样有主宾和谐、繁而不乱的特征,图像体裁丰盛多样,以人物故事,缠枝花卉、鱼藻、莲池、双凤花卉、开光折枝、竹石花卉瓜果等纹样构成,花卉纹有大花和大叶的特征,其间缠枝莲花的叶瓣多绘成葫芦形,牡丹纹饰边沿绘成白色联珠状,辅佐的变体莲瓣纹多有间隔,边框内饰有青花等特征。另一类青花以国产料绘画,其纹样具有流转豪放的特征,纹样构图较简略,绘画较草率,以各种花卉纹饰为多见。

元青花底部

  (五)看底足

元代青花瓷瓶、罐类器的底部多呈内凹圈足状,足底宽厚,少量足底呈外侧斜削状,挖足有浅有深,多为挖浅足。碗盘类器圈足则多呈外侧斜削状,但无论是琢器仍是圆器,圈足均有较规矩及不规矩之感。瓶、罐之类有的足底砂胎显有扎紧感,也有的胎质略呈疏松感,纤细砂眼及黑糊麻点明晰可见,有的足底微凸起呈鸡心状。瓶、罐足底多有旋痕纹,呈火石红及赭赤色,有的圈底及足底稀朗小颗料石明显可见,粘有稀朗大小块不一的黑釉斑痕,并有天然炸开状。

内壁

  (六)看内壁

元青花瓷瓶、罐内壁多不施釉,内壁为砂胎,器身一般选用分段制作粘接而成,故器腹与器底一般留有明显的胎接痕。梅瓶内与肩部联接处多不修胎,故有粗糙感。内壁胎接痕多为凸起约1~2毫米不等的胎接痕,粗细大小不规矩,手摸有圆润细腻质感。瓶内壁砂胎略带淡黄色,胎内壁砂眼及内壁稀朗小颗料石明显可见,腹上部一般无修胎处理,腹下部至底多有修胎旋痕纹,瓶内壁稀朗砂眼明显可见。强光斜看内壁稀朗砂眼内闪出星光点,宣告亮光,也称阴阳光点。

湖南电视台《东方寻宝》报名:《一八六八四九二四二九九 》

栏目地址:湖南电视台三楼

第六季大型全国海选:征集瓷器 玉器 书画 杂项,通过72个国家的传播,让你藏品转让更加简单

  (七)看显色与气泡

元青花的显色也很首要,瓶、罐的外足圈一般聚釉较厚显出水绿色,也有显出鸭蛋青色,器身釉面一般会显出青白色、浅淡蓝色,或偏黄褐等色。元代中前期的青花瓷瓶、罐之类显色明显,显色是随空气中的干度、湿度、温度、时节的改变来显出釉面不一样的颜色。元代中前期(延祜期)瓶、罐之类青花瓷釉面上有时会出现微小冒汗现象,一般为天气炎热时节,还有元代中前期的青白釉和枢府釉的青花上大大都是没有气泡的。从至正年间初步烧制的青花瓷、白釉及卵白釉的青花上会有气泡的,但是会有大小两种气泡,小气泡多,元青花瓷的釉面大多显得干透呈莹润透明状。

1、缠枝莲叶,“叶形多呈葫芦状,或有一至五个尖瓣”(孙瀛洲)。

2、大花大叶,叶为满色,但花朵不填满色,且外部绘有较明显的空白边线。山石、海水、人物、动物纹等、亦相类,纹饰内露白。

3、变形莲瓣边饰,有的为一组、有的画二组,构成上下对应的仰、覆莲瓣纹装饰。除盘以外,其他型器上的莲瓣,均呈单体方法摆放,莲瓣间留有空位、互不相连。明洪武时,除有些执壶和盏托外,瓶、罐、盘及碗的莲瓣纹边饰均呈并拢(共边)型、此后,这种绘法贯穿于明清两代。

4、蕉叶纹,大都作分隔状、叶与叶之间留有空位,少量为并拢型或叶与叶呈堆叠状。明初以堆叠状多见,偶见有分隔的。宣德往后,蕉叶纹几乎不见有分隔的,都为拼拢堆叠状。此外,元代蕉叶的主脉,均以浓笔的粗线条标明;入明后,蕉叶的主脉均留白、呈中空型、同元代蕉叶主脉的粗实线条,在视觉上泾渭分明,非常耀眼。

5、满足云头纹(亦称“云头纹”、“云肩纹”、“垂云纹”)。云头与两云脚相交之尖头,指向呈前后相背形状。即,满足云纹两云脚间的尖头,与云头的尖头,方向相反,很少破例。而洪武,满足云的头与脚的尖头指向,均方向一同、亦绝无破例,并沿袭至永宣。成化起,满足云头的两尖头,既有朝向一同的,亦有相背的。

