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想知道三宝蓬和湖田市的来历以及“她们”的故事吗?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三宝蓬和湖田市相信景德镇人并不陌生,但是“她们”的来历你清楚吗?想了解更多?让我们一起走进林进军的《三宝蓬和湖田市的往昔》-------


离景德镇市区东南约8公里南屏山余脉的芭草坞尖西麓山坞中,座落着竟成镇的三宝村,古代为浮梁县寿安乡南村都辖,入口处湖田村为兴西乡湖田都辖,民国时属里仁乡。宋代,这里是著名的产瓷土矿区,围绕矿区长廊周边星星点点散布着陶瓷历史文化遗存。

如今被打造成著名的三宝瓷谷,是人们探古寻幽的旅游胜地。

              

       三宝古瓷石矿坑洞文化

古时,此地林深草茂,郁郁葱葱,“幽谷静闻猿一啸,奇峰时见鹤双飞”。

相传,宋朝蔡姓人家由婺源蔡家迁来建村,开采瓷石矿,有位叫三宝的人,在此搭一草蓬,开设茶馆酒肆,常有购瓷土的客商和过往行人来此喝茶驻脚,生意兴隆,故称“三宝蓬”;也有传说因当时瓷石矿开采红火,山下茅草蓬水碓房每天产出的瓷不子值三个金元宝,故有“三宝蓬”之称;亦有传说元朝浮梁历史上的传奇人物李三宝葬于此处而得名。

“三宝”之名在我国文化中是吉祥语。

《老子》谓:“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为天下先。”以慈、俭、不居先为德行的三宝;《六韬•六守》曰:“大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以农、工、商为国之三宝;《释氏要览•三宝》中则把“佛、法、僧”视为三宝。

古时,景德镇的瓷石坑洞水碓文化富有特色。

三宝蓬十里山谷曲径幽深,有石家坞、 朱家坞、青水塘、马鞍岭、水坞里、水坞口、双坑等自然村。马鞍岭和红梅岭东南麓的双坑等地,始于五代及宋就有瓷石矿开采。芭蕉坞、猪婆山、新四股等地遗留了数处较大的瓷石开釆古坑洞,沿途山坡上釆矿坑洞遗址40余处。

此地的矿石属风化型石块状,浅灰绿色,基质为石英,绢云母,耐火度为摄氏1410度左右。矿石采掘方法有竖坑法与横坑法,代表性的有苞蕉坞矿洞遗址及三宝蓬石矿8号井(竖坑法),双坑矿洞遗址(横坑法)。古代采矿工开采出矿石后,利用此地的水源为动力,装置水轮和水碓,用以粉碎瓷石。

清邑人龚鉽《陶歌》云:“在山石骨出山泥,水碓舂成自上溪。”

此地从金溪山、石膏坞及水坞里等山坞流出的泉水成溪后,“其水北注,名小坑港”,直奔湖田入南河,人们利用小坑港筑塝形成水自然落差冲力,以带动鼓车、僚车、下脚龙(各种翼片木轮)等水碓,持续、匀速转动粉碎作业。碎石后经过淘汰、滤清、沉淀、风干,制成长方形瓷土块,即成为可塑性强的优质瓷原料。

湖南湘潭人张九钺,字度西,曾任江西南丰、峡江、南昌等地知县,乾隆四十二年撰写的《南窑笔记》载:“取山中深坑石骨,舂碎,淘澄为素泥,做成方块,晒干,即名不子。上、中、下三品。”清景镇镇人蓝浦著《景德镇陶录》说:“陶用泥土,皆须釆石制练。土人设厂采取,借溪流为水碓舂之澄细淘净,制如砖式曰白不”。


三宝蓬水碓以鼓车碓为多。据民国27年《浮梁乡土纪略》载:“湖田至三宝蓬双坑,沿途均有碓厂共计一百三十一车。”

与碓车配套的是碓棚与摊棚文化。

碓棚是舂矿石的场地,摊棚是矿石粉碎后制不子的地方,以铁栏关虎碓棚、十八拐碓棚负有盛名,历史悠久。南宋前,制胎仅用瓷石一种原料,南宋后高岭土的开采,才形成了二元配方的瓷土,元代高岭土与瓷石相配作为进贡皇家之物而叫“御土”,明朝称“官土”。

景德镇水土宜陶。

三宝蓬大量开采瓷石矿,有着丰富的瓷土资源,又靠近南河便于运输。南河亦称历降水,源于婺源县西北五花尖南麓,此上游水分两支,一支源于婺源县高鹤尖之东,经湘湖街入市境;一支源于浮梁县寿安镇西南缘项冲坞,流经宁村等地于黄泥头入南河。全长68公里,集水面积593平方公里,至小港嘴注入昌江。

从南河流域古瓷窑址的分布图看——

三宝蓬瓷石矿周边有20多处古瓷窑址。座落在珠山区竟成镇的有湖田、杨梅亭、黄泥头、银坑坞、外小里古瓷窑场;座落在毗邻浮梁县湘湖镇、寿安镇的有进坑、塘下、白虎湾、盈田、湘湖街、月山下、凉伞树下、富坑、大屋下、灵珠、灵安、柳家湾、南市街、朱溪、西溪、丰昭、宁村等古瓷窑场。

三宝蓬作为宋以来瓷石矿主要开采地,为周边窑场的发展提供了瓷业原料。以南河流域为基线,三宝瓷石矿、南港瓷石矿、以及进坑瓷石矿为产业群形成了一个较大的瓷器生产经济圈,以至于“元有湖田市”。

       

     元朝崛起的湖田市

南河之畔进三宝蓬的路口是竟成镇的湖田村。

因此地处南河曲流处,三面环水,田坂平坦,似湖水围田,故名湖田。唐代,

汪姓从婺源县迁此建村。清代湖田属兴西乡七都下属两图。

明正德年饶州推官顾应祥(1483~1565年),字惟贤,号箬溪,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后任山东布政使,终南京刑部尚书。他撰的《宁家陂记》载“湖田都壤地二千亩有余”;南宋史学家洪迈《夷坚志》言“饶州景德镇湖田市,乃烧造陶器处也”;清《景德镇陶录》载“镇河南岸口有湖田市,元初亦陶”。

此处山清水秀,清翠的南河水穿村而过。

古窑址分布于南山与南河之间的一个台地上,村内小坑港溪水曲曲折折流入

南河。古时湖田都在南河上设有砵盂渡、张家渡两个渡口。景德镇古八景中的“长塘塔影”、“古寺钟声”就在此地。南村都与湖田都毗邻,相交处有石门山,旁有石门寺,寺后有泉池,池水清澈见底。

北侧的龙头石前(今602所宿舍区),北宋英宗治平二年状元彭汝砺,字器资,曾任吏部尚书,就在此附近的西涧草堂读书博取功名。县志载:“西涧草堂在湖田都宋彭汝砺读书处,龙头石近焉。”彭状元在此写下龙头诗一首,其中“猛石一片何巍然,嵯峨特拔青霄边”、“我来独立龙头巅”、“人道龙头老成占,自顾须眉非少年”、“遂居云表驱八极,昂昂巨鳌连中天”,慷慨激昂,咏诗龙头而抒发出诗人志在其状元夺魁的心怀。

石门山旁有湖田塔。

宋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步云里绅士程先在此建塔,为祈母长年,因名延寿。有方士道长从此过,称之:此塔甚丽,吾携塔影入长潭,作一奇事。从此长潭果有塔影隐现,塔身侧影池中,相映幽趣。浮北侈溪都举人张豸生有诗赞曰:“芙蓉掩映一峰青,泻入银河分外明。倘是长鲸映吸水,千年风雨卧江城。”


在这一带,还有慧林庵、实际禅庵、浮乐庵、资福庵座落此间。

湖田窑场的生产兴盛亦引来寺庙的香火鼎盛,游人络绎不绝,寺庙钟声遐迩皆闻,与水碓声、炉火窑烟飘荡在湖田窑场和三宝蓬瓷石矿上空。

元朝忽必烈入主中原,宋室南迁时,许多人为避战祸逃至南方。

元灭宋统一后,元朝开始实行行中书省制。元成宗铁穆耳称帝时,元置饶州路一司三县三州,“余干、乐平、浮梁皆为州”。战争期间蒙古人将10万工匠,包括撒马尔罕城破时掳来的2万人,从中亚河间地区移到喀喇和林与中国。

“工匠来八方”和元朝的“匠籍”制,浮梁人口由13万余到元朝增至19万多,增加1万1千多户,以至浮梁“元成宗元年以户升为州”(正德版《饶州府志》)。

       美国人罗伯特·芬雷撰写、中国台湾人郑明萱翻译的《青花瓷的故事》,用全球视野审视了景德镇及元朝突起的青花瓷。认为青花瓷的源起是“泉州的商贾和景德镇的窑主共同展开了一项世界史上前所未有的商业冒险大业”;“青花瓷的诞生,是由泉州商人接生的”。泉州是大元帝国海上丝绸及陶瓷之路的起点之一,而景德镇是陶瓷水运的源点,为此,“1278年,南宋都城陷落的前一年,新皇帝设立浮梁瓷局督管景德镇御瓷生产,这是中国君主首次指派专员负责这类任务”。