6、回纹边饰。由互不相连的单体回纹构成、有的回纹呈规矩的方形,有的为变形回纹,有的为减笔式回纹。明洪武时,回纹边饰由一正一反两方相连方法摆放构成。明永乐以两方连为主,一同又出现一笔环连式的回纹边饰。宣德往后,除少量边饰仍作一正一反两方相摆放连外,大都回纹边饰呈整圈一笔环连式,并接连至清末。

7、龙纹。元代青花瓷器上,画龙的不少。龙躯细长,且细颈,细腿、细爪和尖尾巴(偶有火焰式大尾),体态轻盈。头较小,长鹿角,张口、吐舌,龙的下腭有须,上颌一般无须,但是,至正十一年铭标准器的龙上颌有双须,而此类带双须现象,在元青花件的其他龙纹图像上非常稀有。龙身鳞片分两种,以网状细鳞片(图多见,以留白大鳞片稀有,后者龙纹更加精巧龙有背鳍,腹下一般无横纹带。胸与背部,常饰有火焰状飘带。肘部有长毛三至四根或一撮。龙爪以三爪、四爪居多,五爪极为稀有。

8、元青花立件中的玉壶春瓶与出戟尊,其内口沿部位,常常加绘一道卷草纹或云头纹边饰。入明后,此类内边饰现象,起先仍存在于明洪武朝玉壶春瓶上,洪武往后不见。

9、元代纹饰选用平涂法,“有的则是在浓笔边线内施以淡色”(孙瀛洲),小件器上为一笔点划,这便是所谓“一支笔”的画法。从明成化起,以“二支笔”技术见长,构线与填色是分别结束的。“明代青花多是填色或素描。这种技法上的不一样,也可以作为差异元、明青花瓷器的旁证”(孙瀛洲)。

10、元代瓷胎,同明代后期及清代瓷胎相比较,有硬中见柔的感触。“胎质淘练得不如明清瓷翔实,因此在砂底处多有砂眼、刷痕和铁质斑斓,并在底足、口边与缩釉露胎处出现火石赤色”(孙瀛洲)。

11、除执壶、玉壶春瓶外,器物的底部一般露胎。涩底上一般粘有釉斑,这是年代风貌。“把杯、把碗底足内部多不挂釉,单个的在高足的里部挂半载釉”(孙瀛洲)。大罐的口部一般施釉,小罐的口部多露胎、梅瓶正本都带盖,盖内不施釉,这亦是特征,仿制品有的却盖内施釉。

12、罐的外型大都为口大足小,不一样于明清罐的口小足大或口足大小相偌形制。碗、碟、杯的圈足较小,足墙较宽、较厚,给人一种为德不卒的感触。有的器物底部可见明显的旋坯痕,单个有粘砂现象。碗、碟、杯圈足的底心多见凸乳,俗称“脐”,为元瓷特征之一。

13、大件器的胎体广泛厚重,小件器却都很薄,胎体大多薄于后世明朝同类器。而仿制品则不然,小件器也显得很厚实。

14、入土之物,于器内的修胎痕(类似竹丝刷痕)上,常会出现土蚀痕迹(元器内壁多为荡釉、釉最薄,故竹丝刷痕处很简单遭到土蚀)。土沁斑是不是天然、分布是不是合理,辨伪时值得重视。

15、除露胎较高的一些立件外,元代小罐、小瓶近底足处(胫部)多见指印痕。指印痕一般呈三个,系工匠捏着浸釉或刷釉时所遗。此现象,接连至明中期。

最后小宝提醒,不管是窖藏的仍是传世的,元青花终究会凝聚住时光一些印迹:埋于地下的,其釉层淡薄处,不行反抗地要染带上土沁、土斑;秘藏于地窖,釉面也会因年代长远,显出质地老气、宝光内含。而传世品,因为人世沧桑和年月抚摸因素,釉汁则越发润泽、宝光四溢;或因为历经运用,矛头的釉面不免要出现纤细的剥蚀或磕碰,以及支撑点和受力部位,会因磨损划痕纵横、细密,而附上累累旧气。

想要学习更多、更全的元代青花瓷鉴定方法、相关知识,敬请关注“关于收藏的那些事”、希望大家一起学习交流。下期为大家继续分享有关瓷器知识。

想了解更多元青花瓷器的相关信息 请私信小编 点击关注收藏转发更多小编精彩内容 小编长期推送艺术品市场相关信息

联系人:段经理


Tel :18927415517欢迎致电咨询 


邮箱:2285610668@qq.com


注:我们不上门,不收购


   不能到公司的勿扰,谢谢!

商务合作:189-2741-5517

想了解更多添加小编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