元朝廷成立了秩正九品的“浮梁瓷局”。


,并于湖田窑开始烧制枢府瓷,“元之进御器,民所供是者。有命则陶,土必细白埴腻,质尚薄”。枢府是元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简称。

枢府瓷较青白瓷厚重,釉呈失透乳浊状,釉色白中微发青,似鹅卵色。枢府瓷主要是军事用瓷,蒙古人“尚白”,又称卵白釉,烧制的瓷器上分别印有“枢府”、“太禧”等铭款,严格执行“有命则供,否则止”。

湖田刘家坞多有出土实物。

如果说浮梁瓷局是元当局的创新,卵白釉瓷则是景德镇“匠户”的-个重要发明,为青花瓷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

 及至十四世纪中叶,景德镇陶工已开始制作纹饰精细,图案复杂大型器皿,“白底青花,明亮鲜艳”(殷弘绪语),达到无比高妙的程度。而元青花白地蓝花的青花瓷烧制成熟,使中国瓷器的发展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元朝地域广阔,开通海运,器行天下,中国瓷都及世界瓷都的中心地位已在景德镇悄然奠基。

湖田市的兴盛,也与周边大多数窑终烧于宋,产业逐步向湖田、景德镇转移有关。

湖田南宋时应已形成草市,并有达官居此。

湖田艮山还有一座由陆翰建的“听乐楼”。陆翰,字奎章,家住湖田花峰下,与秦桧之子秦熺同为绍兴十二年进士,关系密切,官起居注郎。起居注是我国古代皇帝的言行录,负责这项工作的人称为起居郎或起居舍人,专门记录皇帝的一言一行,每季度末,整理誊清成卷,送交文史馆保存。秦桧死后秦熺不久去职,陆翰也返回故里,建楼后请时任户部员外郎蒋臻千里之外为他撰写了500多字的《听乐楼记》(乾隆版《浮梁县志》),其文中描写了大自然产生的美妙音符:“山间之四时,一日之昏旦,不必节奏之按也,有意听之,无不引类而得其声。”

元时的浮梁瓷局办公地点设在景德镇还是浮梁县城或湖田市?

目前这仍是史志界、考古界探讨的问题。明嘉靖中浮梁布政司在景德镇设有两个公馆,一个在湖田,一个在观音阁旧址。做为司道巡抚督御器的落脚点,御器起运均要暂驻公馆,可见湖田市一直以来设有官方的办事处(康熙版《饶州府志》)。

到了明代,朱氏皇室在景德镇设御器厂。优秀工匠都去了“央企”,湖田市开始走弱。


加之嘉靖十九年四月发了一场大水,“隘津千峡注,暴涨数村平”。洪灾带来饥荒,,加剧了湖田的衰退。浮梁县志载:“嘉靖十九年五月二十六日,水灾后,米贵。景德镇停止窑业,乐平人在镇者劫掠。六月二日、三日复侵湖田都,镇民格杀甚惨。”当时考上进士的汪柏还上书巡抚“陈其事”。而《明世宗明实录卷250》则记录为:嘉靖二十年(1541年)六月,“江西乐平县民,尝佣工于浮梁,岁饥艰食。浮梁民负其佣重,尽遣逐之,遂行劫夺。二县凶民遂各集党千余人,互相仇杀”。、大劫掠的结果,景德镇的瓷业暂停,民窑主要青料陂塘青的来源断绝。

湖田市窑场被砸毁,工匠逃离,元气大伤,从此一厥不振。


      湖田古瓷窑址文化

      湖田古瓷窑址保护范围40万平方米。

      有不少窑址建在豪猪岭等山坡上,这与南北朝修的天门沟水渠“凿岭麓为石渠”、“穿地半里许”的渠洞引水过山起了很大的作用。顾应祥在《宁家陂记》载:“已考石渠,为梁敬帝时所凿,迄今已九百余年。”“渠穿地半里 许,中空可丈余。

       石刻云:太平年端午日凿。   

梁敬帝萧万智太平年,应为公元556~557年,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宁家陂分小坑港水、穴山为渠,以资蓄溉”。此渠从现今杨梅亭筑堰分水过天门沟,穿过豪猪岭山腰过天门洞达龙头石至千亩田坂,是魏晋南北朝时用于农

水利灌溉的工程,也为后来诸多古瓷窑场在湖田山坡上建作坊瓷窑烧造瓷器提供了水资源,是个农工两用的水利工程。

这个历史遗迹是古人兴修水利的实物见证,虽已废,但作为千年的水利工程遗存应予保护。

      湖田村瓷窑遗址分布天门沟以南的豪猪岭、刘家坞、望石坞、龙头山周围,南河北岸的原中景集团院内也有不少遗物堆积;在天门沟以北的窑岭上、乌泥岭、琵琶山、木鱼岭、何家墩等地多为元明时期遗物堆积,是我国陶瓷史

  最具有代表的窑址之一。

该窑兴烧于五代,历宋、元至明代隆庆、万历时结束,延续烧造达700余年。

湖田窑的产品以宋代的影青瓷、元代的卵白釉和青花瓷最有成就。

湖田古瓷遗址现有龙窑、马蹄窑、葫芦窑遗存。龙窑遗址在乌鱼岭随山坡而筑,为宋末或元初瓷窑。马蹄窑遗址在乌鱼岭的西北面,保存较为完好,因形呈“马蹄"状,故称“马蹄窑,为明成化、弘治间的瓷窑。周围堆积的遗物为明代中期的青花瓷,为民间小型窑炉。

葫芦窑遗址位于豪猪岭西面。

窑建在元代窑址遗存之上,窑床遗物为明代早、中期青花瓷器,应是明景泰、天顺之际的窑炉。该窑状似葫芦而得名,亦称“束腰”窑,与元后期窑炉相似,但形体较小。它是研究明代制瓷热工学的珍贵文物资料,也是研究我国陶瓷发展史、陶瓷工艺史和陶瓷外贸史的实物证明,更是研究景德镇陶瓷史和城市经济发展史的—个重要文化遗存,1959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建立“湖田古瓷窑遗址陈列馆”,成为瓷都旅游的一大看点。

杨梅亭古瓷窑遗址则座落紧邻湖田窑址不远的杨梅亭村(又称胜梅亭)。

明朝,因此地有一亭原为推独轮车运瓷土的脚夫歇息之处,后有人迁此居住,称杨梅亭。该窑址主要生产青釉瓷和白瓷,产品精良,是我国南方地区最早生产白瓷的窑场之一,其白瓷生产技术对影青瓷的生产具有重大影响。

该窑兴烧于五代,终烧于北宋。1959年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靠近三宝蓬瓷石矿的银坑坞古瓷窑遗址与湖田窑相距约3公里。

银坑坞的牛角岭,古为景德镇通往乐平的交通要道,途经潘水桥、丘冲坞至乐平府口。此地山高林密,古木苍翠,灌木丛生,茅草遍野,是景德镇古八景之六“银坞樵歌”之地,也是镇市烧窑引火的茅柴砍伐之地,邑人吴璇有诗日:“丁丁问何人,谷应勇有因。平世无开采,行吟有负薪。”

古瓷窑址由小坞里、兰家井、郑家坞、草坦上、八角湾、白庙下、红庙下、石边坞、碓家坞等9个自然村的1 6处窑址遗物组成,是景德镇南河流域众多窑址中生产规模较大、产品单一、影青瓷质较好的窑场之一,为考察研究景德镇宋代窑业和影青瓷制瓷技术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

除此,三宝及湖田周边的古瓷窑址大多是五代宋时的瓷窑,终烧于北宋居多。

如黄泥头古瓷窑址,在距市区东1 2公里的竟成镇黄泥头村,因此地山势宛如蟠龙,且有一突出大石似龙头,故取名昂龙头,又名黄泥头。窑址约5000平方米,主要是青瓷、白瓷、影青瓷,是景德镇五代至北宋时期较有代表性的古瓷窑遗址,1983年公布为景德镇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现今浮梁县寿安镇西缘的外小里古瓷窑遗址,是借助三宝蓬瓷石矿原料就近为优势而兴起的窑场,村周围有烧造青瓷与白瓷.影青瓷瓷窑遗存5处。

三宝风景依在,湖田再展新颜。

如今的三宝瓷谷有国际陶艺村、三宝瓷苑、汉光陶瓷、休闲度假村、湖田书院等一大批民间作坊和大师工匠汇集,已成为陶瓷创意基地,正以“独立龙头巅”的气魄,被打造成有形有魂有特色的陶瓷文化与山川秀丽溶为-体的国际旅游大峡谷。



原文见(《景德镇文化研究第一辑》)中国文史出版社2017年版 

 

 



举报 | 1楼 回复